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的茶葉這么炒(茶葉怎樣炒)
茶葉怎樣炒
茶葉是現(xiàn)在每家每戶的必備飲品,是招待客人的必須品,并且中國的茶道文化歷史悠久。尤其是喜歡喝茶的人們,圍著茶桌談經(jīng)論道。茶水是很好的調理身體疾病的飲品,可以清楚腸道的垃圾,在養(yǎng)生的方面,有著很好的效果,現(xiàn)在就來學習茶葉的種植技術。
一、茶樹種植
1.茶園選擇
若是荒山、荒坡,只要成片地生長有鐵芒箕、映山紅、油茶、松樹、楊梅等植物的一般呈酸性,可以種茶;
茶樹是深根作物,其根系發(fā)達,根系的垂直深度可達1米以上,其中吸收根主要分布在0-50厘米土層;因此深厚的土層是創(chuàng)造茶樹根深葉茂的先決條件。一般要求茶園土壤土層深度至少在60㎝以上,并且底土無硬盤層。
一般選擇海拔高度1200米以下,最高不能超過1600米。坡度最好選在25℃以下的坡地及丘陵地區(qū),高山陡坡也不要超過30℃。
2.移栽定植規(guī)格
(1)定植規(guī)格:雙行雙株,大行距150cm,小行距0.33cm,窩距35cm,即150㎝×33㎝×35㎝。每畝植苗4000株左右 。
(2)移栽要領: 移栽時,茶苗根部先打新鮮黃泥漿,放入茶苗并讓根系鋪開,回填深層土壤覆蓋,用腳踩緊土壤。
分層填土踩緊2至3次,蓋土深度一定要達到13~17厘米,確保栽深栽緊。移栽后進行第一次定型修剪,中小葉品種留5~7片葉,大葉品種留3~5片葉,保證修剪后茶苗露土部分最高超過15厘米。注意四不栽“地不平不栽,土不碎不栽,土不潮濕不栽,病弱苗不栽,晴天烈日不栽”。
二、幼苗期管理
(1)抗旱、防凍保苗:茶苗移栽后,要保持茶園土壤濕潤。一周內無雨,要及時澆水抗旱保苗。此外,培土壅根、茶園灌水等對預防凍害,也有很好效果。
(2)茶園行間鋪草覆蓋:防止水土流失、 抑制雜草生長、穩(wěn)定土壤的水熱變化、增加有機質,提高土壤肥力。
(3)補苗: 新建茶園,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缺窩斷行現(xiàn)象,必須抓緊時間在建園1-2年內將缺苗補齊,否則難以補上。最好采用同齡茶苗補,補植后要澆透水。
(4)勤除雜草: 茶苗移栽后要及時除草,用手拔除茶苗附近雜草。
三、定型修剪
第一次定型修剪:
當移栽茶苗高達30cm以上,莖粗3mm以上時,在離地面15-20cm處留1-2個較強分枝,剪去頂端新梢。
第二次定型修剪:
在上次修剪后一年進行。用整枝剪在第一次定型修剪的剪口上提高15-20cm,剪后茶樹高度為30-40cm。修剪時注意剪去內側芽,保留外側芽,以促使茶樹向外分枝伸展。
第三次定型修剪
在第二次定型修剪一年后進行,若茶苗生長勢旺盛也可提前。用籬剪在第二次剪口上提高10-15cm,即離地面40-55cm處水平剪除上部枝梢,促進骨干枝正常生長。
四、投產茶樹修剪
(1)輕修剪
輕修剪目的:刺激茶芽萌發(fā),解除頂芽對側芽的抑制,使樹冠整齊、平整,調節(jié)生產枝數(shù)量和粗壯度,便于采摘、管理。
修剪時間:秋茶停采后的11月上旬-11中旬進行
修剪方法:茶季結束后剪去3-5cm樹冠,修剪宜輕不宜重,否則會推遲春茶開采期,造成春茶減產。
(2)深修剪
每隔4-5年一次,剪去樹冠10-15cm枝葉,留高80-90cm,可在春末夏初成或年底(3月、11月)
修剪的枝葉有機質含量很高,養(yǎng)分含量豐富,是茶園很好的有機肥源;每年修剪的枝葉應設法歸還土壤,可直接作肥料深翻入土壤,也可直接鋪于土壤表面。
(3)重修剪:對象是未老先衰的茶樹和一些樹冠雖然衰老,但骨干枝及有效分枝仍有較強的生育能力、樹冠上有一定綠葉層的茶樹 。
常用的深度是剪去樹高的1/2或略多一些,留下離地面高度30~45cm的主要骨干枝 。
(4)臺刈:茶樹必須是樹勢十分衰老,采用重修剪方法已不能恢復樹勢,即使增強肥培管理產量仍然不高,茶樹內部都是粗老枝干,枯枝率高,起骨架作用的莖稈上地衣苔蘚多,芽葉稀少,枝干灰褐色,不臺刈不足以改變樹勢的茶樹。一般采取離地面5~10cm處剪去全部地上部分枝干。
臺刈要求切口平滑、傾斜、不撕裂莖稈,必須選用鋒利的彎刀斜劈或手鋸鋸割,也可選用圓盤式割灌機切割。盡量避免樹樁被撕裂,以防止切口感染病蟲,而且破裂部分會有較多雨水滯留,影響潛伏芽的萌發(fā)。
五、施肥
追肥:
1.定植當年9月,畝施茶葉專用肥5kg。
2.第二年畝施茶葉專用肥15kg,即3月、6月、9月分3次施。
3.第三年畝施茶葉專用肥25kg,即3月、6月、9月分3次施。
4.第四年畝施茶葉專用肥30kg,即3月、6月、9月分3次施。
5.投產后,每年每畝施不少于40kg茶葉專用肥。
追肥施肥要結合中耕除草進行,開溝離樹體20公分,溝深不低于5-10cm,施后蓋土。
基肥:每年11月中旬結合冬季深耕把雜草、枯枝、表土等雜物與有機肥1000kg,同時配施茶葉專用肥,開溝深施,溝深寬不低于25cm,施后蓋嚴。
六、采摘
幼齡樹:當三次定型剪后,樹高70cm以上時,新梢長
一芽五、六葉以上時,實行采高養(yǎng)低、采中養(yǎng)邊,摘去頂端一芽一二葉,留3-4葉,著重養(yǎng)蓬。
成齡樹:采高留低,采主枝留側枝,采中間留兩邊,以采為主,采養(yǎng)結合。
茶葉怎樣炒出來最綠
勾青綠茶的加工方法,具體步驟包括:選葉,攤青,殺青,攤涼,回潮,揉捻,初步烘干,回潮,粗炒,精炒,提香,烘干.本發(fā)明能增加茶葉香氣的種類,減少青草氣,降低茶葉破碎率和葉綠色破壞率,茶色鮮綠,并形成獨外形,條緊結、有峰苗,色澤綠而有光澤,滋味濃而鮮爽,葉底嫩綠明亮。
特點是條索緊結,色澤綠潤,香高持久,滋味濃郁,湯色、葉底黃亮。常見的品種有婺綠,屯綠,杭綠,湘綠等。
茶葉怎樣炒很綠
綠茶炒黃不可以,綠茶是指茶樹上采摘鮮嫩的茶葉,經(jīng)過殺青、整形、烘干等種種制作工藝完成,其中沒有經(jīng)過發(fā)酵。綠茶在制作過程中保留了茶葉里面大多數(shù)的鮮葉成分,制成的茶葉經(jīng)過沖泡即可飲用,是一款十分鮮嫩的茶葉,其中就有:龍井茶、鐵觀音等。
茶葉怎樣炒才能是綠的
1.基色+0.11灰+雙氧!這時我們會用到6.0+0.11+12%,就會出現(xiàn)一個中等明度,半透光的棕色,也就是0.11在6度的目標色上會顯色出帶有亞麻感的棕色效果!
2.我們可以利用這個色調,在少量加入0.22綠,就可以使亞麻感的棕色出現(xiàn)偏冷色感的茶棕色效果!
3.6.0+12%在自然發(fā)3度上,可以體現(xiàn)半透光,但用到的雙氧是12%,所以會出現(xiàn)比較通透棕色效果!這時0.11的加入,會體現(xiàn)出微弱的亞麻感
茶葉怎樣炒才夠香呢
其實要先去試,首先拆餅試內部是否也已經(jīng)串味,如果沒有那就整塊餅放在無異味的陰涼通風干燥處兩三天,然后棉紙包著再放幾天,這時候再試,如果味道散了就重新收好。但是如果真的太重的味道,那就喝掉吧,我試過一種方法,可以很好的除去異味。
茶先拆散,然后準備低溫水,基本控制在五六十度左右,然后找個瓷蓋碗(不養(yǎng)壺就隨意)把茶放入,倒入溫水,拿跟棒子固定方向攪動,攪差不多兩分鐘左右把茶水倒出,再放入一次溫水,如此再一分鐘,然后倒出,這時候倒入正常沸水(也就是九十度左右開水),正常洗茶(養(yǎng)壺的要先在壺里倒入一些沸水,然后把茶倒入,再充滿完成洗茶)。第四遍才是真正來喝的。這個是參照陳國義洗茶法總結的,感覺港人對于有異味的茶還是有一些辦法的。這個方法我試用在一塊泡了味道很不好有點倉味和煙味的火燒磚上,結果還能接受,有類似情況的不妨試試。
茶葉怎樣炒制
1.鮮葉攤放:鮮葉攤放與手工炒制一致。一般攤放在竹制器具上,厚度2—3cm,均勻攤放6—8小時至鮮葉萎軟即可。
2.炒制準備:新茶機鍋腔應用洗潔精清洗,并用清水洗凈擦干。接好地線、擺放平穩(wěn)。再將電源打開預熱(電加熱新機預熱時產生異味屬正?,F(xiàn)象)。燒炭機應先點燃白炭預熱(炭放置要均勻,使鍋腔受熱均勻)。
3.青鍋:起始溫度一般在250~260℃(視各茶機及青葉而定)。當實際鍋溫升至設定溫度時,在鍋中擦上制茶專用油并用抹布擦勻;然后均勻投入茶葉,一般高檔青葉250~300g/鍋、中檔青葉300~350g/鍋,然后開機翻炒;期間逐步加壓,一般每半分鐘加一次,加壓程度主要看炒板(以能帶起茶葉、又不致使茶葉結塊為宜,不得一次性加重壓),鍋溫應先高后低并視茶葉及時調整(溫度一般分三段:第一階段鍋溫從青葉入鍋到茶葉萎軟,一般在1.5分鐘左右;第二階段比第一階段低20~30℃,到茶葉松手止;第三階段溫度一般在200℃左右,此時是做扁的重要時段,一般恒溫炒)為提高扁平度,在殺青4~5分鐘,茶葉基本成條、松手,即第三階段時,增加“磨”的動作,建議在方式“1”和“2”之間看茶葉選擇,至茶葉扁平,含水量在30~40%時停機出鍋。青鍋用時一般7分鐘左右。
4.攤涼回潮:青鍋葉攤涼,并收攏回潮1~2小時,經(jīng)簸、揀后即可輝鍋。
5.輝鍋:一般鍋溫控制在150~160℃左右(若青鍋葉太潮,下鍋時可適當提高溫度而后再降低溫度);均勻投入青鍋葉300g左右,然后開機使茶葉自然翻炒1分鐘,手感茶葉回軟時,適當加壓;采用塌炒方式,期間逐步調整加壓程度,一般在3.5~4.2指示位置之間,各機稍有差異;炒制2~3分鐘時,增加“磨”動作,建議在方式“2”和“3”之間調整,期間適時調整溫度;炒至茶葉8—9成干時起鍋,進行手工輔助。
茶葉怎樣炒雞蛋
不可以,這樣會把雞蛋浪費掉。
茶葉怎樣炒出來才是青茶
炒前環(huán)節(jié):
由于綠茶的采摘的過程基本都是人工的。因此在炒制綠茶之前需要對采摘來的鮮茶進行挑選,祛除雜草、老葉、茶子、茶梗等,同時清洗火灶,保證炒制的鮮茶干凈整潔,也提高了干茶的品質。根據(jù)火灶的大小稱取適量鮮茶放入,一般鮮茶的量占整個鍋體的三分之二為宜。
殺青環(huán)節(jié):
用猛火將鍋體燒的微微泛紅之后,倒入鮮茶進行殺青。殺青時手帶手套對鍋中茶葉不斷翻炒,每次從最底部往上翻,避免底部的茶葉出現(xiàn)燒焦的情況,此時火候的控制還是要大火猛攻。經(jīng)過5—8分鐘的殺青之后,手可以將鮮茶捏成一團的時候,殺青完成。
揉搓環(huán)節(jié):
此時火候的控制就要轉變?yōu)槁鹆?。以洗衣服的方式對鍋中的茶葉進行揉搓,揉搓的時候力量控制在重而穩(wěn)。揉成球狀的茶葉需要抖散開,接著翻炒,再揉。此環(huán)節(jié)為10分鐘左右。
做型環(huán)節(jié):
火候的控制還是以慢火燒制,對鍋中茶葉輕輕揉搓,采取順時針方向的做型。萬不可急躁,不能抖散茶葉。此環(huán)節(jié)為8—10分鐘。
烘干環(huán)節(jié):
茶葉定型完成,此時的火候就需要控制在小火。因為茶葉很快就干了,一旦火勢兇猛茶葉全部就得燒焦變黃。慢慢地以順時針方向轉動鍋中茶葉,配合一定的翻動。力道要小,不然容易捏碎茶葉。此環(huán)節(jié)為10分鐘。
出鍋環(huán)節(jié):
茶葉烘干至沒有青色,脆香的時候就可以出鍋了。出鍋以后放在室內待其下降到自然溫度即可密封包裝保存。存放在干燥通風的地方,避免受潮。
![](/static/images/biaoqian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