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茶如何炒茶葉(綠茶炒茶葉的過程)
綠茶炒茶葉的過程
用鐵鍋炒制綠茶的程序:
1、洗鍋,生火燒熱鍋;
由于茶葉需要烘焙,量也較大,所以最好選用柴火灶。把鍋洗凈,生火并將鍋燒熱。
2、炒青;
倒入采摘回來的茶葉,用竹筷反復翻動,直到將茶葉炒軟,此時需大火。
3、裝入簸箕;
將炒軟的茶葉盛出,裝入簸箕。盛出茶葉后,將鍋洗凈。
4、揉搓(搓茶);
擦茶需趁熱,用手反復揉搓,跟揉面差不多。將手在冷水中浸濕,這樣就不怕燙啦。當茶葉揉搓成一團,感覺茶葉也涼了后,將揉成團的茶葉散開,這一遍搓茶就算結束啦。
5、重炒并重復揉搓;
將搓好的茶,放入熱鍋中再炒熱。同樣用筷子來回翻動至,直到茶葉充分加熱,后再裝出揉搓。重復5遍炒、搓過程才能制出好茶。
6、烘焙制干;
經(jīng)過五遍反復炒、搓過程后,將最后一遍搓過的茶,放入熱鍋內,來回翻動五——十分鐘,接近干燥時需停止翻動,避免碎。最后熄滅明火,用灶內余燼烘干即可。
炒綠茶的工序
炒茶的工序主要有:1、采摘,把茶葉中的殘葉摘除,之后用清水洗茶,再將茶葉置于陽光下晾3~4個小時;
2、殺青,在熱鍋中倒入已經(jīng)曬好的茶葉,順時針快速翻炒3分鐘,炒好后揉搓茶葉;
3、炒茶,將茶葉不斷用手翻來翻去,然后再次揉搓,如此往復5遍,最后攤涼!
綠茶炒茶葉的過程作文
陸豐咸茶清香爽口,地方特色風味濃郁。具有強身健體,延年益壽之功效。由于其元素屬五谷雜糧系列,是當今社會最盛行的一種飲食品種。對于研究海陸豐飲食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經(jīng)濟和科學價值。被陸豐市列入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陸豐咸茶由來已久,具有數(shù)百年歷史。據(jù)史料記載,明正統(tǒng)年間(1436-1449年),閩南一帶百姓大規(guī)模遷徙粵東,隨后陸續(xù)流入海陸豐。其時他們也帶來了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陸豐咸茶就是他們南遷帶入并留傳至今的飲食習俗。 陸豐咸茶,陸豐民間稱泡茶、泡芝麻茶、泡爆米花茶和泡菜茶。是陸豐舊時民間群眾接待客人的方式之一?,F(xiàn)在,陸豐每個家庭仍然留存有一套擂咸茶工具。咸茶的制作工具一是茶槌,二是擂缽。茶槌長約2-3尺,一定須選用番石榴的枝干或油茶樹干做成。擂缽為陶制圓形牙缽,直徑約1.5市尺,也有1市尺的小擂。內四周為錯落有致的羅紋,外型拙秀兼容。擂茶時,把茶葉連同炒熟了的芝麻放進擂缽,稍為潤濕之后,便用茶槌把它擂成漿狀,再入熟花生和少許食鹽以及數(shù)片薄荷,再慢慢地有節(jié)奏旋轉茶槌至成糊狀,然后沖進滾水即成。 陸豐咸茶主要有“飯茶”、“苦刺心茶”等兩種飲食形式。其中“飯茶“流行于甲子鎮(zhèn)以及湖東一帶沿海地區(qū)。其制法是:將茶葉、芝麻、薄荷等陸續(xù)擂好沖上開水后,在碗上泡上燜熟的干飯,有的還加上煮熟的白米豆、綠豆等豆類及配料,放入爆米花,即成“飯茶”;“苦刺心茶”則盛行于東海鎮(zhèn),以長在該鎮(zhèn)附近山區(qū)山坡、溪旁的一種叫“苦刺”的野生植物的鮮嫩芽心為主,放進擂缽,加入適量食鹽擂成漿沖入滾水,加上爆米花和炒過的花生米等佐料就可飲食。陸豐咸茶中還有一個最高檔次的品種,叫菜茶,又叫“起鼎茶”。菜茶盛行于蔬菜季節(jié)的秋末和春初,是把炒熟的菠菜、芥蘭菜、包菜、芹菜、茼蒿、青蒜、香菜、荷蘭豆、香菇和豆粉絲、豆腐枝、豬肉、臘味、蝦米、墨脯、魷脯、鮮蠔、鮮鯉魚、鮮蚶肉等混合盛于碗里,泡上兼有雞湯或豬骨湯的燒茶之后,再撒上爆米花、胡椒粉和炒過的花生米、比目魚碎末,便成為最好的菜茶。 陸豐咸茶調制一般都由婦女操作,男人從不插手。是陸豐婦女敬客的禮儀之一。有竹枝詞云:“辰時餐飯已餐茶,牙缽擂來響幾家;厚薄人情何處見?看他多少下芝麻?!泵慨斢锌腿松祥T,熱情好客的女主人就要將爆米花等大把大把地放入盛著咸茶的碗里,然后熱氣騰騰地端給客人品吃。并不時殷勤地為客人一碗、兩碗、三碗添上茶湯和爆米花等,硬勸你放開肚子吃??腿顺缘糜?,主人愈高興。別有一番情趣。 新中國成立以后,在陸豐民間紅白喜事中,也風行咸茶習俗。凡訂婚完娶、生男育女、遠行歸來、逢年過節(jié)、病痛痊愈、化險為夷、消災匿禍、喪家白事,乃至蒙冤平反、兒孫考取大學等,定要請鄰居、親戚、朋友、同事等到家大擺“咸茶宴”。如男方向女方定婚要請“定頭茶”,女方則要回請“定婚茶”。病人出院答謝慰問的人,要請“過運茶”。如果這家那戶近年添了孫子或娶了媳婦,則兼有“泡丁茶”和“泡新茶”的意思,那就更熱鬧了;如白事也要食咸茶:女界奔喪要食咸茶,死人頭七(日)、二七(日)、三七(日)要食咸茶,完墳要食“辭山茶”,百日之中每旬夜晚要食“丁憂茶”,周年要食“對年茶”。 陸豐咸茶甘香醇口,既具有茶葉的芬香、薄荷的甘醇,又具有爆米花的脆、炒花生的酥和芝麻的香等口味。由于其元素多屬五谷雜糧系列,故常飲具有養(yǎng)顏美容、清涼解毒、去滯消食、補中益氣等功效。如在茶中加入少許胡椒,對胃寒體弱、夜尿頻密者,可起溫中散寒之作用。改革開放以來,它已作為陸豐一種風味小食走出平常百姓家,走進了社會,走進了市場。 陸豐咸茶具有強身健體,延年益壽之功效。已成為當今社會最盛行的一種飲食文他,是陸豐飲食文化的一個顯著代表,具有較高的經(jīng)濟潛力和價值。同時對于研究海陸豐飲食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占有重要地位。
綠茶炒制流程
用鐵鍋炒制綠茶的程序:
1、洗鍋,生火燒熱鍋;
由于茶葉需要烘焙,量也較大,所以最好選用柴火灶。把鍋洗凈,生火并將鍋燒熱。
2、炒青;
倒入采摘回來的茶葉,用竹筷反復翻動,直到將茶葉炒軟,此時需大火。
3、裝入簸箕;
將炒軟的茶葉盛出,裝入簸箕。盛出茶葉后,將鍋洗凈。
4、揉搓(搓茶);
擦茶需趁熱,用手反復揉搓,跟揉面差不多。將手在冷水中浸濕,這樣就不怕燙啦。當茶葉揉搓成一團,感覺茶葉也涼了后,將揉成團的茶葉散開,這一遍搓茶就算結束啦。
5、重炒并重復揉搓;
將搓好的茶,放入熱鍋中再炒熱。同樣用筷子來回翻動至,直到茶葉充分加熱,后再裝出揉搓。重復5遍炒、搓過程才能制出好茶。
6、烘焙制干;
經(jīng)過五遍反復炒、搓過程后,將最后一遍搓過的茶,放入熱鍋內,來回翻動五——十分鐘,接近干燥時需停止翻動,避免碎。最后熄滅明火,用灶內余燼烘干即可。
炒茶制茶過程
除了堅持原生態(tài)種植,采制茶葉的工藝也十分講究。在機械化炒茶日漸普及的今日,他依舊堅持手工炒茶。手工制茶辛苦,一小鍋茶葉從采摘到炒制完成,需要近7個小時?!按翰璨烧臅r候,一天要忙十幾個小時,炒茶磨茶到半夜也是常有的事。”
炒茶時烤著爐火,人一下子就汗流浹背,手還要不停翻動。不僅是技術活,更是體力活。但他認為,盡管費時費力,傳統(tǒng)工藝炒制而成的柏塘山茶,外形卷曲緊實、細勻,色澤烏綠油潤,回味甘甜、芬芳馥郁,“味道比機械炒制的茶葉更淳?!?/p>
綠茶炒制過程叫什么
(1)殺青 殺青對綠茶品質起著決定性作用。
通過高溫,破壞鮮葉中酶的特性,制止多酚類物質氧化,以防止葉子紅變;同時蒸發(fā)葉內的部分水份,使葉子變軟,為揉捻造形創(chuàng)造條件。隨著水分的蒸發(fā),鮮葉中具有青草氣的低沸點芳香物質揮發(fā)消失,從而是茶葉香氣得到改善?! 〕胤N茶外,該過程均在殺青機中進行。影響殺青質量的因素有殺青溫度、投葉量、殺青機種類、時間、殺青方式等。它們是一個整體,互相牽連制約?! ?2)揉捻 揉捻是綠茶塑造外形的一道工序。通過利用外力作用,使葉片揉破變輕,卷轉成條,體積縮小,且便于沖泡。同時部分茶汁擠溢附著在葉表面,對提高茶滋味濃度也有重要作用。 制綠茶的揉捻工序有冷揉與熱揉之分。所謂冷揉,即殺青葉經(jīng)過攤涼后揉捻;熱揉則是殺青葉不經(jīng)攤涼而趁熱進行的揉捻。嫩葉宜冷揉以保持黃綠明亮之湯色于嫩綠的葉底,老葉宜熱揉以利于條索緊結,減少碎末?! ∧壳?,除名茶仍用手工操作外,大宗綠茶的揉捻作業(yè)已實現(xiàn)機械化?! ?3)干燥 干燥的目的,蒸發(fā)水分,并整理外形,充分發(fā)揮茶香。 干燥方法,有烘干、炒干和曬干三種形式。綠茶的干燥工序,一般先經(jīng)過烘干,然后再進行炒干。因揉捻后的茶葉,含水量仍很高,如果直接炒干,會在炒干機的鍋內很快結成團塊,茶汁易粘結鍋壁。故此,茶葉先進行烘干,使含水量降低至符合鍋炒的要求。綠茶炒制過程
目前加工扁形茶的機械多采用鍋槽式多功能機。該機操作方便,成本低,產(chǎn)出高,深受廣大茶農(nóng)的歡迎。 鍋槽式多功能機加工扁型茶的工藝流程,包括鮮葉攤放—青鍋(殺青與整形)攤晾回潮—輝干。 青鍋(殺青與整形):利用鍋槽式多功能機加工扁形茶,其殺青的鍋槽起始溫度應掌握在150~180℃之間,殺青與整個過程中溫度控制在120~180℃之間,且要求低于150℃的時間不要超過3分鐘。 溫度的變化為:如起始溫度較高(達180℃ 左右),后面的溫度控制稍低,如起始溫度較低(達150℃左 右)投葉后升溫應迅速,否則干茶的色澤變暗。如鍋槽溫度超過190℃以上,容易產(chǎn)生爆點,在口感上會產(chǎn)生老火味。其投葉量一般掌握在高檔茶每槽100~150克,中檔葉100克,低檔葉80~l00克。操作方法為鮮葉下鍋3~4分鐘后,當水蒸汽的蒸發(fā)速度減慢,葉質柔軟,芽葉理順,手捏不枯時,加壓棒壓炒3~4 分鐘,其間去棒透炒2~3次,每次10~15秒鐘,當茶葉成扁平狀、失重達50%左右時去棒,停機出葉,歷時約6~8分鐘。 攤晾回潮:壓制成扁平形的茶葉出機后攤晾,冷卻至室溫后堆積回潮30分鐘左右,經(jīng)篩分整理后進行輝干:輝干的鍋槽溫度一般應控制在120~140℃之間,其槽內空氣溫度掌握在70~95℃之間。溫度的變化為先低后高。溫度太高,超過140℃,易產(chǎn)生高火味,溫度太低,低于llO℃,加工出的扁形茶色暗,口感帶青氣味。輝干的投葉量一般控制在每槽150克,通常是兩鍋殺青葉并一鍋,投葉量過多,超過每槽200克,影響干茶色澤,投葉量過少,低于每槽100克,影響工效。輝干的操作方法為將機械轉速調慢,把攤晾葉投入1分鐘左右,待葉子受熱回軟,加入加壓棒,所用加壓捧應先重后輕,以免產(chǎn)生太多的碎茶。加壓過程中前期水分含量較高,應少壓多透氣,以保色澤。后期在制葉水分逐漸降低,應采用多壓少透氣的方法,以利扁平、挺直外形的形成。至在制葉含水量在10%左右時去棒。輝干一般歷時10~12分鐘,如采用手工輔助,在制葉含水量在10%~12%左右即可出鍋,如不用手工輔助,去棒后炒至含水量在5%~6%左右出鍋,冷卻收藏。 扁形茶的加工也可以采用滾筒殺青機殺青后再用鍋槽式多功能機整型壓扁,攤晾,輝干制作而成。嶸麒茗茶(
www.94069.com
)綠茶葉怎么炒
芝麻葉可以涼拌做菜,也可以烙餅,但更多的是替代現(xiàn)在的青菜,也可以制作芝麻葉面條。
現(xiàn)在芝麻葉已成為人們調節(jié)胃口的最佳食品,而且芝麻葉面條的吃法在不斷地翻新:用蔥花、辣椒、姜絲和作料炒了,做成芝麻葉面條吃;用生羊肉加足作料爆后,也可做成芝麻葉面條吃;用高湯煨過撒上雞精,統(tǒng)一可以做成芝麻葉面條吃??傊疅o論怎樣吃,無論怎樣加作料,芝麻葉那特別的香氣,從不會因加作料而變味。
食療作用
芝麻葉性平、味苦;
具有滋養(yǎng)肝、腎、潤燥滑腸功能;
能治療肝、腎虛、頭眩、病后脫發(fā)、津枯血燥、大便秘結等。
備注:
掐芝麻葉的最佳時節(jié)是在七月中旬。
掐葉時,要從下往上掐,或從上往下掐。這樣才掐得干凈。
掐完了,就進入了第二個工序炸或,就是在即將沸騰的水中燙10--分鐘。然后撈處,攤在仆土灰中洇。
當洇至半干的時候要用手揉,把仆土灰充分均勻地附著在芝麻葉的表面。只有粘了仆土灰的芝麻葉吃著才最香。
芝麻葉充分晾干以后,就有點像茶葉或木耳那樣皺做一團,這個時候你就得儲藏了。
炒茶葉全過程
手工茶炒好要烘干
二鍋炒制
二鍋炒綠茶茶葉的話,鍋內的溫度就可以不用像頭鍋那么高溫了,不低于80攝氏度,不高于100攝氏度來二炒綠茶茶葉是最好的,在手工炒制綠茶的時候,大家熬不斷地額翻炒,以達到綠茶茶葉充分干燥為目的。
毛火烘干
手工炒制之后的綠茶,自然攤涼之后,再用毛火進行烘干,烘干綠茶的過程,大家要適當翻轉一下茶葉,提升茶葉的香氣,當茶葉到八成干的時候,大家就可以先攤涼綠茶,總而言之大概經(jīng)歷初攤、復烘、復攤、足火烘干等工序,綠茶茶葉一捏就碎,就證明一款手工制綠茶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