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茶葉器具(盛茶具的叫什么)
盛茶具的叫什么
茶具,古代亦稱茶器或茗器。茶具是所有泡茶過程中必備的器具,不單指茶壺、茶杯,被認為對茶的品質(zhì)有著莫大的影響。明太祖第十七子朱權所著的《茶譜》中列出10種茶具,這還是比較少的了:茶爐、茶灶、茶磨、茶碾、茶羅、茶架、茶匙、茶筅、茶甌、茶瓶。最早的茶壺使用金、銀、玉等材料制成。唐宋以來,由于陶瓷工藝的興起,逐漸被銅和陶瓷茶具代替。銅茶具相對金玉來說,價格更便宜,煮水性能更好,陶瓷茶具盛茶又能保持香氣,更重要的是價格相對較低,所以容易推廣,又受大眾喜愛。陜西省扶風縣法門寺博物館保存著一套完整的唐朝皇帝用的純金茶具。
宋代湖南長沙出產(chǎn)的茶具,十分精美,價值以白金計算。趙南仲曾出黃金千兩定制一副茶具具獻給皇上。各種茶壺明代供春、時大彬手制的紫砂壺更成為昂貴的藝術品。
茶具都叫什么
現(xiàn)代意義的茶壺,應該是始于唐代。茶具是和人們飲茶的方法分不開的,茶具是發(fā)展的是變化的。
1、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茶具是2070年前:
西漢 (公元前63年)王褒的《僮約》中有“烹荼盡具,已而蓋藏”的文字,這里的“荼”指的是“茶”、“盡”作“凈”解。說明當時飲茶已經(jīng)有茶具了。
2、中國人明確記載使用茶具是在1700年前:
西晉左思(約公元250-約305年)的《嬌女詩》,其內(nèi)有“心為茶荈劇,吹噓對鼎”。這里的“鼎”當屬茶具無疑。
3、明確有茶壺,應該是在唐代(包括五代)時:
到了唐朝(含五代),茶已成為日常飲料,開始講究喝茶的情趣,出現(xiàn)了茶藝(這是日本茶道的來源)。此時的茶具不僅是飲茶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器具,開始注重茶具如何對茶的色、香、味進行保留和提高,開始欣賞茶具本身的藝術性?,F(xiàn)代意義上的茶具自唐代開始快速發(fā)展。唐代人把茶壺稱“注子”,其意是指從壺嘴里往外傾水?,F(xiàn)在有些地方把泡茶叫“點注”,就是根據(jù)唐代茶壺有“注子”一名而來的。
4、到了宋代(含金、遼) ,飲茶方法出現(xiàn)變化,由過去的煎茶改為點茶(把茶葉碾成粉末狀,用沸水沖泡調(diào)制)。但基本延續(xù)了唐代的茶具形式,致使出現(xiàn)了點茶的瓶。瓶的功能大致等同于現(xiàn)在的壺。
5、元代的茶具是上承唐宋,下啟明清。
6、明代茶具,因為茶餅變成了茶葉,所以發(fā)生巨變:
明代開始,人們不再飲用茶餅,條形散茶在全國范圍興起,飲茶改為直接用沸水沖泡,唐、宋時的炙茶、碾茶、羅茶、煮茶等器具成了多余之物,而一些新的茶具品種脫穎而出。明代對這些新的茶具品種是一次定型,因為從明代至今,人們使用的茶具品種基本上無多大變化,僅僅在茶具式樣或質(zhì)地上有所變化。明代有創(chuàng)新的茶具當推小茶壺,有改進的是茶盞,它們都由陶或瓷燒制而成。
7、清代,茶的種類開始大發(fā)展:
除綠茶外,又出現(xiàn)了紅茶、烏龍茶、白茶、黑茶和黃茶,形成了六大茶類。但這些茶的形狀仍屬條形散茶。所以,無論哪種茶類,飲用仍然沿用明代的直接沖泡法。所以清代的茶具基本上沒有突破明人的規(guī)范。
8、當代現(xiàn)代名目繁多,做工更精,質(zhì)量上乘:
飲茶的方法沒有變化,但是開始追求茶具的品質(zhì),材料、樣式、做工等等,開始追求茶具的形式,貴的有如金銀茶具,廉的如竹木茶具,此外還有用瑪瑙、水晶、玉石、大理石、陶瓷、玻璃、漆器、搪瓷等制作的茶具,數(shù)不勝數(shù)。
所以,現(xiàn)代意義上的茶壺,應該是始于唐代。
盛茶湯的茶具是什么
白瓷茶具適合泡綠茶,青瓷勝在釉色,更能突顯茶湯的色澤。這種茶具除具有瓷器茶具的眾多優(yōu)點外,因色澤青翠,用來沖泡綠茶,更有益湯色之美。不過,用它來沖泡紅茶、白茶、黃茶、黑茶,則易使茶湯失去本來面目。使用茶器主要是還是要欣賞茶器的色澤、手感以及獨特的文化內(nèi)涵。
盛費茶水的器具叫什么
要看茶杯蓋是什么材質(zhì)的,再選擇要對應材質(zhì)所用的膠水,如果是ABS的就直接可以用快干膠例如:502膠水,如果是PP材質(zhì)的,可以使用AB膠水。
茶杯是盛茶水的用具,水從茶壺而來,倒進茶杯,之后給客人品嘗茶水。茶杯分大小兩種:小杯主要用于烏龍茶的品啜,亦叫品茗杯,是與聞香杯配合使用
必備的盛茶用具
一、茶杯的使用方法:萊垍頭條
茶杯的種類和大小有很多,喝不同的茶要用不同的茶杯。根據(jù)茶壺的形狀、色澤,選擇適當?shù)牟璞钆淦饋眍H具美感。為了便于欣賞茶湯顏色和容易清洗,杯子內(nèi)面最好上釉,而且是白色或淺色的。對杯子的要求,最好能做到拿著舒服,喝著順暢。萊垍頭條
二、茶漏的使用方法:萊垍頭條
茶漏是在置茶時,放在壺口上,以導茶入壺,防止茶葉掉在壺外面。頭條萊垍
三、蓋碗的使用方法:萊垍頭條
蓋碗或稱蓋杯,取茶三公克放在碗內(nèi),沖水,然后加蓋五到六分鐘后飲用。用這種泡茶,通常喝上一泡已足,最多再加沖一次。萊垍頭條
四、茶盤的使用方法:萊垍頭條
用來承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盤子,用來接泡茶過程中流出或倒掉之茶水。也可以用作擺放茶杯的盤子,茶盤有塑料制品、不銹鋼制品,形狀有圓形、長方形等。垍頭條萊
五、茶則的使用方法:萊垍頭條
茶用來盛茶入壺的用具,一般是竹制的。萊垍頭條
六、茶挾的使用方法:頭條萊垍
茶挾的作用與茶匙相同,可將茶渣從壺中挾出。也常有人拿它來挾著茶杯洗杯,防燙又衛(wèi)生。萊垍頭條
茶具的規(guī)范使用,不僅可以泡出好喝的茶,還可以陶冶情操。萊垍頭條
古代盛茶的器具叫什么
茶荷
是茶荷。盛放待泡干茶的器皿,形狀多為有引口的半球形,用以觀賞干茶外形,通常用竹、木、陶、瓷、錫等制成。 茶荷的使用方法與茶則、茶漏類似,皆為置茶的用具,但茶荷更兼具賞茶功能。
在用賞茶荷盛放茶葉時,泡茶者的手不能碰到茶荷的缺口部位,意識與茶葉潔凈衛(wèi)生。用手拿賞茶荷時,拇指和其余四指捏住茶荷兩側(cè),放在虎口處。另一只手托住茶荷和底部。
盛茶的器具叫什么
鼎是最重要青銅器物種之一,是古代中國用以烹煮肉和盛貯肉類的器具。三代及秦漢延續(xù)兩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見和最神秘的禮器。
唐代文學家皮日休《茶具十詠》中所列出的茶具種類就有“茶塢、茶人、茶筍、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甌、煮茶”。其中,“茶塢”是指種茶的凹地。而“茶人”,可不是現(xiàn)在流行的茶寵,而是活生生的人,一般是奉茶的人,按照現(xiàn)代觀點,茶人當然不應納入器具。
茶甌最典型的唐代茶具之一,也有人稱之杯、碗。至宋代時,發(fā)展成為飲酒斗茶的一種標志性日用茶具。茶甌又分為兩類,一類以玉壁底碗為代表;另一類常見的是茶碗花口,通常為五瓣花形,一般出現(xiàn)在晚唐時期。
茶甌也叫蓋碗,蓋碗也稱“三才杯”暗含天地人和之意。相傳是唐代德宗建中年間由西川節(jié)度使崔寧之女在成都發(fā)明的。因為原來的茶杯沒有襯底,常常燙著手指,于是崔寧之子就巧思發(fā)明了木盤子來承托茶杯。
茶杯是盛茶水的用具,水從茶壺而來,倒進茶杯,之后給客人品嘗茶水。茶杯分大小兩種:小杯主要用于烏龍茶的品啜,亦叫品茗杯,是與聞香杯配合使用的;大杯也可直接作泡茶和盛茶用具,主要用于高級細嫩名茶的品飲。
為了防止喝茶時杯易傾倒,她又設法用蠟將木盤中央環(huán)上一圈,使杯子便于固定。這便是最早的茶船。后來茶船改用漆環(huán)來代替蠟環(huán),人人稱便。到后世環(huán)底做得越來越新穎,形狀百態(tài),有如環(huán)底杯。
盛洗茶水的茶具叫啥?
1.煮水器:包括水壺和炭爐,一般在逼格高的地方才能見到,由于用炭爐煮水時間比較長,所以現(xiàn)在用...
2.
茶盤:就是底座,用來放置茶壺,茶壺漏出來的水流入茶盤中,以免弄濕桌子,用于濕泡法。
3.
壺承:和茶盤一樣的作用,不同的是用于干泡法。
4.
茶巾:茶杯、公道邊緣或杯底有茶水時,可以用茶巾擦拭。
飲茶用具包括什么和盛茶用具兩類
茶藝用具分為六大類,每大類又有若干小類:
1、 置茶器
① 茶則:由茶罐中取茶置入茶壺的用具。
② 茶匙:將茶葉由茶則撥入茶壺的器具。
③ 茶漏(斗):放于壺口上導茶入壺,防止茶葉散落壺外。
④ 茶荷:屬多功能器具,除兼有前三者作用外,還可視茶形、斷多寡、聞干香。
⑤ 茶擂:用于將茶荷中的長條形茶葉壓斷,方便投入壺中。
⑥ 茶倉:分裝茶葉的小茶罐。
2、 理茶器
① 茶夾:將茶渣從壺中、杯中夾出;洗杯時可夾杯防手被燙。
② 茶匙:用以置茶、挖茶渣。
③ 茶針:用于通壺內(nèi)網(wǎng)。
④ 茶槳(簪):撇去茶沫的用具;尖端用于通壺嘴。
3、 分茶器
① 茶海(茶盅、母杯、公道杯):茶壺中的茶湯泡好后可倒入茶海,然后依人數(shù)多寡平均分配;而人數(shù)少時則倒出茶水可避免因浸泡太久而產(chǎn)生苦澀味。茶海上放濾網(wǎng)可濾去倒茶時隨之流出的茶渣。
4、 品茗器
① 茶杯(品茗杯):用于品啜茶湯。
② 聞香杯:借以保留茶香用來嗅聞鑒別。
③ 杯托:承放茶杯的小托盤,可避免茶湯燙手,也起美觀作用。
5、 滌潔器
① 茶盤:用以盛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盤子。
② 茶船(茶池、茶洗、壺承):盛放茶壺的器具,也用于盛接溢水及淋壺茶湯,是養(yǎng)壺的必須器具。
③ 渣方:用以盛裝茶渣。
④ 水方(茶盂、水盂):用于盛接棄置茶水。
⑤ 滌方:用于放置用過后待洗的杯、盤。
⑥ 茶巾:主要用于干壺,可將茶壺、茶海底部殘留的雜水擦干;其次用于抹凈桌面水滴。
⑦ 容則:擺放茶則、茶匙、茶夾等器具的容器。
6、 其它
① 煮水器:種類繁多主要有炭爐(潮汕爐)+玉書碨、酒精爐+玻璃水壺、電熱水壺、電磁爐等。選用要點為茶具配套和諧、煮水無異味。
② 壺墊:紡織品。用于隔開壺與茶船,避免因碰撞而發(fā)出響聲影響氣氛。
③ 蓋置:用來放置茶壺蓋、水壺蓋的小盤(一般以茶托代替)
④ 奉茶盤:奉茶用的托盤。
⑤ 茶拂:置茶后用于拂去茶荷中的殘存茶末。
⑥ 溫度計:用來學習判斷水溫。
⑦ 茶巾盤:用以放置茶巾、茶拂、溫度計等。
⑧ 香爐:喝茶焚香可增茶趣
盛茶水的器具叫什么
150ml左右的杯子即可。大的不方便拿取,小的又不足品嘗茶的滋味。紫砂壺茶具的特點:最負盛名的紫砂壺是陶器的一種,成陶火溫在1000 ~ 1200°C,質(zhì)地細密,既不滲漏,又有肉眼看不見的氣孔,茶杯是盛茶水的用具,水從茶壺而來,倒進茶杯,之后給客人品嘗茶水。茶杯分大小兩種:小杯主要用于烏龍茶的品啜,亦叫品茗杯,是與聞香杯配合使用的;大杯也可直接作泡茶和盛茶用具,主要用于高級細嫩名茶的品飲。而目前,茶杯的材質(zhì)多由瓷器或紫砂陶制作,也有用玻璃制作的,用玻璃杯直接沖泡茶葉,有極高的觀賞性。
茶盛是什么東西
茶釜,就是茶事中燒水用的鍋、壺,在茶人的手中,創(chuàng)造出了千姿百態(tài)的藝術珍品。日本的蘆屋、天明、京都,是三大茶釜產(chǎn)地,xx蘆屋xx天明名字的茶器,就是產(chǎn)自這兩個地方的名物。據(jù)說茶釜沒有兩個是完全重樣的,全部是手工制作,和勞斯車一樣。松永久秀的平蜘蛛就是非常名貴的茶釜。
茶入,是盛濃茶粉的小罐。茶事中要點兩種茶:濃茶與薄茶,前者濃稠如粥,后者濃度近似咖啡,其中濃茶是茶事的關鍵。因此茶入也是最為重要的茶道具之一。茶入最早來自于中國,據(jù)說是中國人盛放火藥的容器,也有說是中國人盛頭油用的(有名的初花茶入據(jù)說就是楊貴妃用過的油盒,)。茶入分為唐物和和物,戰(zhàn)國時期,主要還是使用從中國少量進口的唐物茶入,因此十分珍貴,擁有一定級別的名唐物茶入,是武將身份和權勢的象征。即使到了江戶幕府,茶入仍是地方大名與將軍家關系疏近的證明物。蓋只有德川一族或者譜代重臣,才有將軍下賜的名貴茶入也。
茶碗,顧名思義,喝茶的碗也。這是茶道具中品種最多、價值最高、最為考究的一種,甚至被作為所有茶道具的代稱。茶碗是陶制的,因此直接體現(xiàn)了日本陶器工藝的最高成就,非常著名的樂窯、織部窯、志野窯出產(chǎn)的茶碗,就是在名茶人的直接指導下,由能工巧匠生產(chǎn)出來的極品和物茶碗。除了和物茶碗外,茶碗的另外兩個重要來源是中國的天目山建安窯和高麗國。前者被稱為天目茶碗,是茶道中最早使用的茶碗,十分名貴,但隨著利休等人逐漸將茶道引向樸拙自然,天目茶碗不再流行,現(xiàn)在已經(jīng)極少使用。而高麗茶碗實際上就是高麗民間的飯碗,十分簡單粗糙,但在利休等大茶人眼里,卻恰好體現(xiàn)茶道的本質(zhì),因此被大量的使用。高麗茶碗的代表是井戶茶碗。
除了茶釜、茶入和茶碗外,茶道具還有:
壁龕用: 掛軸、花入(插花瓶)、香盒
燒水用: 風爐、地爐、爐灰(墊在炭下起爐底作用的草墊子)
添炭用: 炭斗(烏府)、羽帚、釜環(huán)(可裝卸的茶釜把)、火箸、釜墊(墊在釜下隔熱用的)、灰器(盛灰的)。
點茶用: 薄茶盒,茶勺,茶刷、清水罐,水注(就是帶嘴兒的水壺),水勺、水勺筒、釜蓋承、污水罐、茶巾、絹巾、茶具架等等
林林總總數(shù)十種,涉及陶器、漆器、瓷器、竹器、木器、金屬器皿等等??梢哉f茶道具集中反映了日本手工業(yè)的總體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