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一级啪啪,国产精品亚洲精品青青青,日本高清在线观看视频你懂的,亚洲色图综合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在线,2016天天干天天插天天操,无码理论在线视频

首頁>茶油養(yǎng)生>茶葉是什么導向(闡述茶葉的兩條傳播路線)

茶葉是什么導向(闡述茶葉的兩條傳播路線)

來源:m.petajastudio.com   時間:2022-10-29 01:48   點擊:558   編輯:niming   手機版

闡述茶葉的兩條傳播路線

茶在國內的傳播路線

千百年來,茶在神州大地的各個角落生根發(fā)芽,香飄萬里。茶業(yè)的重要中心也隨著茶在國內的不斷傳播幾經遷移,大致經歷了一條自西向東和向南的路線。

1、始于巴蜀,現(xiàn)在,絕大多數(shù)學者都認同中國的飲茶是秦統(tǒng)一巴蜀之后才慢慢傳播開來的,也就是說,中國和世界的茶文化,最初是在巴蜀發(fā)展為業(yè)的。

2、順江而下

秦漢時于期,隨著巴蜀與各地區(qū)交流的日益密切,茶亦被廣泛的傳播。茶最先傳播至東部與南部,湖南茶陵的命名便極好地證明了這一點。西漢時期,茶陵以產茶聞名,茶陵地處江西與廣東交界,由此可見,西漢時期茶的生產已傳播至與湘、粵、贛毗鄰的地區(qū)。

3、繼續(xù)東移

五胡亂華,西晉南渡,北方豪門進駐中原,建康成為當時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崇茶之風盛行于貴族富豪之間,致使江東飲茶與茶文化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加快了我國茶葉向東南推移的腳步。

4、行至江南

唐代中期以后,長江中下游茶區(qū)產量大幅提高,制茶技藝亦達到當時的頂峰。高水準生產出的湖州紫筍和常州陽羨茶被列為貢茶。此時,長江中下游的江南地區(qū)正式成為我國茶葉產制中心。

6、由東轉南

由五代及宋朝初年開始,全國氣溫驟降,使得我國南部茶業(yè)較之北部發(fā)展更為迅速,并取代長江中下游茶區(qū)成為宋朝制茶中心,具體表現(xiàn)為福建建安茶取代顧渚紫筍成為貢茶。閔南和嶺南一帶的茶業(yè)發(fā)展較唐朝時,更加活躍和蓬勃。宋朝時期茶業(yè)中心的南移!

現(xiàn)當代茶葉對外傳播方式包括

葡萄牙與中國的初期貿易往來

與一個傳播甚廣的觀點恰恰相反,茶葉在歐洲的最初傳播并非通過英國人。在歐洲,首先是因為航海強國葡萄牙和荷蘭,然后是法國和英國,歐洲的皇室才形成了品茶的習慣。

1517年葡萄牙的一支船隊在中國廣東靠航,從而打開了中國與西方之間的貿易。當時正是中國明朝時期,葡萄牙人在中國沿海建立了一個葡萄牙機構。當時的明王朝,把茶葉當作主要的出口商品。

1580年至1640年之間,葡萄牙與亞洲之間的貿易因葡萄牙的歸屬而受到嚴重影響,葡萄牙的殖民地位嚴重減弱,海外貿易活動大受影響,使得新教勢力荷蘭和英國得到了好處

茶葉傳播路線圖

中國世界上最早發(fā)現(xiàn)和人工培植茶的國家。先秦時期,巴蜀人就開始飲茶,隨后飲茶的習慣流傳到相鄰的地區(qū)。到了三國兩晉時期,飲茶已經在中國士大夫中流行,之后推廣到全國各階層。

南北朝時,中國茶葉隨絲綢、瓷器傳到土耳其;唐代時,中國茶種傳入了日本和新羅。中國茶傳入歐洲則在新航路開辟以后。1545年前后,意大利人賴麥錫的《航海記集成》中提到了中國的茶,這是歐洲最早的有關茶的文獻記載。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荷蘭海船從爪哇來澳門販運茶葉,并于1610年轉運至歐洲,成為西方人來東方運載茶葉的開始,從此,中國茶開始占領歐洲人的食譜。

婦女之友

新航路開辟之后,全球商品交流迅速發(fā)展,三大無酒精飲料類商品先后進入歐洲:1528年,西班牙人將可可輸入到歐洲,荷蘭人1610于年將茶輸入到歐洲,1615年,威尼斯商人將咖啡輸入歐洲。

在所有飲品中,茶可謂真·婦女之友。首先酒精會使人昏昏沉沉,舉止粗魯,沒有什么比酗酒的丈夫更讓女性煩惱的了。而作為酒的替代品,茶卻能提神醒腦,又不失文雅。在下午四、五點鐘沏茶配上點心,和朋友們喝茶聊天——即 茶話會/下午茶,本身就是貴婦的發(fā)明。而茶館和茶園更為女性提供了家庭以外的社交場所。

無論酒館還是咖啡館,都是男人們消遣的地方,良家婦女不能去。但單身女子可以去茶館會晤朋友,不會損傷名譽。到18世紀時,單是倫敦就有2000個茶館,還有很多的茶園,泰晤士河上的伏克斯霍爾茶園就是典型代表。

茶園集英式園林、球場、茶室、音樂廳于一體,男女都可以去散步、喝茶、聊天,也可以在茶園舉辦音樂會和舞會,是那個時代上流社會喜歡的會所。

從貴族到平民

一開始,茶葉是作為藥物放在藥店里出售的,主要用來治療痛風、積食等富貴病。一開始歐洲的學者、醫(yī)生、教士就飲茶是否有益這個問題爭論不休。1625-1657年,整個荷蘭還掀起了一場“飲茶大辯論”。最后因為法國大主教對茶葉的療效背書,才結束了這場爭論。不過參照歐洲長期以來的醫(yī)療水平,茶葉當然是比其它治療方法(放血、切除不相干的器官什么的)要靠譜得多。

自從英國東印度公司壟斷了茶葉貿易,就開始實行價格壟斷,茶價奇高。其實中國買到歐洲的茶葉價格也算公道,但政府課以重稅,商家再隨意加價,把茶葉變成一種非常昂貴的飲品。同一個時期當時阿姆斯特丹每磅茶葉售價3先令4便士,而倫敦則高達2英鎊18先令4便士。于是私運盛行,大量私茶由外輪運抵英國南岸。國內實際飲用量和官方統(tǒng)計的進口量差別非常。議會決定廢除茶稅。經過一個窗口期,英國的茶稅從190%降到12.5%。此后英國茶葉正式進口量激增,飲茶人口和國家收入也大大增加。于是,17世紀初上流社會的奢享,在18世紀中期變成幾乎所有英國家庭早餐的平民飲料。

茶(財)之路

中國茶對外的傳播,海路和陸路并行。陸路沿絲銅之路向中亞、西亞、北亞、東歐傳播;海路向阿拉伯、西歐、北歐傳播。

從唐代開始,陸上的古絲綢之路同時也是茶之路。茶葉先從產茶地向長安集中,然后以新疆地區(qū)為中轉站,經天山南北路通往東歐。而明、清時還開辟了一條經蒙古高原到達俄羅斯的茶葉之路。

海路則始于明清之際,從江西、浙江、福建茶區(qū)出發(fā)經寧波港、泉州港、廣州港直接運往歐洲或先輸往南洋諸國,再經馬來半島、印度半島、地中海走向歐洲各國。明代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荷蘭海船從爪哇來澳門販運茶葉,并于1610年轉運至歐洲,從此,中國茶葉正式進軍歐洲,新世界的大門打開了。

從中國茶開始銷往歐洲直到鴉片戰(zhàn)爭前夕,中國對外貿易長期順差,而茶葉出口最重要組成部分。直到18世紀末,英國工業(yè)大發(fā)展,向中國輸出工業(yè)品,加上從印度轉口的棉花以及鴉片,也才剛剛達到貿易平衡的狀態(tài)。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和中國做生意的歐洲各國居然可以忍受貿易逆差?因為倒賣中國商品到其它國家的轉口貿易所帶來的利潤超過了對中國的貿易逆差。

1651-1652年度,荷蘭阿姆斯特丹開始舉行茶葉拍賣活動,每年輸入該掉的茶葉達4000萬磅以上,轉口數(shù)量很大,約占輸入的35-50%, 1758年荷蘭茶葉貿易的利潤率竟達到196%。1711年至1810年間,英國政府光是從茶葉上面就收到了7700萬英鎊的稅,有記載1784年英國的茶稅是190%。這么高的稅也抵不過英國人民喝茶的熱情。1793年,英國政府一年的茶稅收入是60萬英鎊,到了1833年這個數(shù)字翻了五倍半,變成了330萬英鎊。

茶葉的傳播歷程

我是蕓品茶舍老張,可能習慣了喝老茶,也就習慣了大家這樣的稱呼。

說到茶從哪個朝代開始出現(xiàn),很多人認為是唐朝,其實并不是這樣。唐朝僅僅是因為國立強大,讓茶與茶文化得到了長遠的發(fā)展。所以,不能簡單認為茶開始的年代就是唐朝。對于茶葉從哪個朝代開始,學術界一直有著一定的爭議。

追溯歷史

要說茶從哪個朝代開始,就一定要先去了解,茶從什么開始讓我們認知,大家普遍的觀點是從《神農百草經》也讓我們對茶有了認知,而那個時候并沒有茶這個字,而是荼。于是,一些人認為這不能算作茶的定義。

那么,不如我們換一個角度來思考。中國作為茶葉的發(fā)源地,以及茶文化的發(fā)祥地。你知道最早的茶樹在哪里嗎?哪里有最早的培植性茶樹嗎?

中國最早的茶樹在我國云南省鳳慶縣小灣鎮(zhèn)錦繡村,這棵茶樹距今已經有3200年的歷史了。而最早出現(xiàn)栽培型的茶樹同樣位于云南省寧洱縣,距今有2700年的歷史。從茶樹的起源上,似乎我們能夠找到一些蹤跡。

時間考證

從茶樹的年齡中可以初步判斷,從西周、東周,也就是距今3000年前,茶葉就開始進入了我們的生活,不過那個時候茶葉的作用主要用于食品,并沒有發(fā)揮飲品的作用。

秦朝距今2300年的歷史,從那時起,茶葉不僅是藥用的價值,大范圍栽培型茶園的種植,茶葉真正作為飲品進入日常的范圍。

漢代,清朝赫懿行在《證俗文》中指出:茗飲之法,始見于漢末,而已萌芽于前漢。茶文化的最初面貌,始于魏晉南北朝時期。2000年以前,茶葉開始了商業(yè)化的發(fā)展,最早的茶葉交易中心在我國的成都。

唐朝距今1200年前,由于經濟、文化、政治處在鼎盛時期,茶葉更是成為朝野,乃至廣大民眾的生活必須。也就在這個時候,別奉為茶圣的陸羽,寫下了奠定茶葉基礎的鴻篇巨著《茶經》,也在此書中,真正第一次將“荼”改為了“茶”。這也是茶葉在我國歷史發(fā)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期。

宋朝在延續(xù)唐代的基礎上,對于茶葉沖泡的方式方法,進行了再次的升級,同時,也因為茶文化的盛行,在此時出現(xiàn)斗茶的現(xiàn)象。

元朝與明朝,在之前的工藝基礎上,制茶工藝再次改良,出現(xiàn)了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黃茶、黑茶和花茶。

作為中國最后一個朝代的清朝,茶葉已經風靡全世界。這個時候已經出現(xiàn)了現(xiàn)有六大茶類的雛形,此時,貢茶之中也有了很多品種,其中普洱茶作為皇宮的摯愛,首次得到的發(fā)展,也就在這時形成了茶馬古道的文化。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xiāng),也是茶文化的發(fā)源地。茶葉早已成為我們生活的必需品,也成為我們精神的必需品。

能飲一杯茶,喝好一杯茶,就是一種清福。

申明:此文是【蕓品茶舍老張】的原創(chuàng)內容,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分享一杯地道好茶,傳播茶葉文化。如有不妥之處,還望大家多多指正。讓你的評論,給文章再次添彩,讓你的轉發(fā),使文章更有活力。期待你的關注!

闡述茶葉的兩條傳播路線是什么

中國茶有上千年的歷史,這千年來一直是中華民族與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的載體,種茶制茶飲茶,把中華文化中的仁義禮智信闡述得淋漓盡致,茶文化毫無疑問是中華文化中極為燦爛的部分。

肆玖茶天下自2020年,就開始籌劃拍攝一部記錄每一位中國茶界匠人(茶行業(yè)大師)奮斗在茶行業(yè)一線,對茶行業(yè)研究發(fā)展做出貢獻的系列紀錄片,于是《大師的味道》應運而生。

肆玖茶天下的負責人告訴記者:“作為茶界匠人,他們一生只專注茶這件事!們的研究成果對中國茶行業(yè)發(fā)展起著重要的作用!他們的匠人匠心精神影響著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位茶界匠人都值得擁有一部人生的紀錄片,我們通過《大師的味道》,弘揚茶界匠心精神,品味一泡中國好茶,傳承中國茶文化!我們借此記錄片呼吁更多的人參與到茶文化的傳播中來。因為繼承、發(fā)揚、傳播中國茶文化,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p>

茶葉的傳播途徑

茶是什么時候傳到歐洲的?現(xiàn)代學者普遍同意是在1600年左右,也就是明代萬歷的下半葉。在這之前,著名的威尼斯旅行家馬可·波羅寫了篇游記,描述他在元朝中國的所見所聞,但這位自稱曾到過杭州和福建、并在揚州當了三年官吏的波羅先生卻對“茶”這中國特產只字不提。若說他大意遺漏了,這疏忽似乎太不合清理,難怪有專家提出質疑,說波羅也許未曾親身踏足中土,他的游記,只是道聽途說得來的資料。

葡萄人早在1535年到了澳門(也有說是1553年)。雖然他們沒有染上喝茶的習慣,但起碼注意到茶是中國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其中有個叫古魯士的葡萄牙傳教士,1556年到過廣州,對當?shù)厝撕炔枳鲞^詳細的描述。中國茶傳至歐洲,功勞最大的是荷蘭人。荷蘭東印度公司在1602年成立,1610年發(fā)出第一張購賣茶葉的訂單。17世紀初正是歐洲航海家四處探險搜奇的時代,有關世界各地奇風異俗的游記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無意中為“茶”這異國產物作了義務宣傳,茶便開始在歐洲上層社會流行起來。茶在人們眼里不僅是上等、貴族的飲品,還具有醫(yī)療作用,這樣,喝茶的習慣在荷蘭、法國和英國生根植基,受歡迎的程度也日深一日。

南北朝時,中國茶葉隨絲綢、瓷器傳到土耳其;唐代時,中國茶種傳入了日本和新羅。中國茶傳入歐洲則在新航路開辟以后。1545年前后,意大利人賴麥錫的《航海記集成》中提到了中國的茶,這是歐洲最早的有關茶的文獻記載。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荷蘭海船從爪哇來澳門販運茶葉,并于1610年轉運至歐洲,成為西方人來東方運載茶葉的開始,從此,中國茶開始占領歐洲人的食譜。 婦女之友 新航路開辟之后,全球商品交流迅速發(fā)展,三大無酒精飲料類商品先后進入歐洲:1528年,西班牙人將可可輸入到歐洲,荷蘭人1610于年將茶輸入到歐洲,1615年,威尼斯商人將咖啡輸入歐洲。 在所有飲品中,茶可謂真·婦女之友。首先酒精會使人昏昏沉沉,舉止粗魯,沒有什么比酗酒的丈夫更讓女性煩惱的了。而作為酒的替代品,茶卻能提神醒腦,又不失文雅。在下午四、五點鐘沏茶配上點心,和朋友們喝茶聊天——即 茶話會/下午茶,本身就是貴婦的發(fā)明。而茶館和茶園更為女性提供了家庭以外的社交場所。 無論酒館還是咖啡館,都是男人們消遣的地方,良家婦女不能去。但單身女子可以去茶館會晤朋友,不會損傷名譽。到18世紀時,單是倫敦就有2000個茶館,還有很多的茶園,泰晤士河上的伏克斯霍爾茶園就是典型代表。 茶園集英式園林、球場、茶室、音樂廳于一體,男女都可以去散步、喝茶、聊天,也可以在茶園舉辦音樂會和舞會,是那個時代上流社會喜歡的會所。 從貴族到平民 一開始,茶葉是作為藥物放在藥店里出售的,主要用來治療痛風、積食等富貴病。一開始歐洲的學者、醫(yī)生、教士就飲茶是否有益這個問題爭論不休。1625-1657年,整個荷蘭還掀起了一場“飲茶大辯論”。最后因為法國大主教對茶葉的療效背書,才結束了這場爭論。不過參照歐洲長期以來的醫(yī)療水平,茶葉當然是比其它治療方法(放血、切除不相干的器官什么的)要靠譜得多。 自從英國東印度公司壟斷了茶葉貿易,就開始實行價格壟斷,茶價奇高。其實中國買到歐洲的茶葉價格也算公道,但政府課以重稅,商家再隨意加價,把茶葉變成一種非常昂貴的飲品。同一個時期當時阿姆斯特丹每磅茶葉售價3先令4便士,而倫敦則高達2英鎊18先令4便士。于是私運盛行,大量私茶由外輪運抵英國南岸。國內實際飲用量和官方統(tǒng)計的進口量差別非常。議會決定廢除茶稅。經過一個窗口期,英國的茶稅從190%降到12.5%。此后英國茶葉正式進口量激增,飲茶人口和國家收入也大大增加。于是,17世紀初上流社會的奢享,在18世紀中期變成幾乎所有英國家庭早餐的平民飲料。 茶(財)之路 中國茶對外的傳播,海路和陸路并行。陸路沿絲銅之路向中亞、西亞、北亞、東歐傳播;海路向阿拉伯、西歐、北歐傳播。 從唐代開始,陸上的古絲綢之路同時也是茶之路。茶葉先從產茶地向長安集中,然后以新疆地區(qū)為中轉站,經天山南北路通往東歐。而明、清時還開辟了一條經蒙古高原到達俄羅斯的茶葉之路。 海路則始于明清之際,從江西、浙江、福建茶區(qū)出發(fā)經寧波港、泉州港、廣州港直接運往歐洲或先輸往南洋諸國,再經馬來半島、印度半島、地中海走向歐洲各國。明代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荷蘭海船從爪哇來澳門販運茶葉,并于1610年轉運至歐洲,從此,中國茶葉正式進軍歐洲,新世界的大門打開了。 從中國茶開始銷往歐洲直到鴉片戰(zhàn)爭前夕,中國對外貿易長期順差,而茶葉出口最重要組成部分。直到18世紀末,英國工業(yè)大發(fā)展,向中國輸出工業(yè)品,加上從印度轉口的棉花以及鴉片,也才剛剛達到貿易平衡的狀態(tài)。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和中國做生意的歐洲各國居然可以忍受貿易逆差?因為倒賣中國商品到其它國家的轉口貿易所帶來的利潤超過了對中國的貿易逆差。 1651-1652年度,荷蘭阿姆斯特丹開始舉行茶葉拍賣活動,每年輸入該掉的茶葉達4000萬磅以上,轉口數(shù)量很大,約占輸入的35-50%, 1758年荷蘭茶葉貿易的利潤率竟達到196%。1711年至1810年間,英國政府光是從茶葉上面就收到了7700萬英鎊的稅,有記載1784年英國的茶稅是190%。這么高的稅也抵不過英國人民喝茶的熱情。1793年,英國政府一年的茶稅收入是60萬英鎊,到了1833年這個數(shù)字翻了五倍半,變成了330萬英鎊。 外國人怎樣喝茶 英國 中國茶傳入英國之前,英國人成天喝酒,早上六七點鐘起來都用啤酒來就著早飯吃。然后隨時困了累了閑的沒事干了,就喝酒玩。茶葉傳入英國之后,茶水在很多情況下代替了酒精。 喝茶的方式和咖啡類似,端給客人的是清茶,喝的人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喜好添加奶、糖或者檸檬。 俄國 俄國人煮茶不像中國人這樣用泡的,他們是把茶葉和糖一起放進茶炊里,倒入開水,每個客人倒大半杯然后再加白開水接著煮。一邊煮一邊喝,茶炊里的茶水一直保持沸騰的狀態(tài)。 據(jù)說俄羅斯人喝茶有三種方式:一是把糖放入茶水中,用勺攪梓后再喝;二是將糖咬下一小塊含在嘴里喝茶;三是看著或想著糖喝茶。俄羅斯人在燒茶時一定要加入糖、蜂蜜之類的甜料,也常常會在茶里加入牛奶、檸檬,甚至果醫(yī)和奶酪。甜茶還要伴著甜點吃。不過俄國地方冷,其實充當了正餐之余的加餐。 法國 按照中國人的標準,法國人是歐洲人里真正“會喝茶”的。法國人喜歡高品質的綠茶而不滿足于袋泡茶,不少法國人也能分得清中國茶葉的不同種類。 他們也會像中國人一樣不加奶和糖,只用開水泡清茶。法國人也有可能采用西非的喝法,在茶水中加入方糖和薄荷葉,放涼了做冷飲,類似于現(xiàn)在全球超市里售賣的加糖的瓶裝茶。

資料: 中國茶的起源:: 中國是最早發(fā)現(xiàn)和利用茶樹的國家,被稱為茶的祖國,文字記載表明,我們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經開始栽培和利用茶樹。 然而,同任何物種的起源一樣,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類發(fā)現(xiàn)茶樹和利用茶樹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后,才為人們發(fā)現(xiàn)和利用。 人類的用茶經驗,也是經過代代相傳,從局部地區(qū)慢慢擴大開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漸見諸文字記載。 茶樹的起源問題,歷來爭論較多,隨著考證技術的發(fā)展和新發(fā)現(xiàn),才逐漸達成共識,即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并確認中國西南地區(qū),包括云南、貴州、四川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 由于地質變遷及人為栽培,茶樹開始由此普及全國,并逐漸傳播至世界各地。

中國茶葉走向世界的傳播途徑

茶在我們中國最初是在巴蜀一帶開始興起的,后來慢慢的才向東部地區(qū)和南部地區(qū)傳播開來。咱們國家的飲茶習慣是在秦朝統(tǒng)一巴蜀之后才慢慢形成和傳播開來的,這也可以理解為中國和世界的茶葉文化最早是在巴蜀地域發(fā)展為業(yè)的。巴蜀產茶,據(jù)文字記載和考證至少可追溯到戰(zhàn)國時期,此時巴蜀已形成一定規(guī)模的茶區(qū),并把茶作為一種上貢的貢品。

隨著歷史的推移,秦漢統(tǒng)一中國后,茶葉隨巴蜀與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而逐漸增強。尤其是一些茶的加工、種植等,傳播先后順序也是先東南部地區(qū),其次是西北區(qū)地區(qū)。而且有不少地區(qū)都是以茶相關的字眼來命名的地方名字,例如湖南的茶陵,就很能夠說明問題。

茶葉的兩條傳播路徑

文化傳播三渠道是人類各民族文化進行交流的三種基本的方式。(一)物質流,即通過物品交換傳播文化信息。出現(xiàn)最早、持續(xù)時間最長的文化傳播方式,原始社會末期各部落間的簡單商品交換即屬于這種文化傳播方式。近代資本主義向全世界的拓展,也主要是通過商品交換。當代的商品進出口是一種有系統(tǒng)的以物質流為主的文化傳播。[1]

(二)人流。通過作為歷史積淀物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來傳播文化信息。歷史上的戰(zhàn)爭、民族大遷移等,即是主要以人流方式進行的文化傳播。(三)信息流。通過符號系統(tǒng)來傳播文化信息,近代以來文化載體的主力書籍、報刊、電訊從一個文化區(qū)域進入另一個文化區(qū)域,即是信息流。當代信息流的主體標志是電子傳播。在文化載體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中,信息流的歷史只有近300年,但已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渠道。

闡述茶葉的兩條傳播路線是

        茶起始于魯周公,興于唐,盛于宋,普及于明清,而茶字正式出現(xiàn)是在西漢的《僮約》一書,在唐代則由陸羽編著《茶經》,從而系統(tǒng)闡述茶葉飲法,從最早的食用,再到烹煮,再到沖泡飲用,經過不斷的發(fā)展與繼承,而茶文化活動,也涵蓋了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lián)、茶書、茶具、茶譜、茶藝等。

        中國是茶的發(fā)源地,是世界上最早發(fā)現(xiàn)茶和食用茶的國家,在三千多年的西周,就開始有人工培育茶園的出現(xiàn)。根據(jù)現(xiàn)存相關史料記載,中國飲茶在西漢已有,魏晉時成為宮廷高級飲品,唐代,在統(tǒng)治者及知識分子范圍內得到普及,很多平民百姓也已開始飲茶。西漢辭賦家王褒的《僮約》記載:“烹荼盡具”“武陽買茶”,當時人們把茶用來烹煮飲品,并出現(xiàn)了專門的茶具,這也是飲茶文化形成的重要時期。可見,茶葉的最早利用要早于西漢,因為茶葉栽培利用的發(fā)展和傳播在早期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有時消費也往往能促進生產。隨著茶葉消耗量的增大,茶葉的生產和貿易也發(fā)達起來。

        唐朝時期的四川、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安徽、福建、廣東、貴州等省的廣大地區(qū)都是產茶區(qū)。唐朝煮茶、煎茶盛行。到唐朝,茶圣陸羽的《茶經》標志著茶文化進入興盛時期,煮茶、煎茶、飲茶之風擴散到民間,茶成為一種家常飲品。唐朝人發(fā)明了蒸青制茶法,即把新鮮茶葉洗凈、蒸后制成茶餅烘干,需要時就取一點來煮,煮茶講究三沸:一沸,加點鹽,煮至水中微有聲,氣泡像魚眼;二沸,先舀出一瓢水,再放入茶末,煮至鍋邊氣泡像連珠;三沸即全沸,再加入二沸時舀出的水,便可飲茶湯、嚼茶葉。

        由于唐朝佛教文化鼎盛,當時的日本等國紛紛派遣唐使、留學生來學習,茶葉因氣味清香又提神醒腦,深受喜愛,茶文化也因此走出了國門。茶風盛行,茶葉生產持續(xù)擴大,唐代出現(xiàn)了我國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恫杞洝纷髡哧懹穑ü罚常衬辍福埃茨辏拼偭辏ê碧扉T)人,字鴻漸,自稱桑蒞翁,又號東閔子。全書共分上、中、下三卷十節(jié),闡述有關茶的起源、采制工具、茶的品種與制法、烹飲茶具、煮茶方法、飲茶風俗、茶的產地及等級、茶的典故、傳說和藥方等??梢哉f是一本關于茶葉的大百科全書,對茶葉知識的傳播和茶葉生產的發(fā)展起到積極作用,為后世研究茶史提供重要資料。如他在《茶經·七之事》中記載當時幾乎所有可以搜羅到的有關茶人茶事史料。上自炎帝神農氏,下至本朝人物,極為詳備,為我國茶業(yè)歷史資料的保存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至宋代,茶已成為主要經濟作物之一,江淮和秦嶺以南各地區(qū)都在種植。盡管很多農民只是將它看做一項副業(yè),但實際上一些茶農就是以種茶為生。宋承唐代飲茶之風,日益普及,并將其發(fā)展到新的高度,專業(yè)的茶師、茶學評論、文學藝術作品紛紛涌現(xiàn)。宋朝人的飲茶方式稱為點茶和斗茶。點茶即將研細后的茶末放在茶盞中,先沖入少許沸水點泡,把茶末調勻,然后慢慢注入沸水,用茶筅(一種調茶工具)去拂,調勻后即可飲用原汁原味的茶水;斗茶則是為了評比茶的品質,當時在閩北最盛行,詩人范仲淹將其生動地描寫為“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在當時,茶已成為老百姓生活中的必需品,名茶種目繁多,如吳興的紫筍、常州的陽羨、紹興的日注、隆興的黃龍等,都被譽為“絕品”;還有龍、鳳、勝雪、密云龍、王液長春、萬春銀葉等數(shù)十種名茶。唐宋以后,飲茶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早已司空見慣。元代武漢臣《李素芝風月玉壺春雜劇》中云:“早晨起來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睂⒉枧c柴米油鹽醬醋并列在一起,成為人們生活中必須考慮的問題,可見茶在當時人們生活中已占據(jù)十分重要的地位。明、清兩代,名茶種類已達四五十種,已分綠茶、紅茶、花茶了。

        如今,茶葉和咖啡、可可一起,并稱為世界三大飲料,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許多國家紛紛從我國引進茶樹、茶籽以及制茶工具等。而我國的茶葉在歷史長河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同時也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

闡述茶葉的兩條傳播路線的特點

中國是最早發(fā)現(xiàn)和利用茶樹的國家,被稱為茶的祖國,文字記載表明,我們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經開始栽培和利用茶樹。然而,同任何物種的起源一樣,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類發(fā)現(xiàn)茶樹和利用茶樹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后,才為人們發(fā)現(xiàn)和利用。人類的用茶經驗,也是經過代代相傳,從局部地區(qū)慢慢擴大開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漸見諸文字記載。

茶樹的起源問題,歷來爭論較多,隨著考證技術的發(fā)展和新發(fā)現(xiàn),才逐漸達成共識,即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并確認中國西南地區(qū),包括云南、貴州、四川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由于地質變遷及人為栽培,茶樹開始由此普及全國,并逐漸傳播至世界各地。

(一)起源及原產地

茶樹起源于何時?必是遠遠早于有文字記載的3000多年前。歷史學家無從考證的問題,最后由植物學家解決了。他們按植物分類學方法來追根溯源,經一系列分析研究,認為茶樹起源至今已有6000萬年至7000萬年歷史了。

茶樹原產于中國,自古以來,一向為世界所公認。只是在1824年之后,印度發(fā)現(xiàn)有野生茶樹,國外學者中有人對中國是茶樹原產地提出異議,在國際學術界引發(fā)了爭論。這些持異議者,均以印度野生茶樹為依據(jù),同時認為中國沒有野生茶樹。其實中國在公元200年左右,《爾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樹,且現(xiàn)今的資料表明,全國有10個省區(qū)198處發(fā)現(xiàn)野生大茶樹,其中云南的一株,樹齡已達1700年左右,僅是云南省內樹干直徑在一米以上的就有10多株。有的地區(qū),甚至野生茶樹群落大至數(shù)千畝。所以自古至今,我國已發(fā)現(xiàn)的野生大茶樹,時間之早,樹體之大,數(shù)量之多,分布之廣,性狀之異,堪稱世界之最。此外,又經考證,印度發(fā)現(xiàn)的野生茶樹與從中國引入印度的茶樹同屬中國茶樹之變種。由此,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遂成定論。

近幾十年來,茶學和植物學研究相結合,從樹種及地質變遷氣候變化等不同角度出發(fā),對茶樹原產地作了更加細致深入的分析和論證,進一步證明我國西南地區(qū)是茶樹原產地。主要論據(jù),簡單地講,有三個方面:

1.從茶樹的自然分布來看

目前所發(fā)現(xiàn)的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屬,380余種,而我國就有15屬,260余種,且大部分分布在云南、貴州和四川一帶。已發(fā)現(xiàn)的山茶屬有100多種, 云貴高原就有60多種,其中以茶樹種占最重要的地位。從植物學的角度,許多屬的起源中心在某一個地區(qū)集中,即表明該地區(qū)是這一植物區(qū)系的發(fā)源中心。山茶科、山茶屬植物在我國西南地區(qū)的高度集中,說明了我國西南地區(qū)就是山茶屬植物的發(fā)源中心,當屬茶的發(fā)源地。

2.從地質變遷來看

西南地區(qū)群山起伏,河谷縱橫交錯,地形變化多端,以致形成許許多多的小地貌區(qū)和小氣候區(qū),在低緯度和海拔高低相差懸殊的情況下,導致氣候差異大,使原來生長在這里的茶樹,慢慢分置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不同的氣候中,從而導致茶樹種內變異,發(fā)展成了熱帶型和亞熱帶型的大葉種和中葉種茶樹,以及溫帶的中葉種及小葉種茶樹。植物學家認為,某種物種變異最多的地方,就是該物種起源的中心地。我國西南三省,是我國茶樹變異最多、資源最豐富的地方,當是茶樹起源的中心地。

3.從茶樹的進化類型來看

茶樹在其系統(tǒng)發(fā)育的歷史長河中,總是趨于不斷進化之中。因此,凡是原始型茶樹比較集中的地區(qū),當屬茶樹的原產地。我國西南三省及其毗鄰地區(qū)的野生大茶樹,具有原始茶樹的形態(tài)特征和生化特性,也證明了我國的西南地區(qū)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地帶。

(二)茶的傳播

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然而,中國在茶業(yè)上對人類的貢獻,主要在于最早發(fā)現(xiàn)并利用茶這種植物,并把它發(fā)展形成為我國和東方乃至整個世界的一種燦爛獨特的茶文化。

中國茶業(yè),最初興于巴蜀,其后向東部和南部逐次傳播開來,以致遍及全國。到了唐代,又傳至日本和朝鮮,16世紀后被西方引進。所以,茶的傳播史,分為國內及國外兩條線路。

1.茶在國內的傳播

茶樹是中國南方的一種“嘉木”,所以,中國的茶業(yè),最初孕育、發(fā)生和發(fā)展于南方。

(1)巴蜀是中國茶業(yè)的搖籃(先秦兩漢)

顧炎武曾經指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飲之事”,即認為中國的飲茶,是秦統(tǒng)一巴蜀之后才慢慢傳播開來,也就是說,中國和世界的茶葉文化,最初是在巴蜀發(fā)展為業(yè)的。這一說法,已為現(xiàn)在絕大多數(shù)學者認同。

巴蜀產茶,據(jù)文字記載和考證,至少可追溯到戰(zhàn)國時期,此時巴蜀已形成一定規(guī)模的茶區(qū),并以茶為貢品之一。

關于巴蜀茶業(yè)在我國早期茶業(yè)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漢成帝時王褒的《童約》,才始見諸記載,內有“烹荼盡具”及“武陽買茶”兩句。前者反映成都一帶,西漢時不僅飲茶成風,而且出現(xiàn)了專門用具;從后一句可以看出,茶葉已經商品化,出現(xiàn)了如“武陽”一類的茶葉市場。

西漢時,成都不但已形成為我國茶葉的一個消費中心,由后來的文獻記載看,很可能也已形成了最早的茶葉集散中心。不僅僅是在秦之前,秦漢乃至西晉,巴蜀仍是我國茶葉生產和技術的重要中心。

(2)長江中游或華中地區(qū)成為茶業(yè)中心(三國西晉)

秦漢統(tǒng)一中國后,茶業(yè)隨巴蜀與各地經濟文化交流而增強。尤其是茶的加工、種植,首先向東部南部傳播。如湖南茶陵的命名,就很能說明問題。茶陵是西漢時設的一個縣,以其地出茶而名。茶陵鄰近江西、廣東邊界,表明西漢時期茶的生產已經傳到了湘、粵、贛毗鄰地區(qū)。

三國、西晉階段,隨荊楚茶業(yè)和茶葉文化在全國傳播的日益發(fā)展,也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條件,長江中游或華中地區(qū),在中國茶文化傳播上的地位,逐漸取代巴蜀而明顯重要起來。

三國時,孫吳據(jù)有現(xiàn)在蘇、皖、贛、鄂、湘、桂一部分和廣東、福建、浙江全部陸地的東南半壁江山,這一地區(qū),也是這時我國茶業(yè)傳播和發(fā)展的主要區(qū)域。此時,南方栽種茶樹的規(guī)模和范圍有很大的發(fā)展,而已茶的飲用,也流傳到了北方高門豪族。

西晉時長江中游茶業(yè)的發(fā)展,還可從西晉時期《荊州土記》得到佐證。其載曰“武陵七縣通出茶,最好”,說明荊漢地區(qū)茶業(yè)的明顯發(fā)展,巴蜀獨冠全國的優(yōu)勢,似已不復存在。

(3)長江下游和東南沿海茶業(yè)的發(fā)展(東晉南朝)

西晉南渡之后,北方豪門過江僑居,建康(南京)成為我國南方的政治中心。這一時期,由于上層社會崇茶之風盛行,使得南方尤其是江東飲茶和茶葉文化有了較大的發(fā)展,也進一步促進了我國茶業(yè)向東南推進。這一時期,我國東南植茶,由浙西進而擴展到了現(xiàn)今溫州、寧波沿海一線。不僅如此,如《桐君錄》所載,“西陽、武昌、晉陵皆出好茗”,晉陵即常州,其茶出宜興。表明東晉和南朝時,長江下游宜興一帶的茶業(yè),也著名起來。

三國兩晉之后,茶業(yè)重心東移的趨勢,更加明顯化了。

(4)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成為中國茶葉生產和技術中心(唐代)

如前所言,六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產和飲用,已有一定發(fā)展,但北方飲者還不多。及至唐朝中期后,如《膳夫經手錄》所載“今關西、山東,閭閻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猶得,不得一日無茶”。中原和西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都嗜茶成俗,于是南方茶的生產,隨之空前蓬勃發(fā)展了起來。尤其是與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區(qū),茶的生產更是得到了格外發(fā)展。

唐代中葉后,長江中下游茶區(qū),不僅茶產量大幅度提高,就是制茶技術,也達到了當時的最高水平。這種高水準的結果,就是湖州紫筍和常州陽羨茶成為了貢茶。茶葉生產和技術的中心,正式轉移到了長江中游和下游。

江南茶葉生產,集一時之盛。當時史料記載,安徽祁門周圍,千里之內,各地種茶,山無遺土,業(yè)于茶者七八。現(xiàn)在贛東北、浙西和皖南一帶,在唐代時,其茶業(yè)確實有一個特大的發(fā)展。同時由于貢茶設置在江南,大大促進了江南制茶技術的提高,也帶動了全國各茶區(qū)的生產和發(fā)展。

由《茶經》和唐代其它文獻記載來看,這時期茶葉產區(qū)已遍及今之四川、陜西、湖北、云南、廣西、貴州、湖南、廣東、福建、江西、浙江、江蘇、安徽、河南等十四個省區(qū),幾乎達到了與我國近代茶區(qū)約略相當?shù)木置妗?/p>

(5)茶業(yè)重心由東向南移(宋代)

從五代和宋朝初年起,全國氣候由暖轉寒,致使中國南方南部的茶業(yè),較北部更加迅速發(fā)展了起來,并逐漸取代長江中下游茶區(qū),成為宋朝茶業(yè)的重心。主要表現(xiàn)在貢茶從顧渚紫筍改為福建建安茶,唐時還不曾形成氣候的閔南和嶺南一帶的茶業(yè),明顯地活躍和發(fā)展起來。

宋朝茶業(yè)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氣候的變化,江南早春茶樹因氣溫降低,發(fā)芽推遲,不能保證茶葉在清明前貢到京都。福建氣候較暖,如歐陽修所說“建安三千里,京師三月嘗新茶”。作為貢茶,建安茶的采制,必然精益求精,名聲也愈來愈大,成為中國團茶、餅茶制作的主要技術中心,帶動了閔南和嶺南茶區(qū)的崛起和發(fā)展。

由此可見,到了宋代,茶已傳播到全國各地。宋朝的茶區(qū),基本上已與現(xiàn)代茶區(qū)范圍相符。明清以后,只是茶葉制法和各茶類興衰的演變問題了。

2.茶在國外的傳播

中國茶葉、茶樹、飲茶風俗及制茶技術,是隨著中外文化交流和商業(yè)貿易的開展而傳向全世界的。最早傳入日本、朝鮮,其后由南方海路傳至印尼、印度、斯里蘭卡等國家,16世紀至歐洲各國并進而傳到美洲大陸,又由北方傳入波斯、俄國。

唐代中葉,中國茶籽被帶到日本種植,茶樹開始向世界傳播。據(jù)文獻記載,公元805年,日本高僧最澄,從天臺山國清寺師滿回國時,帶去茶種,種植于日本近江。這是中國茶種向外傳播的最早記載。后又經日僧南浦昭明在徑山寺學得徑山茶宴、斗茶等飲茶習俗,并帶回日本,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了日本自己的茶道。

印度是紅碎茶生產和出口最多的國家,其茶種源于中國。印度雖也有野生茶樹,但是印度人不知種茶和飲茶,只有到了1780年,英國和荷蘭人才開始從中國輸入茶籽在印度種茶?,F(xiàn)今,最有名的紅碎茶產地阿薩姆。即是1835年由中國引進茶種開始種茶的。中國專家曾前往指導種茶制茶方法,其中包括小種紅茶的生產技術。后發(fā)明了切茶機,紅碎茶才開始出現(xiàn),成了全球性的大宗飲料。

西方各國語言種“茶”一詞,大多源于當時海上貿易港口福建廈門及廣東方言中“茶”的讀音。可以說,中國給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識,茶的栽培加工技術,世界各國的茶葉,直接或間接,與我國茶葉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中國茶葉對外傳播途徑主要為

通過出口貿易方式。

中國茶葉究竟最早是何時傳入英國,其傳播途徑如何,學術界眾說紛紜。目前可以確定的是順治十四年(1657年)出現(xiàn)在英國的茶葉是由荷蘭傳入的。威廉·烏克斯在《茶葉全書》中也有類似的記載。陳椽的《茶業(yè)通史》一書指出:“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荷蘭開始與中國通商。翌年成立東印度公司,專門從事東方貿易。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荷蘭商船自爪哇來澳門運載綠茶,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轉運回歐洲。這是西方人來東方運載茶葉最早的記錄,也是中國茶葉輸入歐洲的開始?!?/p>

書中還提到:“順治十四年(1657年),英國一家咖啡店出售由荷蘭輸入的中國茶葉……?!庇纱瞬枞~初入歐州應歸功于荷蘭人,莊國土教授也認為“第一批茶葉輸入歐洲,系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由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商船從中國澳門運到爪哇,再于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運抵荷蘭阿姆斯特丹?!边€有一些中國學者認同這種觀點。此外,簡·佩蒂格魯?shù)摹恫枞~社會史》、劉鑒唐、張力主編的《中英關系系年要錄(公元3世紀一1760年)》等書都有類似的論述以及胡赤軍在《近代中國與西方的茶葉貿易》一文中也有類似的描述。

由此得知,荷蘭是最早把中國茶葉帶到歐洲的國家,而后將其轉售西歐其他國家。它在順治十四年(1657年)時第一次將少量的茶葉賣給了英國。

感覺不錯,贊哦! (0)
下次努力,加油! (0)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
評論
    共 0 條評論
本站所發(fā)布的全部內容源于互聯(lián)網搬運,僅限于小范圍內傳播學習和文獻參考,請在下載后24小時內刪除!
如果有侵權之處請第—時間聯(lián)系我們刪除。敬請諒解!qq:2850716282@qq.com
山茶油 滇ICP備2021006107號-532
關于本站 聯(lián)系我們 特別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