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經與現在的茶葉(中國茶經把茶分為)
中國茶經把茶分為
陸羽隱居撰成三卷是《茶經》,這是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陸羽,字鴻漸,唐代茶學家,被后人譽為“茶仙”、尊為“茶圣”,祀為“茶神”。
《茶經》一書分三卷十章、共7000多字,對后世茶藝影響巨大。陸羽一生嗜茶如命并且精于茶道,為世界茶業(yè)發(fā)展作出了卓越貢獻,他對茶樹栽培、育種和加工技術十分熟悉,并且擅長品茗。
《茶經》是古代茶人勤奮讀書、刻苦學習、潛心求索、百折不撓精神的結晶。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約瑟博士,將中國茶葉作為中國四大發(fā)明之后,對人類的第五個重大貢獻。
茶是因為陸羽擺脫自然束縛獲得解放,一舉成為華夏的飲食和精神縮影。
茶經是否為中國最早的茶葉專著
唐代陸羽的《茶經》,是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陸羽被奉為“茶圣”.
中國古書上,把伏羲、女媧、神農稱為“三皇”,把太皞、炎帝、黃帝、少皞、顓頊稱為“五帝”,其實“三皇五帝”都是象征性的人物,是想象中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聯盟的領袖。關于“三皇五帝”的記載,雖然是一些美麗動人的神話,卻能反映原始社會氏族和部落的歷史。
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
《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唐代陸羽所著。此書是關于茶葉生產的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的綜合性論著,是劃時代的茶學專著,精辟的農學著作,闡述茶文化的書。將普通茶事升格為一種美妙的文化藝能,推動了漢族茶文化的發(fā)展。
中國茶經把茶分為幾類
?、?三國以前的茶文化啟蒙
很多書籍把茶的發(fā)現時間定為公元前2737-2697年,其歷史可推到三皇五帝。東漢華佗《食經》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記錄了茶的醫(yī)學價值。西漢以將茶的產地縣命名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國魏代《廣雅》中已最早記載了餅茶的制法和飲用:荊巴間采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質形式出現而滲透至其他人文科學而形成茶文化。
?、?晉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隨著文人飲茶之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已經脫離作為一般形態(tài)的飲食走入文化圈。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中唐時,陸羽《茶經》的問世使茶文化發(fā)展到一個空前的高度,標志著唐代茶文化的形成?!恫杞洝犯爬瞬璧淖匀缓腿宋目茖W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飲茶中,首創(chuàng)中國茶道精神。
?、?宋代茶文化的興盛
宋代茶業(yè)已有很大發(fā)展,推動了茶葉文化的發(fā)展。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已出現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類,茶的飲用已改成“撮泡法”。晚明時期,文士們對品飲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講究“至精至美“之境。
?、蕃F代茶文化的發(fā)展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茶葉從1949的年產7500T發(fā)展到1998年的60余萬T。茶物質財富的大量增加為我國茶文化的發(fā)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茶經將茶分為
《茶經》全書三卷,分十篇,論述了我國種茶的歷史,介紹了茶樹的產地、品種、適宜生長的環(huán)境、栽培方法、生產工具、茶葉采摘、制造技術、煮茶飲茶的器具、烹茶用水的品第、煮飲方法、茶葉的種類、各地飲茶的習慣、茶史資料的搜集和各地茶葉的品質等等。
可以說,《茶經》實際就是祖國全部茶書的總目。此書不但對我國茶葉種植事業(yè)的發(fā)展起過重大作用,而且對世界各地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我國茶葉于公元850年首次傳到阿拉伯,后來傳入威尼斯、葡萄牙、英國、法國等地。中國茶經把茶分為哪兩類
公元758年左右,唐代陸羽編寫了世界上最早的一卷茶葉專著《茶經》?!恫杞洝返恼Q生,是中國茶文化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重要標志,是唐代茶業(yè)發(fā)展的需要和產物,是對唐代茶文化的一個歸納,同時又對以后茶文化的發(fā)展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茶經》全書共分3卷10節(jié),三卷指上中下三卷。這三卷一共包含10節(jié)。其中上卷包含第1~3節(jié),中卷包含第4節(jié),下卷包含第5~10節(jié)。
茶經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
《茶經》。
《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唐代陸羽所著。
此書是關于茶葉生產的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的綜合性論著,是劃時代的茶學專著,精辟的農學著作,闡述茶文化的書。將普通茶事升格為一種美妙的文化藝能,推動了中國茶文化的發(fā)展。
陸羽,字鴻漸,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一名疾,字季疵,號竟陵子、桑苧翁、東岡子,又號“茶山御史”。是唐代著名的茶學家,被譽為“茶仙”,尊為“茶圣”,祀為“茶神”。
陸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而聞名于世。他也很善于寫詩,但其詩作目前世上存留的并不多。他對茶葉有濃厚的興趣長期實施調查研究,熟悉茶樹栽培、育種和加工技術,并擅長品茗。
中國茶經把茶分為哪幾類
《中國茶經》將漢代茶葉分為: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六大類,其中僅有綠茶是未經發(fā)酵的茶類,保留了茶葉的天然物質,知名的碧螺春、西湖龍井均屬此類。而根據文獻記載,還有一種綠茶比西湖龍井歷史更悠久,這便是四川省雅安市蒙頂山所產的蒙頂甘露,據說是由清峰漢代甘露祖師吳理真手植的七株仙茶保留而來,蒙頂山也因為是茶的發(fā)源地而成為“世界茶文化圣山”。
茶經是中國什么的起源
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fā)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yè)、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于神農氏。 而中國飲茶起源于神農的說法也因民間傳說而衍生出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茶是神農在野外以釜鍋煮水時,剛好有幾片葉子飄進鍋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黃,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腦,以神農過去嘗百草的經驗,判斷它是一種藥而發(fā)現的,這是有關中國飲茶起源最普遍的說法。 另有說法則是從語音上加以附會,說是神農有個水晶肚子,由外觀可得見食物在胃腸中蠕動的情形,當他嘗茶時,發(fā)現茶在肚內到處流動,查來查去,把腸胃洗滌得干干凈凈,因此神農稱這種植物為“查”,再轉成“茶”字,而成為茶的起源。
茶經是中國
中國是世界茶文化的發(fā)祥地,《茶經》的問世標志著中國茶文化的形成。 后世譽為“茶圣”的陸羽(733-804)是唐代人,之前中國已有千年飲茶史,《茶經》作為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問世,是茶文化發(fā)展史的劃時代事件。 中國茶文化分為6個時期:三國前的啟蒙,南北朝的萌芽,唐代的形成期,宋代的興盛期,明清的普及期,現代的發(fā)展。
茶經中對茶的分類
這句話出自陸羽《茶經》一:茶之源
其名,一曰茶,二曰槚(jiǎ),三曰蔎(shè),四曰茗,五曰荈(chuǎn)[原注:周公云:槚,苦荼."楊執(zhí)戟云:"蜀西南人謂荼曰蔎.郭弘農云:"早取為荼,晚取為茗,或曰荈耳."]
主要講的茶的不同名稱和稱為,以及不同地域對茶的叫法.
這里面有幾個重點:茶的科屬,是歸在山茶科;它的外觀、葉形呢,有??吹降臋E圓形,也有松針那樣的針形;它經過焙制后則為茶葉。其實,茶葉焙制的方法出現得較晚,最早我們的先民是把茶葉摘下來生吃,然后是拿來煮湯,再后拿來蒸,蒸青茶,最后才出現炒青茶。
第二個字特別少見:“槚”,是茶的別名?!稜栄?釋木》曰:“槚,苦荼?!本褪俏兜揽嗟牟璺Q作槚。晉代郭璞作注說:“樹小似梔子,冬生葉,可煮作羹飲?!睆倪@句話可以知道,在晉代,大家吃茶的方法還是煮,把它煮成菜湯那樣。
這里教大家認一個字,“荼毒生靈”的荼字,大家都會讀。荼是一種苦菜,味道很苦的野菜,由此引申,凡是讓我們很難過的,就是荼毒。我們今天看到有些茶樓里面“茶”寫成“荼”字,荼是茶的古字,還得讀茶音。宋代楊萬里說:“至于荼也,人病其苦也;然苦未既,而不勝其甘?!辈璧目辔哆€沒喝完,即回苦為甘,覺得滋味太美了。這話很形象地講述了茶先苦后甜的回甘特色。清代顧炎武也曾考證說:“荼字自中唐始變作茶?!焙萝残小稜栄帕x疏》:“今茶字古作荼……至唐陸羽著《茶經》,始減一畫作‘茶’,今則知茶不復知荼矣。”槚作為茶的別名,最早的茶葉罐就叫做槚笥(sì)。在出土的漢代墓葬中有槚笥,說明在漢代就有專門存放茶葉的器具。
再看“蔎”,這也是茶的別名。陸游曾說“蜀西南人謂茶曰蔎”,不知道四川人今天是不是還有將茶讀作蔎的。
我們再看“茗”字,大家經常在看到茶字的同時看到這個字。那么到底“茗茶”是什么意思呢?這個問題困惑了我多年。我說茗就是茶,茶就是茗,寫什么茗茶不是多余嗎?不過這在文法里是說得通的,因為茗一般指茶芽;又有所謂“今呼早采者為茶,晚取者為茗”。中唐詩僧皎然《山居示靈澈上人》詩“晴明路出山初暖,行踏春蕪看茗歸”句,就是指看茶歸。
最后一個字,“荈”。這是一個現在基本上不再用的字。我有一位在西安的朋友,喜歡茶,也喜歡寫詩,基本上每一首詩里都會寫到喝茶的事情。因為“茶”在音律里面是讀平聲的,要用到仄聲字的時候,用“茶”就不行了,“茗”也不行,他就喜歡用這個荈字。宋代王安石《答沖卿》詩“破瓜青玉美,浮荈白云香”句,也是用這個字。荈一般指晚采的老茶??傊瑯?,荈,茗,茶,荼,蔎,都是一樣東西,都是我們現在常說的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