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油民間故事(油茶背后的故事)
1. 油茶背后的故事
關于油茶以及打油茶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在很久以前,有一個侗族姑娘父母早年雙亡,到姑媽家生活,紡紗織布,其樂融融。一個偶然的機會,她到鄰村參加文化交流活動,在那里不但學到唱侗歌大歌,而且學到油茶的制作工藝。
2. 油茶面的故事
1、侗鄉(xiāng)風味酸鴨
侗鄉(xiāng)風味酸鴨選用侗鄉(xiāng)的自養(yǎng)的土鴨子,經(jīng)過一系列的侗鄉(xiāng)特用腌制方法經(jīng)過半年以上時間的腌制,從而制成侗鄉(xiāng)特有的風味的肉食品,是當?shù)刂朗常恢笔嵌编l(xiāng)人民用于招待貴賓的桌上佳肴
2油茶
是廣西的特色小吃,最出名的油茶是三江侗族和桂林恭城,但沒有說那個地方特別好吃,因為做法不一樣,各有千秋。三江的侗族老鄉(xiāng)都是住在山腳下多,比較潮濕,油茶有祛濕的作用,因此老百姓都有打油茶的習俗,也是當?shù)靥厣朗场?/p>
3、三江土臘肉
三江土臘肉,肉源來自山村農家,飼草與精糧喂養(yǎng),不含任何添加劑和催長素,屬于綠色食品。加工制作工藝精細,制作好的土臘肉,色澤嫩黃,肉質細嫩,香味爽口,肥而不膩,以其味美色鮮,風味純正而享譽四方!
3. 油茶背后的故事簡介
油茶玻璃有七種顏色。
油茶玻璃有彩虹的七種顏色。
油砂玻璃是普通玻璃經(jīng)過特殊的處理,使玻璃后面的物體如霧里看花般若隱若現(xiàn),在光線照射下,玻璃表面如鉆石般熠熠閃光像彩虹一樣。
普通的玻璃是用石英砂、純堿和石灰石一起熔煉而成的.它是一種組成不固定的硅酸鹽的混和物.人們先制造出來的玻璃是一些透明度差,帶有一些顏色的小玻璃片.它的顏色并不是人們有意識地加進去的,而是所用的原料不純,混進了雜質的結果.那時的顏色玻璃只是用來做裝飾品,要求不高,人們只是偶然生產(chǎn)出了顏色玻璃.但是我們今天要求的顏色玻璃都有很高科學要求,這只有在揭開了玻璃帶色的秘密后,才能夠制造出來.
4. 山茶油的故事
井岡山的紅色經(jīng)典故事《一根燈芯》
在井岡山斗爭時期,由于敵人對革命根據(jù)地實行經(jīng)濟封鎖,服裝、彈藥、糧食、油鹽都很困難。就拿油來說,煮菜要用油,點燈要用油,山上產(chǎn)的茶油,也不太多,紅軍下山打土豪搞到一點油,也就更為珍貴。
在那艱苦斗爭的日子里,毛委員號召全體軍民,厲行節(jié)約,并向全軍宣布了一個關于用油燈的規(guī)定,規(guī)定的內容大致是:團、營、連部晚上辦公時用一盞燈,可點三根燈芯,辦完公要熄掉,連部會留一盞燈作帶班、查哨用,只準點一根燈芯。毛委員就是一個帶頭厲行節(jié)約的模范執(zhí)行者。
他當時住在茨坪舊居時,本來可點三根燈芯,但他一直用一根燈芯辦公、看書、寫文章,還常常忙到深夜。就是在這樣的燈光下,毛委員在井岡山寫下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和《井岡山的斗爭》等光輝著作,這兩篇偉大的著作不但指導了當時根據(jù)地的斗爭,也是中國革命歷史上極光輝的著作,為指導中國革命、奪取全國勝利起了積極的作用。
5. 酥油茶的故事
臧粑酥油茶起源傳說
藏族嗜好酥油茶,有一則民間愛情故事,敘說了酥油茶的來歷。傳說,藏區(qū)有兩個部落,曾因發(fā)生械斗,結下冤仇。轄部落土司的女兒美梅措,在勞動中與怒部落土司的兒子文頓巴相愛,但由于兩個部落歷史上結下的冤仇,轄部落的土司派人殺害了文頓巴,當為文頓巴舉行火葬儀式時,美梅措跳進火海殉情。雙方死后,美梅措到內地變成茶樹上的茶葉,文頓巴到羌塘變成鹽湖里的鹽,每當藏族人打酥油茶時,茶和鹽再次相遇,這則由茶俗引發(fā)出的故事,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6. 油茶背后的故事作文
醴陵位于湖南東部,羅霄山脈北段西沿,湘江支流淥水流域。東界江西省萍鄉(xiāng)市,北連瀏陽市,南接攸縣,且緊鄰長株潭金三角經(jīng)濟區(qū)。總面積2157.2平方公里。地貌以丘陵山地為主。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均氣溫18℃左右,日照時數(shù)1588-1321小時,年降雨量1719-1423毫米,無霜期305-279天。 醴陵盛產(chǎn)陶瓷、鞭炮煙花,有“瓷城”和“花炮之鄉(xiāng)”的美稱。是舉世聞名的釉下五彩瓷原產(chǎn)地。瓷器是中國獨創(chuàng)的發(fā)明之一,至今英文仍把瓷器稱之為“china”。醴陵陶瓷生產(chǎn)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遠在東漢時期,醴陵就有較大規(guī)模的作坊,專門從事陶器制作。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醴陵開始燒制粗瓷。清朝末年至民國初年,醴陵瓷業(yè)進入到一個新的發(fā)展時期。 是全國重點糧食高產(chǎn)地區(qū),長江流域第一個畝產(chǎn)過噸糧的縣(市)。醴陵自然資源豐富,林業(yè)用地面積占總面積57%,有樹種396種。其中,屬國家保護的珍貴樹種有水杉、銀杏等13種,樹種以用材林、經(jīng)濟林為主。1986年,油茶產(chǎn)量居全國第四位,2001年被國家林業(yè)局授予“中國油茶之鄉(xiāng)”稱號。非金屬礦有瓷土、耐火土、煤炭、石灰石、螢石、粉石、石材等,金屬礦有金、銀、鉛、鋅、鎢、銻、鈾等。醴陵降水豐富,地表水充沛,境內地表徑流年平16.3億平方米;有淥水、昭陵河、澗江三個水系,大小河溪57條,總長914公里;大中小型水庫169座,大小山塘2.6萬口,發(fā)展淡水養(yǎng)殖業(yè)有著巨大潛力。 各項社會事業(yè)有新的發(fā)展,科技工作圍繞“科技興市”發(fā)展戰(zhàn)略,抓好了27項各級各類科技計劃項目的申報、編制、實施;獲省科技進步獎2項、“星火計劃”獎1項,申請專利33項,增長57%。各類教育協(xié)調發(fā)展,初等教育進一步普及,教育質量得到提高。文化、廣播電視、衛(wèi)生、體育事業(yè)繼續(xù)發(fā)展。 醴陵歷史悠久,人杰地靈,名勝古跡甚多。李立三、左權、耿飚、宋時輪等老一輩革命家及程潛、陳明仁等愛國將領,著名生物學家湯飛凡和彭道儒等一批有影響的科學家、知名人士都生長在醴陵這塊熱土上;農民瞿永壽被聯(lián)合國授予“國際杰出稻農”稱號。境內有風景名勝115處,其中,奇峰15處,洞穴22處,奇石30處,泉井48處。主要古建筑有賀家橋的云巖寺、市郊的清興寺、東門上的文廟、城東的梯云閣、王坊鄉(xiāng)的平山寺、西山的淥江書院和宋名臣寺、市郊馬背嶺的起元塔、姜灣對岸淥水河畔的財源塔和東堡鄉(xiāng)的袁氏貞節(jié)牌坊。豐富的人文景觀,為發(fā)展醴陵旅游事業(yè)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7. 關于油茶的故事
益鳥:喜鵲、燕子、啄木鳥、貓頭鷹、等。
益蟲:蚯蚓、蜜蜂、蜻蜓等。
蚯蚓每天靠吞食大量的泥土,將泥土中的腐葉和很小的生物吸收,然后將泥土排泄出來。這樣能使土壤變得疏松肥沃,十分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同時也利于自己的自長。
蜜蜂:是對人類有益的昆蟲類群之一,它為農作物、果樹、蔬菜、牧草、油茶作物和中藥植物傳粉,產(chǎn)量可增加幾倍至二十倍。
蜻蜓屬于肉食類昆蟲,專門把蚊子、蒼蠅和其他小昆蟲作為食物。
喜鵲屬雀形目鴉科。常見的鵲有喜鵲和灰喜鵲,一只灰喜鵲一年能吃掉15000條松毛蟲等害蟲。
燕子分為雨燕、樓燕、家燕、巖燕等種類。它們主要以蚊、蠅等昆蟲為主食。
啄木鳥吃食的害蟲,主要有天牛幼蟲、囊蟲的幼蟲、象甲、偽步甲、金龜甲、螟蛾、蝽象、蟥蟲卵、螞蟻等。因為啄木鳥的主食是害蟲,對防止森林蟲害,
貓頭鷹主要除鼠害.
8. 關于油茶的傳說
,很久以前,有一個民族叫瑤族,他們住在“千家洞”,與外界很少來往,不知道朱皇帝的改革,仍然沿襲舊制煮油茶。
明朝時說千家洞瑤人不交皇糧,派兵清剿千家洞瑤族。一部份瑤族逃到了恭城,其中一支瑤族八房人,人數(shù)比較多,選擇了較平坦的加會一帶定居下來,并帶來了他們的傳統(tǒng)美食——油茶。
因為嘉會瑤族住在茶江河邊,占著交通便利,人數(shù)又多,所以嘉會瑤族的油茶得到傳播。清朝時,共和一個唐黃村就有上千戶人家。在茶江上打漁的人,都要向他們交稅。他們建有唐黃廟,每三年舉行一次盛大的廟會,附近各族群眾都來參加。
廟會規(guī)定,本族人不準搶花炮,只準外來的村寨搶花炮。來參加廟會的外族人,八房人都盛情接待。喝油茶及油茶待客的習俗得以傳開。
![](/static/images/biaoqian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