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輝鍋溫度(炒茶的鍋溫多少溫度)
炒茶的鍋溫多少溫度
用油炒茶時的火候,對茶的色香味有很大關(guān)系,當油面呈波紋狀的時候,就可以炒茶了。
炒茶時間的溫度以195攝氏度左右為最佳。那么,如何判斷油溫呢?記住將鍋燒熱后再加油,當油面出現(xiàn)滾翻狀態(tài)時,即油面呈波紋狀時,溫度大約在190-195攝氏度間就可以下佐料了。
電鍋炒茶溫度控制在多少
茶葉殺青的溫度是200~260℃。
殺青顧名思義就是破壞鮮葉的組織,殺青過程即采取高溫措施,使鮮葉內(nèi)含物迅速地轉(zhuǎn)化,茶青得當,則可以形成茶葉的關(guān)鍵品質(zhì),而殺青不到位,則茶葉有澀味,但如果溫度過高,又會使茶葉變焦。
炒青,是指在制作茶葉的過程中利用微火在鍋中使茶葉萎凋的手法,通過人工的揉捻令茶葉水分快速蒸發(fā),阻斷了茶葉發(fā)酵的過程,并使茶汁的精華完全保留的工序。炒青是制茶史上一個大的飛躍。
1、適當高溫,先高后低
炒青過程中,葉溫升高,酶促活動迅速增強,在酶的最適宜活動溫度20-45度范圍內(nèi),溫度每升高10度,酶活動性增加一倍。
2、悶炒為主,保持一定的含水量
悶炒能使炒青葉充分吸收鍋的輻射熱能,也利用了葉間的水蒸氣熱能,升溫快,受熱均勻,在三、四分鐘內(nèi)達到葉溫70度以上,揚炒須要五六分鐘。
3、快速短時,程度稍輕
炒青中采用適當高溫和悶炒為主的方法。炒青葉在鍋中升溫快,三、四分鐘葉溫可達70度以上,制止了酶促作用。
4、掌握適當?shù)耐度~量
投葉量太多,炒青葉溫升慢,翻動不均勻,易繼續(xù)紅變,產(chǎn)生浸潤狀褐紅色,品質(zhì)下降;投葉量太少,炒青葉不能悶炒,失水多,葉子部分不能翻炒,易焦灼,生產(chǎn)效率低。
5、根據(jù)不同的做青葉掌握炒青
(1)發(fā)酵程度
發(fā)酵程度適當?shù)孽r葉,一般含水量較少,葉尖略干枯,易于焦灼,炒青應稍低溫,多悶熱,以保持適量水份;發(fā)酵不足的應適當高溫,悶炒結(jié)合揚炒,以散發(fā)水份與青氣,炒青程度充足。
(2)品種
香氣高強,葉張薄黃的品種,如黃旦、本山,炒青溫度宜稍低,炒青程度略輕,但應及時揉捻和烘焙,青味濃強的肥厚品種,如大葉烏龍等宜適當高溫揚炒,程度充足。
(3)季節(jié)
春茶宜適當高溫和炒青充足;夏暑茶鍋溫可稍低,程序充足,以防在高溫氣候下,繼續(xù)發(fā)酵變色,秋茶可低鍋溫悶炒保水,程度稍輕一些。
(4)嫩度
成熟度高的做青葉,纖維素多,含水量少,宜低溫悶炒為主,程度略輕,較細嫩的做青葉,含水量多,多酚類物質(zhì)多,應適當高溫揚炒,程度充足。以散失較多水份,便于揉捻,同時可減少苦澀味。
6、根據(jù)不同的炒青機具掌握炒青
不同的炒青機具,由于性能不同,為達到適當?shù)氖潭?,要注意掌握相應的操作方法?/p>
煮茶溫度多少
高溫泡茶:90℃以上。高溫泡茶適合水仙、鐵觀音、佛手、洞頂烏龍等,色澤較黑、較暗、全發(fā)酵的茶都須以高溫沖泡。
鐵觀音和普洱茶甚至可以用95℃以上的溫度沖泡,高水溫能夠幫助此類茶葉的滋味快速浸出。
中溫泡茶:80~90℃。中溫泡茶適合輕發(fā)酵的茶類,如文山包種茶、白毫烏龍、高級紅茶等,但若焙火較重,應以高溫沖泡。
低溫泡茶:低于80℃。低溫泡茶適用于龍井、碧螺春等綠茶,若品茶時仍覺得苦麻重,則可再降低水溫,尤其是嫩茶,可適當縮短沖泡時間,一般30~60秒即可飲用。
炒茶的鍋溫多少溫度好
鮮葉中所存在的多酚氧化酶和過氧化物酶等,對葉中內(nèi)含物的變化,有著直接或間接的促進作用。多酚氧化酶熱失活的臨界溫度為60-65°C,要阻止鮮葉因酶促氧化而紅變,必須迅速(最長在2min以內(nèi))使殺青葉溫上升到80°C左右,并持續(xù)1min左右。酶的活性在葉溫40°-45°最強,葉溫達到70°酶活性被抑制,葉溫80°-85°時酶活性被滅。
普洱茶強調(diào)在存放過程中的持續(xù)后發(fā)酵,殺青的溫度一般是60度到80度之間,被稱之為低溫殺青,而在殺青以及之后的低溫干燥過程中沒有被殺死的”酶“,仍然保持一定的生物活性,對于普洱茶的后發(fā)酵而言較為重要。而普洱茶的特別之處是在殺青環(huán)節(jié)就體現(xiàn)的,綠茶殺青的目的在于停止發(fā)酵,而普洱茶殺青則是抑制酶的活性,減緩發(fā)酵速度。為了后期有良好的陳化效果,普洱茶制作時殺青溫度要比綠茶低,而時間要更長一些。
高溫殺青以綠茶龍井茶為例,手工殺青時,鍋的溫度范圍為180°-220°,機器殺青時鍋溫還會更高。此時,鮮葉的葉溫會快速到達80°以上。稱為高溫殺青。
炒茶鍋的溫度控制
綠茶可以炒。也可以用其他工藝代替。綠茶的干燥方法如下:
1、炒
炒茶分生鍋、二青鍋、熟鍋,三鍋相連,序貫操作。炒茶鍋用普通板鍋,砌成三鍋相連的炒茶灶,鍋呈25-30度傾斜。炒茶掃把用毛竹扎成,長1米左右,竹枝一端直徑約10厘米。
2、烘
烘茶并非就火爐烤,而是以水溫烘烤,如此能使粗制的陳茶,霉味消失,有新鮮感,香味上揚,滋味迅速溢出。
3、曬
用日光進行曬干的。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四川,云南、貴州等省有少量生產(chǎn)。曬青綠茶以云南大葉種的品質(zhì)最好,稱為"滇青";其他如川青、黔青、桂青、鄂青等品質(zhì)各有千秋,但不及滇青。
4、蒸
利用高溫高壓蒸氣將茶蒸熱,使梗、葉變軟,以利壓制成形。蒸茶工具有灶、釜、甄、叉。其制作材料分別以土、鐵、木、瓦、竹所制成。
電炒茶鍋溫
炒茶主要分為生鍋,二青鍋,熟鍋三個步驟組成的。
1、首先是生鍋,用普通的飯鍋,然后鍋呈現(xiàn)25-30度的傾斜,再用毛竹扎成炒茶的掃把,將大概100g的茶量投入到鍋中,然后用炒茶掃把,將茶葉在鍋中高速旋轉(zhuǎn),生鍋炒茶的溫度盡量保持在180-200度之間。
2、第二步是二青鍋,也就是對茶葉進行持續(xù)的殺青以及初步的揉捻成條狀的工作,鍋內(nèi)的溫度會比生鍋的時候略低,使用炒茶掃把在鍋內(nèi)旋轉(zhuǎn)的同時,利用鍋中的摩擦力,一邊炒茶,一邊開始將茶葉初步揉搓成條狀,然后再將條狀的茶葉,放入到熟鍋中。
3、第三步是熟鍋,第二步結(jié)束以后,將條狀的茶葉放入到熟鍋中,鍋中的溫度保持在130-150度之間,茶葉這個時候已經(jīng)變得非常柔軟,這時候要對茶葉進行溫柔地旋轉(zhuǎn)和抖動
炒茶的鍋溫多少溫度最好
不要用鋁制品炒茶,長期用鋁制品會有鋁透出使人得鋁中毒或者是老年癡呆。炒茶最好是陶鍋和不銹鋼鍋
必須是鐵鍋,鐵鍋受熱均勻,更容易操作炒茶,炒茶分生鍋、二青鍋、熟鍋,三鍋相連,序貫操作。炒茶鍋用普通板鍋,砌成三鍋相連的炒茶灶,鍋呈25-30度傾斜。炒茶掃把用毛竹扎成,長1米左右,竹枝一端直徑約10厘米。
生鍋主要起殺青作用,鍋溫180-200℃,投葉量0.25-0.5公斤,葉量多少視鍋溫和操作技術(shù)水平而定。炒法是用炒茶帚在鍋中旋轉(zhuǎn)炒拌,葉子跟著旋轉(zhuǎn)翻動,均勻受熱失水,要轉(zhuǎn)得快,用力勻,結(jié)合抖散茶葉,時間約1-2分鐘。待葉質(zhì)柔軟,葉色暗綠,即可掃入第二鍋內(nèi)。
制作紅茶用鍋炒多少溫度
紅茶一般需要發(fā)酵5~6小時。
發(fā)酵,俗稱“發(fā)汗”,是最為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是指將揉捻好的茶胚裝在籃子里,稍加壓緊后,蓋上溫水浸過的發(fā)酵布,以增加發(fā)酵葉的溫度和濕度,促進酵素活動,縮短發(fā)酵時間,一般在5~6小時后,葉脈呈紅褐色,即可上焙烘干。發(fā)酵的目的,在于使茶葉中的多酚類物質(zhì)在酶的促進作用下發(fā)生氧化作用,使綠色的茶坯產(chǎn)生紅變。
發(fā)酵是形成紅茶色、香、味品質(zhì)特征的關(guān)鍵性工序。一般是將揉捻葉放在發(fā)酵框或發(fā)酵車里,進入發(fā)酵室發(fā)酵。發(fā)酵要掌握滿足茶多酚氧化酶的氧化聚合反應所需的適宜溫度、濕度和氧氣量。
炒茶溫度需要多少
炒茶機炒紅茶一般溫度控制在240度左右
炒茶的鐵鍋溫度一般是多少
1.鮮葉攤放:鮮葉攤放與手工炒制一致。一般攤放在竹制器具上,厚度2—3cm,均勻攤放6—8小時至鮮葉萎軟即可。
2.炒制準備:新茶機鍋腔應用洗潔精清洗,并用清水洗凈擦干。接好地線、擺放平穩(wěn)。再將電源打開預熱(電加熱新機預熱時產(chǎn)生異味屬正?,F(xiàn)象)。燒炭機應先點燃白炭預熱(炭放置要均勻,使鍋腔受熱均勻)。
3.青鍋:起始溫度一般在250~260℃(視各茶機及青葉而定)。當實際鍋溫升至設定溫度時,在鍋中擦上制茶專用油并用抹布擦勻;然后均勻投入茶葉,一般高檔青葉250~300g/鍋、中檔青葉300~350g/鍋,然后開機翻炒;期間逐步加壓,一般每半分鐘加一次,加壓程度主要看炒板(以能帶起茶葉、又不致使茶葉結(jié)塊為宜,不得一次性加重壓),鍋溫應先高后低并視茶葉及時調(diào)整(溫度一般分三段:第一階段鍋溫從青葉入鍋到茶葉萎軟,一般在1.5分鐘左右;第二階段比第一階段低20~30℃,到茶葉松手止;第三階段溫度一般在200℃左右,此時是做扁的重要時段,一般恒溫炒)為提高扁平度,在殺青4~5分鐘,茶葉基本成條、松手,即第三階段時,增加“磨”的動作,建議在方式“1”和“2”之間看茶葉選擇,至茶葉扁平,含水量在30~40%時停機出鍋。青鍋用時一般7分鐘左右。
4.攤涼回潮:青鍋葉攤涼,并收攏回潮1~2小時,經(jīng)簸、揀后即可輝鍋。
5.輝鍋:一般鍋溫控制在150~160℃左右(若青鍋葉太潮,下鍋時可適當提高溫度而后再降低溫度);均勻投入青鍋葉300g左右,然后開機使茶葉自然翻炒1分鐘,手感茶葉回軟時,適當加壓;采用塌炒方式,期間逐步調(diào)整加壓程度,一般在3.5~4.2指示位置之間,各機稍有差異;炒制2~3分鐘時,增加“磨”動作,建議在方式“2”和“3”之間調(diào)整,期間適時調(diào)整溫度;炒至茶葉8—9成干時起鍋,進行手工輔助。
炒茶的鍋溫多少溫度合適
1.采茶
比如碧螺春要摘得早,采得嫩每年春分前后開采,谷雨前后結(jié)束,以春分至清明采制的明前茶品質(zhì)最為珍貴
2.揀茶
揀要揀的干凈,采下的芽必須及時進行揀剔,剔去魚葉和不符合標準的芽葉,保持芽葉的勻整一致
3.高溫殺青
在平鍋內(nèi)或斜鍋內(nèi)進行,當鍋溫190~200°C時,投葉500克左右,以抖為主、雙手翻炒,做到撈凈、抖散、殺勻、殺透無紅梗無紅葉、無煙焦葉,歷時3~5分鐘
4.炒茶
碧螺春的炒制都采用手工方法,溫度在70~75°C,其特點為:“手不離茶,茶不離鍋,揉中帶炒,炒中帶揉,炒揉結(jié)合,連續(xù)操作,起鍋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