可以把茶葉放在盞里泡茶嗎(茶盞可以直接泡茶嗎)
茶盞可以直接泡茶嗎
一般來說,茶盞泡茶容易被燙手,主要是以下這兩個方面原因:
一是茶盞太大,你的手太小,抓握吃力,受力不均勻或者蓋碗自身造型,有的蓋杯蓋下去與口沿之間空余之地太少。這樣的蓋碗拿起來,當然就燙手啦。
所以,選擇合適的茶盞很重要。
二是注水太滿,滿則溢,或者抓握時的傾斜角度不夠,熱水向四周溢出,就很容易燙到手啦。所以,經(jīng)常性泡茶,勤加練習很重要。
建盞直接放茶葉泡嗎
紫砂壺建議一壺一茶,而建盞則沒有這么“矯情”,用建盞喝任何類別的茶都可以,只要每次使用完畢清洗干凈即可。當然,如果您希望自己心愛的寶盞能快一些出現(xiàn)“七彩寶光”,可以多飲巖茶、紅茶、普洱、白茶等,親測效果都不錯。
建盞可以直接放茶葉泡茶嗎
建盞蓋碗適合泡巖茶。建盞產于建陽,武夷山附近,最適合的自然是巖茶。其次是其他茶性重的茶,因為建盞能軟化茶湯,入口更柔。
事實上,幾乎所有茶也適合用建盞泡茶。同時建盞由于它的稀缺性以及美觀性,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如果使用建盞喝茶,對人體健康會產生影響,那它的收藏屬性一定會被剝奪。
用茶盞怎么喝茶
歷代陶瓷茶具概況
現(xiàn)在人們直接用來飲茶的用具,主要是茶盞(飲杯)和茶壺。而在唐、宋時流行的煎茶、斗茶飲法中,只有盞沒有壺,有之,則是用來煎水的煎水壺,不能叫做茶壺。到了明代,流行淪茶飲法,茶壺才躋身飲茶用具之中。
唐以前的飲茶用具和食器還沒有完全分化開來,如我們現(xiàn)在進食時的碗,古代叫做盂,飲茶時有
用盂。晉盧琳的《四五起事》記載晉代惠帝遇難逃亡,后又從許昌返回洛陽,當時有待以“持正盂承茶,夜暮上之,至尊飲的為佳。”這種瓦盂,是陶或瓷的。兩晉南北朝時,食器、酒器等,一般都是陶或表面施淡青色的瓷器。從唐代開始,飲茶用器從酒、食器中逐漸分離出來,自成一個系統(tǒng)。
陸羽《茶經(jīng))中還沿襲過去的舊稱把茶盞叫做“盞”,但在當時人的詩文中,更多的稱“甌”。陸羽列出當時制作茶盞的地方,有浙江的越州、婺州、湖南的岳州、鼎州,安徽的壽州,江西的洪州,河北的邢州等。這些地方瓷窯所出的茶盞,由于各地質地、燒造技術、工藝流程以及傳統(tǒng)風俗的不同,包括白、黃、淡青、褐等色。陸羽認為,能夠與茶色相煥發(fā)的以越州窯所出茶盞釉色似玉而又微泛淡青色的為最好,其次是岳州所出也呈淡青色。
陸羽譯越州窯“類玉”、 “類冰”,綠色的茶湯注入其中, “半甌青泛綠”,與本身的淡青色互相輝映,從而達到“益茶”的效果,使人銜盞愛玩不忍釋手。在外觀造型設計上,越瓷茶盞也特別適宜于飲茶用。陸羽記越州所產, “口唇不卷,底卷而淺”, “口唇不卷”,即盞沿不外翻,稍有內斂,這樣能約來茶湯,不致外溢, “底卷而淺”,是底稍外翻,這樣容易端持,而“淺”則指盞的深度。唐時飲末茶,連茶盞中的茶末、茶湯一塊喝掉,底淺的茶盞就容易吸盡茶湯和茶末。茶圣(神)陸羽對茶盞提出了以實用角度和以欣賞角度譯論的兩個標準,以后歷代人的對茶具的設計制作的要求,基本上不出這兩個標準。
唐人不僅逐漸普及了飲茶末用的盞,而且發(fā)明了盞托,并一直沿襲下來,明代以后,又在盞上加蓋,由此成為我們今天還常常使用的一盞、一蓋、一碟式的三合一茶盞——蓋碗。這和當時廣泛流行的淪飲法分不開,加蓋作用,一是增加茶盞的保溫性能,更好地浸泡出茶葉的茶汁;二是增加茶盞的保潔性能,防止塵埃侵入。人們在品飲時,一手托盞、一手持蓋,并用茶蓋來拂動漂在茶湯面上的茶葉,更添情趣。 “技”高一籌者,則托盞、持蓋只用一只手操作,頗有風度。
宋代的茶盞,以“斗茶”時所用的通體施黑釉的“建盞”最具特色。
我國傳統(tǒng)瓷器,主要有兩個瓷系,一為青花瓷系,一為黑釉瓷系。后者在日本叫做“天日”瓷,“天目”是指我國浙江省的天目山,宋代的黑釉瓷最早由在天目山佛學寺留學的日本僧人帶進日本。
建盞的造型,底經(jīng)和盞面口徑的比例相差較大,盞壁外撇的角度大,有人把它比喻為翻轉過來的斗笠形。盞口面積大,可以容納更多的“斗茶”時出現(xiàn)的湯花,而盞壁斜直,容易吸盡茶湯和茶末,.這一點,吸收了唐代越窯盞的優(yōu)點。 同時盞壁四周的離沿口1.5—2公分外,稍向內折,稱為“倒鉤型圈痕”,這和陸羽所說越窯盞“口唇不卷”的優(yōu)點也有相似之處。盞沿下內折的折線,還能起到“斗茶”注湯時的標準線的作用,因為“斗茶”注湯,只注到盞容量的十分之六,實測證明這一折線,正好是盞容易四比六時的臨界線。
宋代“斗茶”的黑釉建盞為主,但也還有其他釉色的茶具,如杭州龍泉哥窯所制的茶盞,外觀造型和建盞相似,也呈翻轉斗笠形,但通體卻施淡青色釉,色澤鮮明、幽雅潔凈、亭亭玉立,同樣是上等的茶具。其他各地名窯,如官、定、汝、鈞等地燒造的大量青花、白瓷茶盞,造型各異,刻花印花,均體現(xiàn)出飲茶藝術對陶瓷茶具的設計制作窮極工巧的要求。
元代的茶具和宋朝基本相同,只是茶壺的外觀有了些許變化,釉色以景德鎮(zhèn)青花瓷而著稱,是一個承前啟后的時期。
明代出現(xiàn)了茶壺,從此茶盞和茶壺成為最基本的茶具,飲茶方式發(fā)生了變化,一些茶具被淘汰了,一些茶具則異軍突起,更加豐富了人們品茶藝術的內容。
明、清的茶盞,主要仍是瓷質。由于人們不再“斗茶”,黑釉茶盞已很少使用,所用茶盞多為白瓷或青花釉。明代的白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胎白而致密,釉色光潤,具有“薄如紙、白如玉、聲如馨、明如鏡”等特色,這種茶盞造型穩(wěn)重、比例均勻,當時又稱“壇盞”。
明、清茶具,最為后人稱道的是江蘇宜興紫砂陶制茶壺的設計和普及。從品茶藝術的角度出發(fā),明代及后人評價這種紫砂陶制茶壺,歷來贊不絕口。文震亨在(長物志)中說: “茶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清人記載,做工精細的紫砂壺,壺蓋蓋上之后,手提壺蓋上的蒂, “能吸起全壺者,則尤佳矣?!贝杀K,紫砂壺的高度藝術化設計,使人們品茶時的趣味性、審美感更加濃厚了,人們在口啜清茗、細咂慢咽的同時,又可以把壺或盞作為藝術品來欣賞、玩味,從而得到更高的藝術享受。
建盞能直接泡茶嗎
完全不一樣,你同一泡茶。一個用普通的,一個用盞喝用盞的口感更圓潤、茶香更久遠,前提所燒的盞一定是用原礦秞燒的
茶盞可以直接泡茶嗎百度
宋代斗茶術語。指湯花中泛起的泡沫,因光的折射,泡沫左右轉動或在茶湯中移動,似乎帶動相應盞底的兔毫(油滴)紋隨著移動,就像茶盞被咬住了一樣,故稱這種現(xiàn)象為咬盞。因此,宋人對兔毫盞、油滴盞情有獨鐘。
決定斗茶勝負的標準,一是湯色。即茶水的顏色。標準是以純白為上。青白、灰白、黃白,則等而下之。色純白,表明茶質鮮嫩,蒸時火候恰到好處,色偏青,表明蒸時火候不足;色泛灰,是蒸時火候太老;色泛黃,則采制不及時;色泛紅,是烘焙火候過了頭。
二是湯花。即指湯面泛起的泡沫。決定湯花的優(yōu)劣也有二條標準:第一是湯花的色澤。因湯花的色澤與湯色是密切相關的,因此,湯花的色澤也是以鮮白為上;第二是湯花泛起后,水痕出現(xiàn)的早晚。早者為負,晚者為勝。如果茶末研碾細膩,點湯、擊拂恰到好處,湯花勻細,有若“冷粥面”,就可以緊咬茶盞,久聚不散。這種最佳效果,名曰“咬盞”。
茶盞可以直接泡茶嗎有毒嗎
唐朝時的喝茶方式,主要是“煎茶法”。即是將制好的茶餅拿去炙烤,然后研磨成粉末待用,另一邊煮泡茶的水,在第一次沸騰時加入鹽,再次沸騰時加入茶末,等再次沸騰時倒出飲用。唐朝煎茶法需要的工具較為繁瑣,禮節(jié)性較強,講究用水與沏茶步驟,往往一次煮成茶水,僅能分得二到三人飲用。
“點茶法”與“煎茶法”對于茶餅也是同樣的炙烤研磨。但是宋代的“點茶法”的茶末放置在每位飲用者的茶盞中,而不是直接放在煮水的壺中。并且會用茶筅慢慢攪拌茶末,最后將煮沸的水導入茶中,完成一杯清香的茶飲,原理與今天的速溶咖啡有些許類似。
“點茶法”是中國古代沏茶方法與茶文化發(fā)展的一次高峰,而“點茶法”的出現(xiàn)與宋朝的文化、經(jīng)濟繁榮密不可分。
盞可以喝茶嗎
一、養(yǎng)盞是順其自然的過程
能出彩的建盞,只要正常用它飲茶就可以自然出彩,不需要其他動作。這點經(jīng)古人和今人驗證,屢試不爽。
養(yǎng)彩是一個自然愜意,且?guī)в畜@喜的過程。
二、茶水不能過夜,日常注意清潔
有朋友覺得,長時間不清洗可以讓養(yǎng)彩的進程加快,所以選擇一直不洗。外觀上,有時確實會更快出彩,可是這樣速成的「彩」,并不是健康自然的彩。
長期不洗茶器,會產生茶垢(青瓷、白瓷也是一樣),茶垢的成分和干燥后的茶水溶液是不同的。
難溶解的茶垢附著在盞壁上,可能會滋生霉菌,也容易堵塞氣孔,降低建盞的透氣性,且會影響建盞釉色的呈現(xiàn)。
預防和清理茶垢的方法
使用建盞飲茶之后,及時用潔凈的清水洗凈茶水殘留,最后以軟布擦拭晾干,可避免茶垢堆積。只要堅持用建盞飲茶,假以時日,彩光自現(xiàn)。
如果盞壁已經(jīng)產生影響釉面的茶垢,一時難以沖洗干凈,切勿使用尖銳的鋼絲球去刮擦,會損傷釉面。
可使用細軟的刷子或海綿,加中性洗滌劑嘗試抹去。如茶垢依然頑固,可使用蘇打水浸泡,或檸檬汁、米醋摻水煮過再清洗。
建盞的?;瘜幽退釅A性能好,而且蘇打水和檸檬、米醋是可食的弱酸弱堿,對人體和釉面都無害 ,用來清洗是安全的。
不過最好還是平時及時清洗,茶垢積累之后還是有些麻煩。
三、避免使用過硬的水飲茶
除清洗不及時之外,如飲茶用的水質偏硬(鈣、鎂含量較高),也會容易產生茶垢。
水中含有少量礦物質,對人體是有益的。但鈣鎂含量過多,就會導致水質偏硬。
硬水雖然對人體無害,但是會影響茶湯的口感,容易滋生茶垢,也會降低洗滌劑的效果。如使用軟水,將礦物質含量控制在合適的范圍內(完全不含任何礦物質的純凈水也不適合長期飲用),對盞和茶湯以及日常生活都有益。
如所在地區(qū)自來水偏硬,可使用軟化水質的設備,或者用瓶裝礦泉水泡茶。
茶盞喝茶用還是泡茶用
盞托是專門用來擱放茶盞的小托盤。托多呈圓形,中間有作為承托的凸起的托圈,即托口。
瓷盞托始見于東晉,南北朝時開始流行,唐以后隨著飲茶之風而盛行。盞托可以再奉茶時泡茶者的手指不直接接觸茶杯,令茶事更潔凈。
茶席上一般設有五只茶盞,稱為五人席。席主自用的可收納于旁,不計算入。茶盞的位置依據(jù)是席主分湯、客人取用方便來決定的。
茶盞如何泡茶
茉莉花茶的泡法
1、備具
一般品飲茉莉花茶的茶具,選用的是白色的有蓋瓷杯,或蓋碗(配有茶碗、碗蓋和茶托),如沖泡特種工藝造型茉莉花茶和高級茉莉花茶,為提高藝術欣賞價值,應采用透明玻璃杯的。
2、燙盞
就是將茶盞置于茶盤,用沸水高沖茶盞、茶托,再將蓋浸入盛沸水的茶盞轉動,爾后去水,這個過程的主要目的在于清潔茶具。
3、置茶
用竹匙輕輕將茉莉花茶從貯茶罐中取出,按需分別置入茶盞。用量結合各人的口味按需增減。
4、沖泡
沖泡茉莉花茶時,頭泡應低注,沖泡壺口緊靠茶杯,直接注于茶葉上,使香味緩緩浸出;二泡采中斟,壺口稍離杯口注入沸水,使茶水交融;三泡采用高沖,壺口離茶杯口稍遠沖入沸水,使茶葉翻滾,茶湯回蕩,花香飄溢。一般沖水至八分滿為止,沖后立即加蓋,以保茶香。
5、聞香
茉莉花茶經(jīng)沖泡靜置片刻后,即可提起茶盞,揭開杯蓋一側,用鼻聞香,頓覺芬芳撲鼻而來。有興趣者,還可湊著香氣作深呼吸狀,以充分領略香氣對人的愉悅之感,人稱“鼻品”。
6、品飲
經(jīng)聞香后,待茶湯稍涼適口時,小口喝入,并將茶湯在口中稍時停留,以口吸氣、鼻呼氣相配合的動作,使茶湯在舌面上往返流動12次,充分與味蕾接觸,品嘗茶葉和香氣后再咽下,這叫“口品”。所以民間對飲茉莉花茶有“一口為喝,三口為品”之說。
7、欣賞
特種工藝造型茉莉花茶和高級茉莉花茶泡在玻璃杯中,在品其香氣和滋味的同時可欣賞其在杯中優(yōu)美的舞姿?;蛏舷鲁粮?、翩翩起舞;或如春筍出土、銀槍林立;或如菊花綻放,令人心曠神怡。
![](/static/images/biaoqian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