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茶葉513平臺(武夷巖茶306)
武夷巖茶306
南平市地處福建省北部、閩江上游,介于東經(jīng)117°00′至119°25′、北緯26°30′至28°20′之間,是福建北大門,俗稱“閩北”。西與江西省接壤,北與浙江省毗鄰。境內(nèi)低山廣布,地貌特征以丘陵、山地為主,有武夷山、杉嶺、仙霞嶺、鷲峰山四大山脈,其中武夷山脈主峰黃崗山海拔2158米,是華東大陸最高峰。南平市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fēng)氣候,常年平均氣溫17℃—19℃,日照1700—2000小時,無霜期250—300天,年平均降雨量1684—1780毫米。南平市歷史悠久,是福建開發(fā)最早的地區(qū)之一。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土著人在此繁衍生息。十個縣市的建縣歷史都在千年以上,這在福建省九個地市中是絕無僅有的。隋唐、五代十國時期,閩北兩次成為福建政治、經(jīng)濟(jì)、文化中心。宋代,閩北的經(jīng)濟(jì)、文化發(fā)展繁榮,建陽、建安(今建甌)二縣刻書占全國三分之一強(qiáng),閩北印刷業(yè)十分發(fā)達(dá),建陽麻沙成為全國三大印刷中心之一。
閩北文化積淀深厚,是福建文化的發(fā)源地之一,閩越文化的搖籃,被譽(yù)為“閩邦鄒魯”、“道南理窟”。歷史上,閩北人才輩出,曾出過2000多位進(jìn)士和17位宰相,如邵武的李綱、浦城的真德秀、建甌的楊榮等。歷史文化名人如朱熹、宋慈、辛棄疾、陸游、蔡襄、楊時、柳永、嚴(yán)羽等都曾在閩北留下足跡。特別是朱熹在閩北“琴書五十載”,當(dāng)代哲學(xué)家蔡尚思賦詩盛贊:“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
南平市是福建轄區(qū)面積最大的設(shè)區(qū)市,面積2.63萬平方公里,轄延平區(qū)、邵武市、武夷山市、建甌市、建陽市、順昌縣、浦城縣、光澤縣、松溪縣、政和縣,共116個鄉(xiāng)鎮(zhèn)、23個街道辦事處,1622個村委會、210個社區(qū)居委會,2007年末戶籍人口306萬人。南平地處福建省北部,俗稱“閩北”,與浙江、江西交界。南平既是福建轄區(qū)面積最大的設(shè)區(qū)市,又是福建拓展經(jīng)濟(jì)發(fā)展腹地的前沿基地.
南平市的重點(diǎn)產(chǎn)業(yè)主要包括木竹制品、紙業(yè)、食品加工、精細(xì)化工、電線電纜、汽車配件、紡織服裝7個產(chǎn)業(yè)集群,以及旅游業(yè)、電子器材業(yè)、機(jī)械制造業(yè)、冶金建材業(yè)等。
南平森林資源豐富,素有“南方林海”、“中國竹鄉(xiāng)”之稱。全市山地面積3234萬畝,其中有林地2942萬畝,約占全省三分之一;林木蓄積量1.43億立方米,約占全省林木蓄積量的三分之一;森林覆蓋率74.5%,居福建省各設(shè)區(qū)市之首;竹林面積554萬畝,毛竹林面積535萬畝,約占全國的十分之一、全省的二分之一;毛竹立竹量9億株,每年可提供商品竹7438萬根,林業(yè)部命名的“中國竹子之鄉(xiāng)”就有3個在南平(即建甌、順昌、武夷山)。
南平境內(nèi)河流眾多。人均水資源9018立方米,是全國平均水平的三倍。水能資源豐富,理論蘊(yùn)藏量387萬千瓦,其中可開發(fā)蘊(yùn)藏量150萬千瓦,均居福建省第一位,目前,已經(jīng)開發(fā)110萬千瓦,占可開發(fā)量的三分之二。
南平礦產(chǎn)資源豐富。已發(fā)現(xiàn)的礦產(chǎn)有70種,已探明儲量的礦產(chǎn)有46種,大中型礦產(chǎn)產(chǎn)地38處,其中鈮鉭礦儲量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石灰石、花崗巖、黃金、硫鐵礦、螢石礦、蛇紋石礦、石墨礦等礦石儲量居福建省第一位。
南平是動植物資源的寶庫。據(jù)初步考察,有動物獸類近百種,約占全國1/4;鳥類近400種,占全國1/3多;兩棲類33種,魚類60種,昆蟲2000多種,植物1700多種。有79種野生動植物列入國家重點(diǎn)保護(hù)對象,其中國家一級保護(hù)的有17種。
南平風(fēng)景名勝眾多。北部有武夷山,她是全國僅有的4個“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chǎn)”地之一,集國家級風(fēng)景名勝區(qū)、國家級自然保護(hù)區(qū)、國家級旅游度假區(qū)于一身;南部有閩江上游水口電站庫區(qū)形成90平方公里的延平湖;還有其他一至三級中高檔旅游資源實(shí)體180多處,形成了具有閩北特色的大武夷旅游體系。
武夷巖茶306是什么品種
肉桂編號代表它們都是通過實(shí)驗(yàn)選育出來的,專家們在培育小品種茶時,會先進(jìn)行試驗(yàn)編號。從中選出優(yōu)秀的好苗子,移植到更大的園圃里種植,從星星之火,再繁衍出無數(shù)的下一代。
? 武夷巖茶國家標(biāo)準(zhǔn)劃分
金鎖匙(3)、金宣(臺27)、月中桂(55)、小紅袍 (66)水金龜 (77)、悅茗香(101)、黃觀音(105)、紫牡丹(111)
老君眉(118)、金鳳凰 (120)、銀鳳凰 (121)、瓜子金 (201)
金玫瑰 (203)、金觀音 (204)、金牡丹 (220)、春蘭 (301)
九龍袍 (303)、丹桂 (304)、瑞香 (305)、百瑞香 (306)
黃玫瑰(506)
武夷巖茶306特征
共58輛 300路(內(nèi)環(huán)) 草橋→玉泉營→夏家胡同→西局→六里橋南里→蓮花池→公主墳→航天橋→花園村→紫竹院→萬壽寺→人民大學(xué)→學(xué)院路→北太平莊→馬甸→中國科技館→安貞里→安貞橋→西壩河→靜安莊→三元橋→亮馬橋→雙井→潘家園→十里河→成壽寺→方莊→劉家窯→木樨園→西羅園→洋橋→草橋 300路(外環(huán)) 左安東路→十里河→潘家園→雙井→亮馬橋→三元橋→靜安莊→西壩河→安貞橋→安貞里→中國科技館→馬甸→北太平莊→學(xué)院路→人民大學(xué)→萬壽寺→紫竹院→花園村→航天橋→公主墳→蓮花池→六里橋南里→西局→夏家胡同→玉泉營→草橋村→洋橋→西羅園→木樨園→劉家窯→方莊→成壽寺→左安東路 300路專(外環(huán)) 航天橋→公主墳→蓮花池→六里橋南里→西局→夏家胡同→玉泉營→草橋村→洋橋→西羅園→木樨園→劉家窯→方莊→成壽寺→十里河→潘家園→雙井→亮馬橋→三元橋→靜安莊→西壩河→安貞橋→安貞里→中國科技館→馬甸→北太平莊→學(xué)院路→人民大學(xué)→萬壽寺→紫竹院→花園村→航天橋 384路與301路合并 永豐站→豐潤中路→大牛房→西玉河→皇后店北站→東玉河→皇后店東站→小牛房→辛店→永豐科技園→六里屯北口→圓清路北口→趙莊村→百旺新城→西北旺→黑山扈→國防大學(xué)→北宮門→坡上村→西苑→西苑中醫(yī)院→芙蓉里→中關(guān)村→中關(guān)村一街→中關(guān)村南路→保福寺小區(qū)→知春里小區(qū)→雙榆樹小區(qū)→人民大學(xué) 302路 巴溝村→六郎莊→芙蓉里→海淀→中關(guān)村→中關(guān)村路口→海淀黃莊→人民大學(xué)(雙安商場)→學(xué)院路→北太平莊→馬甸→中國科技館→安貞里→安貞橋→西壩河→靜安莊→三元橋→亮馬橋→團(tuán)結(jié)湖→朝陽公園→六里屯→朝陽北路→辛莊 302-367路 巴溝村→萬泉河路→海淀南路→海淀黃莊→人民大學(xué)→紅民村→大鐘寺→學(xué)院路→北太平莊→馬甸西站→中國科技館→安貞里→和平街北口→靜安莊 303路 頤和園北宮門→黑山扈→西北旺→亮甲店→亮甲店西站→屯佃→永豐屯→上莊畜牧隊(duì)→上莊鄉(xiāng)→上莊水庫→上莊南口→衛(wèi)生院→東小營→白水洼 304路 巴溝村→萬泉河路→海淀南路→海淀黃莊→知春里→知春路南里→知春路→學(xué)知橋→薊門橋→學(xué)院路→明光村→小西門→師范大學(xué)→鐵獅子墳→北太平莊→花園路→牡丹園(高峰車) 305路 地安門→德勝門→北郊市場→馬甸→祁家豁子→葦子坑→南沙灘→北沙灘→雙泉堡→花虎溝→清河南鎮(zhèn)→清河→永泰小區(qū)→寶盛里小區(qū) 306路 小莊→水碓子→金臺路→延靜里→紅領(lǐng)巾公園→八里莊南里→十里堡北里→青年路→黃杉木店→亮馬廠→白家樓→黃渠西站→黃渠村→常營村→常營民族小區(qū)→常營西站→常營東站→五里橋→高安屯→馬各莊→樓梓莊→樓梓莊路→曹各莊→皮村→朝陽農(nóng)場→黎各莊→沙窩 307路 巴溝村→萬泉河路→海淀南路→黃莊→中關(guān)村→中關(guān)園→藍(lán)旗營→清華園→五道口→語言學(xué)院→成府路→志新路→二里莊南口→二里莊→北沙灘→清河→小營→西三旗→回龍觀北站→回龍觀東站→龍華園→鳳雅園→回龍觀小區(qū) 308路 白云路→公安大學(xué)→木樨地→軍事博物館→公主墳→翠微路→萬壽路→萬壽路南口→西翠路→沙窩村→永定路→太平路→石槽→魯谷路東→魯谷路→魯谷路西口→焦家墳→衙門口 309路 上行:甘石橋→廣安門北站(東)→廣安門北站(西)→達(dá)官營→灣子→六里橋→小井→豐臺路口→大井→五里店→五里店西站→西道口→抗戰(zhàn)雕塑園→盧溝新橋→杜家坎→崔村→二七廠 下行:二七廠→崔村→杜家坎→盧溝新橋→抗戰(zhàn)雕塑園→西道口→五里店西站→大井→豐臺路口→小井→六里橋→灣子 309路支 前門→前門西站→和平門→佟麟閣路南口→長椿街→小馬廠→北京西站→六里橋北里→岳各莊環(huán)島→豐臺路口→大井→西道口→抗戰(zhàn)雕塑園→曉月苑→曉月苑一里→宛平小區(qū) 311路 蘋果園→蘋果園地鐵站→金頂街→模式口→福壽嶺→紹家坡→雍王府→八大處中學(xué)→杏石口→西下莊→工人療養(yǎng)院 312路 大北窯→八王墳→四惠站→陳家林→停車場→高碑店→梆子井→茶家墳→雙橋路→楊閘中學(xué)→楊閘→重興寺→八里橋→北苑→西門→復(fù)興里→潞河醫(yī)院→果園→國稅局→交通隊(duì)→玉橋小區(qū)→喬莊 313路 豐臺北站→北大地→豐臺→南五里店→西道口→抗戰(zhàn)雕塑園→盧溝橋→齊莊→老莊子→盧溝橋農(nóng)場→永合莊→北天堂 314路 昌平東關(guān)→政法大學(xué)→東環(huán)北路→昌平北站→西環(huán)北路→昌平西站→大宮門→南新村→胡莊→七孔橋→定陵道口→長陵 315路 上行:德勝門→新街口豁口→師范大學(xué)→北效市場→馬甸→祁家豁子→葦子坑→南沙灘→北沙灘→雙泉堡→清河南鎮(zhèn)→清河→小營→四撥子→西三旗→郵政研究院(龍鄉(xiāng)小區(qū))→黃土店(新型建材總廠)→新都→新都環(huán)島→新都東站 下行:新都東站→新都環(huán)島→新都→黃土店(新型建材總廠)→郵政研究院(龍鄉(xiāng)小區(qū))→西三旗東→西三旗→四撥子→小營→清河→清河南鎮(zhèn)→雙泉堡→北沙灘→南沙灘→葦子坑→祁家豁子→馬甸→北效市場→德勝門 316路與319路合并 龍旺莊小區(qū)→龍旺莊→焦王莊→北關(guān)閘→結(jié)核病研究所→岳莊→西大街→西門→北苑→北京木材廠→北京機(jī)械廠→探礦機(jī)械廠→冷凍機(jī)械廠→大稿北站。撤銷319路。 317路 北苑→復(fù)興里→后南倉→潞河醫(yī)院→車站路→南關(guān)→玉橋小區(qū)→喬莊→倉庫→電廠→造紙廠→小圣廟 318路 老古城→古城→古城公園→八角路→八角路東口→八角北路東口→晉元莊→晉元莊路口→北方工業(yè)大學(xué)→首鋼醫(yī)院→丁字口→蘋果園東口→西黃村→西下莊→北京射擊場→南辛莊→北辛莊→南河灘→紅旗村→植物園→香山 320路 北京西站→鐵路醫(yī)院→黃亭子→軍事博物館→木樨地→玉淵潭→甘家口→甘家口商場→四道口→白石橋→國家圖書圖→民族大學(xué)→魏公村→農(nóng)科院→人民大學(xué)→海淀黃莊→中關(guān)村→中關(guān)園→圓明園→北京大學(xué)→西苑 320路支 北京西站→白云路→白石橋→民族大學(xué)→大慧寺→大柳樹南站→聯(lián)想橋→海淀交通支隊(duì)→東升園→藍(lán)旗營→中關(guān)園北站→清華西門→西苑 321路 六里橋→趙辛店→朱家墳→云崗→南宮市場→南宮→南宮新苑小區(qū)→南宮南站 322路 四惠站→北苑→西門→西大街→新華大街→通州→東關(guān)大橋→福田建材→三元村→武夷花園 323路 七里莊→岔路口→豐臺北路→天為建材城→麗澤橋→西局→六里橋南里→六里橋北里→什坊院→公主墳→八一湖→八一湖北站→阜成路→花園村→紫竹院→萬壽寺→魏公村西口→三義廟→人民大學(xué)→雙榆樹公園→知春里→保福寺小區(qū)→中關(guān)村南路→中關(guān)村一街→中關(guān)村→中關(guān)園→中關(guān)園北站→清華西門→圓明園東路→清華附中→圓明園→體育大學(xué)→上地建材城→上地南口→上地→上地村→上地橋→安寧莊→小營西站→安寧里南站→安寧里→西三旗西站→西三旗→黃土店→育新北口→北新科技園→新都→新都環(huán)島→建材城→建材城東二里→建材城東里→賀村→中灘→東小口→天通苑→麗水園→太平莊→塔樓→東一區(qū)→東二區(qū)→東三區(qū)→東三區(qū)北站→天通北苑 324路 公主墳→六里橋北里→六里橋南里→西局→麗澤橋→豐溢橋→夏家胡同→鄭王墳→草橋村→小草橋→洋橋西→北京戲曲學(xué)?!髽颉鹃貓@ 325路 高井(石景山)→電廠路→麻峪村→石景山火車站→廣寧村→小西門(石景山區(qū))→鑄造村→金頂街→金頂街東口→蘋果園地鐵→蘋果園→楊莊→古城北路→八角北路→古城東街→古城公園→八角南路→八角西街→京燕飯店→京原路口→衙門口 327路 老古城→古城→八角村→京源路口→衙門口→衙門口村→三號橋→水屯→河堤→水泥廠→漫水橋→蘆井→八一射擊場→南營→槐樹嶺 328路 安定門→蔣宅口→安貞橋→小關(guān)→安慧橋北里→炎黃藝術(shù)館→豹房→洼里南口→中科院地球所→南溝泥河→北沙灘→雙泉堡→清河→小營→安寧莊→上地村→菊園東站→菊園→馬連洼 329路 李家峪→太子峪陵園→楊家墳東口→呂村→辛莊路口→董家墳→張家墳→二老莊→朱家墳→趙辛店→十中→長辛店南口→長辛店北口→杜家坎→盧溝新橋→彈簧廠→曉月苑→宛平小區(qū) 329路支 宛平小區(qū)→曉月苑→抗戰(zhàn)雕塑園→盧溝新橋→杜家坎→長辛店北口→長辛店南口→十中→趙辛店→朱家墳→二老莊→張家墳→董家墳→馬家墳 330路 頤和園→北宮門→安河橋→紅山口→黑山滬→黑山滬北口→西北旺→回民公墓→亮甲店→亮殼店西口→屯佃大橋→太舟塢→黑龍?zhí)丁鷹钋f→白家疃東口→白家疃西口→溫泉苗圃→溫泉→辛莊→辛莊北站→高里掌→西小營 331路 香山→臥佛寺→萬安公墓→正藍(lán)旗→豐戶營→娘娘府→林科院→廂紅旗→軍事科學(xué)院→青龍橋→北宮門→頤和園→西苑→頤和園路東口→圓明園→清華西門→中關(guān)園北站→藍(lán)旗營→清華園→五道口→語言學(xué)院→成府路東口→航空航天大學(xué)→北醫(yī)三院→塔院→牡丹園→北太平莊→師范大學(xué)→小西天→新街口豁口 332路 德勝門→新街口豁口→北京北站→西直門橋→動物園→白石橋南站→白石橋→北京圖書館→民族學(xué)院→魏公村→農(nóng)科院→人民大學(xué)→海淀黃莊→中關(guān)村→海淀→北京大學(xué)→西苑→頤和園?/p> 332支 紀(jì)家廟→夏家胡同→豐益橋→ 麗澤橋→西局→六里橋南里→六里橋北里→什坊院→公主墳?zāi)险尽鲏灐艘缓烦陕贰▓@村→紫竹院 →萬壽寺→魏公村西口→三義廟→萬柳中路南口→巴溝村南路→萬柳中路北口→巴溝村→萬泉河路→北京市地震局→海淀→北京大學(xué)西門→圓明園→西苑→頤和園 334路 動物園→白石橋→三虎橋→北洼路→車道溝→板井村→黃莊→小煤廠→金莊→定慧寺→五孔橋→半壁店→鐵家墳→永定路 335路 阜成門→展覽路→甘家口→白堆子→馬神廟→八里莊→釣魚臺→濱角園→羅道莊→翠微路→(公主墳←)萬壽路→萬壽路南口→西翠路→沙窩村→青塔→鄭常莊→岳各莊→岳各莊橋→豐臺路口→岔路口→七里莊→東大街→東大街南口 336路 阜成門→展覽路→甘家口→白堆子→馬神廟→八里莊→定慧寺→五孔橋→半壁店→田村→田村西口→什坊院→廖公村→西黃村→蘋果園東口→高科技園區(qū)→蘋果園→六區(qū)→金頂街東口→石景山→首鋼小區(qū)→模式口→高井→黑石頭→五里坨→南宮→三家店→水閘→城子→河灘→新橋大街→大峪 336路?!「烦砷T→展覽路→阜外西口→甘家口→白堆子→馬神廟→八里莊→釣魚臺→定慧寺→五孔橋→半壁店→田村→田村西口→什坊院→什坊院西站→廖公村→西黃村→蘋果園東口→高科技園區(qū)→蘋果園→六區(qū)→金頂街東口→石景山→首鋼小區(qū)→模式口西口→模式口→高井 337路 前門→和平門→長椿街→禮士路→木樨地→軍事博物館→公主墳→翠微路→萬壽路→東翠路口→沙溝→五棵松→永定路→玉泉路→八寶山→老山→京原東路→京原路口→京燕飯店→八角→古城→老古城→廠東門→化肥廠→北辛安→石景山 338路 豐臺北路→豐臺路口→大井→雙樓村→雙林南路→小屯村東口→梅市口南站→梅市口→曹家墳→小瓦窯→石槽→玉泉路 339路 六里橋→小井→岳各莊環(huán)島→豐臺路口→大井→五里店→西道口→抗戰(zhàn)雕塑園→蘆溝新橋→杜家坎→長辛店北口→長辛店南口→十中→趙辛店→朱家墳→張家墳→佃起村→云崗→南宮商業(yè)街→東王佐→王佐 340路 菜戶營→鴨子橋北里(航空飯店)→廣安門南站→達(dá)官營→灣子→蓮花池→六里橋→(六里橋西里←)小井→豐臺路口→岔路口→北大地→豐臺→豐臺橋南→韓莊子→溫泉花園→怡海花園 341路 木樨園 →?;鬯?→南頂村 →大紅門北站 →大紅門 →久敬莊 →和義農(nóng)場 →和義南站 →三營門 →西洼地 →東高地 →六營門 →東營房 →南小街 → 德茂莊 →中興莊 →瀛海莊 →三槐堂 →杜慶堂 →北普陀影視城 →南宮村 → 南大紅門 → 曹村 →垡上 →敬老院 →青云市場 →花園新村 →五村 →青云店鎮(zhèn) 342路 小莊→紅廟→八里莊→十里堡→青年路→太平莊→高井→大黃莊→定福莊→二外語→三間房→周家井→管莊→楊閘→八里橋→北苑→西門→西大街→新華大街→通州→東關(guān)大橋→三元村→武夷花園 343路 虎坊路→游泳池→四路通→洋橋→馬家堡東口→西馬場北口→西馬場→大李窯→大紅門→久敬莊→和義農(nóng)場→南苑→北馬路→紅房子→新華路南口→三營門→西洼地→東高地→萬源路 344路 回龍觀小區(qū)→廣場東門→龍華園東區(qū)→龍華園→回龍觀東站→回龍觀北站→西三旗→小營→清河→北沙灘→祁家豁子→北郊市場→德勝門 344路支 二六一醫(yī)院→皂甲屯→老牛灣→沙河西站→沙河→定福皇莊→史各莊→朱辛莊→二拔子→回龍觀北站→回龍觀→西三旗→四拔子→小營→清河→清河南鎮(zhèn)→雙泉堡→北沙灘→南沙灘→韋子坑→祁家豁子→馬甸→北郊市場→德勝門 345路 德勝門→北郊市場→祁家豁子→葦子坑→北沙灘→清河→西三旗→回龍觀→回龍觀北站→二撥子→朱辛莊→史各莊→定?;是f→沙河→北大橋→滿井→小寨→西沙屯→白浮→水屯→南環(huán)中路→南大街(新世紀(jì)商場)→昌平北站 345路支 德勝門→北郊市場→沙河→北大橋→西環(huán)南路→南大街→政法大學(xué)→昌平東關(guān) 346路 頤和園→北宮門→安河橋→黑山滬→西北旺→太舟塢→溫泉→溫泉西口→周家巷→北安河→北安河西口→九王墳→草場→西埠頭→西埠頭河灘→聶各莊→臺頭村→西山農(nóng)場(鳳凰嶺風(fēng)景區(qū)) 347路 動物園→白石橋→三虎橋→北洼路→車道溝→板井村→小煤廠→佟家墳→四博連交易中心→南平莊→西平莊→南辛莊→巨山→北京射擊場→西下莊→杏石口→八大處中學(xué)→八大處 348路 大北窯→內(nèi)燃機(jī)廠→雙井→九龍山→造紙廠→化工路西口→化工廠→平樂園→平樂園路→樓梓莊→大柳樹→百子灣火車站→垡頭市場→垡頭→玻璃二廠→染料總廠→焦化廠 349路 豐臺西站→人民村→劉莊子→南五里店→西道口→豐臺→北大地→北大街→東大街→前泥洼→西管頭→豐益橋→麗澤橋→西局→六里橋南里→六里橋→蓮花池→太平橋東里→西客站 350路 東大橋→呼家樓→白家莊→農(nóng)展館→團(tuán)結(jié)湖→朝陽公園→六里屯→葦子坑→豆各莊→姚家園西口→姚家園→平房西口→平房路→平房東口→高楊樹→駒子房→鐵十六局→東崗子→樓梓莊→鄉(xiāng)政府 350路支 東大橋→呼家樓→八里莊→十里堡→大黃莊→白家樓→平房路→平房東口→高楊樹→駒子房→修配廠→東壩
武夷巖茶303是什么品種
沒有聽過605。
武夷巖茶中,204-金觀音 301春蘭 303-九龍袍 304-丹桂 305-瑞香、編號只是代表一個學(xué)術(shù)上的品種名。
武夷巖茶304是什么茶
武夷山巖茶305就是瑞香,沒有區(qū)別。是陳榮冰教授,原福建省農(nóng)業(yè)科學(xué)院茶葉研究所所長,現(xiàn)在武夷山市武夷學(xué)院任職。1979年至2010年在福建省農(nóng)業(yè)科學(xué)院茶葉研究所工作期間,歷經(jīng)30年,克服了很多的困難,選育了5個高香優(yōu)質(zhì)的新品種:春蘭(301)、九龍袍(303)、丹桂(304)、瑞香(305)、春歸(308)。
武夷巖茶306品種介紹
一、茶的飲食文化內(nèi)涵
唐代以前,烹茶一般會加入芝麻、食鹽、瓜仁、桃仁等佐料,茶膳也是由此而來。用茶來料理美食,取茶葉的清香,使茶與食物完美結(jié)合,為菜肴錦上添花,成為茶香滿溢的茶膳。茶膳包括茶菜、茶點(diǎn)、茶湯。要把"茶"與"膳"完美地結(jié)合,成為"茶膳",就必須經(jīng)過有心人的烹調(diào),妙手撮合,再加以雕琢。
用茶來料理美食,尊重所選用的茶葉的特性十分關(guān)鍵,蔥、姜、蒜等重味的作料很容易蓋過茶香,所以一般粵菜和淮揚(yáng)菜中才有傳統(tǒng)茶餐。中餐最經(jīng)典的茶饌莫過于淮揚(yáng)菜中的"龍井蝦仁"。龍井茶的清香中和了蝦的腥味,就更鮮美,更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靈氣"了。
茶葉入饌不只限于中餐,日本料理中也有,那多數(shù)是以抹茶制作的各種糕點(diǎn)。微微的苦配上低調(diào)的甜,可謂典型東方審美,有節(jié)制的優(yōu)雅。歐洲人更加徹底,從茶葉進(jìn)入他們的生活開始就已經(jīng)將其單獨(dú)搭配黑胡椒和海鹽一起享用了。恬靜淡雅、溫馨醇和的玄米茶是一種日韓風(fēng)味的綠茶飲品,它以糙米為原料,經(jīng)浸泡、蒸熟、滾炒等工藝制成的玄米與日式蒸清茶拼配而成,既保持了茶葉的自然香氣,又增添了炒米的芳香,鮮醇適口,不傷腸胃。
茶粥也是值得一提的,它兼有茶、米之香。古典吳越方言中"粥"和"茶"的讀音一樣,可見人們對茶粥的喜愛。江南炎夏濕熱,廚娘們?nèi)【G茶濃汁,加之粳米、白糖,以小火慢熬。粥成但聞佳茗清醇,粥香溢清,夏日炎暑便消一半。在上海浦江兩岸,每日清晨至深夜,都有茶粥供應(yīng)。有"豆粉茶粥""薄荷茶粥""藕汁茶粥""果奶茶粥""菜汁茶粥""雞汁茶粥""什錦茶粥""菊花茶粥"等。
不僅中國人愛茶粥,日本人也有他們喜愛的"奈良茶粥"。奈良茶粥源自奈良東大寺取水節(jié)。茶剛從中國傳入日本時,還屬于貴重的飲品兼藥品,只有級別高的寺廟得以品飲。當(dāng)時東大寺的和尚用煮好的第一道茶來泡飯,第二道茶來加鹽煮飯,施發(fā)善眾。后來茶葉普及,民眾也喜歡上了茶粥。奈良的茶粥色澤金黃,入口不膩,茶和米的清香合二為一。當(dāng)?shù)厝顺圆柚嘞矚g配上"奈良漬"咸菜,這一粥一菜也成為地道的奈良早餐。
此外,云南的基諾族還保留著吃涼拌茶葉的傳統(tǒng)習(xí)慣。其做法是把鮮茶葉揉碎了放到器皿中,加一點(diǎn)黃果葉、大蒜、辣椒、鹽等輔料,再加入山泉水拌好。其味極為特別,兼有生食之菜的爽脆、茶的清香以及辛辣之味。
二、帝王的飲茶史
中國歷史上,帝王飲茶的歷史相當(dāng)古老。從發(fā)現(xiàn)茶葉的炎帝,到癡愛品茗的康熙、乾隆,與茶結(jié)下不解之緣的皇帝,層出不窮。
南朝齊武帝蕭賾遺詔中下令,葬禮從簡,靈位前不得按慣例"以牲為祭",而是設(shè)一些餅、茶飲即可,并要求"天下貴賤,咸同此制"。隋《大業(yè)雜記》記載,有位和尚制造一種"扶芳夜飲"的茶飲給文帝楊堅(jiān)喝。此飲采用一種叫"扶芳"的樹葉,"夏日取其汁,微火炙使香,煮以飲,碧綠,色香甚美,令人不渴"。又據(jù)《隋史》記載,文帝夢見有位神人把他的頭骨給換了,夢醒以后便一直頭痛。后來遇一僧人,告訴他說"山中有茗草,煮而飲之當(dāng)愈",文帝服之以后果然見效。宋徽宗趙佶酷愛飲茶,而且精于茶道。在北宋大觀年間,他著有《茶論》一書,后人稱之為《大觀茶論》。
到了明清之際,茶葉無論在品類還是制作工藝上,都趨于完美。清代康熙皇帝喜茶,更為江南名茶碧螺春命名而留下一段佳話。史載,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到杭州,曾四度到西湖茶區(qū)。他在龍井獅子峰胡公廟前飲龍井茶時,贊賞茶葉清香醇厚,遂封廟前十八棵茶樹為"御茶",并派專人看管,年年歲歲采制進(jìn)貢到宮中,"御茶"至今遺址尚存。
此外,值得一提的還有帝王飲茶史上最悲涼的一幕。晉武帝司馬炎去世后,歷史上屈指可數(shù)的愚笨太子司馬衷繼位,是為晉惠帝。他一登上王位,就發(fā)生了"八王之亂"。太安二年(303),東海王司馬越率大軍挾持惠帝,向鄴城的成都王司馬穎發(fā)起猛攻。不承想在湯陰一戰(zhàn)中,晉惠帝又被司馬穎掠去。成了司馬穎傀儡的惠帝,被挾持到了洛陽,然后又逃往長安。光熙元年(306),東海王司馬越消滅各路反王,惠帝也回到了洛陽,被監(jiān)禁起來,飲食起居大不如前。一夜,身邊的臣子用瓦盂盛了一碗茶給惠帝喝,惠帝對此茶贊不絕口。其實(shí),它不過是孤臣無以貢奉,不知從哪兒找來的一碗粗茶。殘亂年代,困苦帝王,這碗茶應(yīng)該是帝王飲茶史上最悲涼的一碗。
三、以茶代酒的故事
盡管茶文化在中國源遠(yuǎn)流長,但是在隆重場合,茶的重要性還是無法與酒相比,最多在特殊情況下成為酒的暫時替代品。中國古代筵席有以禮待客的傳統(tǒng),對那些沒什么酒量或滴酒不沾的賓客,主人一般會主動用其他飲品代替,如茶。
三國時期吳國第四代君主孫皓,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暴君,卻出乎意料地有"以茶代酒"的文雅之事。嗜酒如命的孫皓每次設(shè)宴,都讓大臣們每人至少喝足七升酒。當(dāng)時孫皓最敬重的文臣韋曜,學(xué)富五車,但酒量僅二升而已。孫皓便對他以禮相待,每次宴會暗中賜他好茶,讓他以茶代酒。孫皓也由此開創(chuàng)了以茶代酒的先例。后世好茶者考證,孫皓賜給韋曜"代酒"的茶,應(yīng)該是產(chǎn)于浙江的御茶。
晉時,飲茶者開始增多。劉琨是晉朝有名的大將,青年時代和祖遜為友,讀書習(xí)武,上演了歷史上有名的"聞雞起舞"故事。晉惠帝時期的八王之亂,讓北方匈奴人有可乘之機(jī),他們大肆侵犯北方的并州、冀州一帶。光熙元年(306),劉琨負(fù)責(zé)這幾地的軍事事宜,但抗擊匈奴的軍事行動失敗。劉琨內(nèi)心憤懣不安。自古有喝酒解悶的說法,劉琨則與眾不同,他喜歡通過喝茶來發(fā)泄心中郁悶,而且一喝必是上等茶。
四、以茶祭神
我國以茶作祭,形式大致有三種:在盛茶器皿中注入茶水;供奉干茶葉;不用茶,僅用茶碗、茶壺等作象征。但也不僅限于此,明代的徐獻(xiàn)忠在展現(xiàn)湖州一帶風(fēng)土人情、人文地理的《吳興掌故集》中記載:"我朝太祖皇帝喜顧渚茶,今定制,歲貢奉三十二斤,清明前二日,縣官親詣采造,進(jìn)南京奉先殿焚香而已。"當(dāng)時南方一些名茶區(qū),要在清明前把貢茶送到京城,而這些茶是用于皇室焚燒祭祖用的。
在我國民間,一些善男信女常用"清茶四(種)果"或"三(杯)茶六(杯)酒"祭天謝地,期望得到神靈的保佑。在中國古剎禪院中,常備有"寺院茶",且用最好的茶葉來供佛。據(jù)《蠻甌志》記載:覺林院的僧侶,"待客以驚雷莢(中等茶),自奉以萱帶草(下等茶),供佛以紫茸茶(上等茶)。蓋最上以供佛,而最下以自奉也。"一些虔誠的佛教徒常以茶為供品,向寺院佛祖獻(xiàn)茶。
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以茶祭神更是習(xí)以為常。湘西苗族居住區(qū),舊時流行祭茶神,祭祀分早、中、晚三次:早晨祭早茶神,中午祭日茶神,夜晚祭晚茶神。祭茶神儀式十分嚴(yán)肅,祭品以茶為主。云南景洪基諾山區(qū)的一些民族,每年夏歷正月間要祭茶樹,并口中念念有詞:"茶樹茶樹快快長,茶葉長得青又亮。神靈多保佑,產(chǎn)茶千萬擔(dān)。"他們相信這樣做會得到神靈保佑,使茶葉有好收成。
五、茶的道家文化內(nèi)涵
道家是最看重茶的文化精神的。唐代喜飲、擅飲茶的著名道人就不少。唐開元年間,唐玄宗極為欣賞道士申元,甚至讓自己宮中的侍女趙云容為申元侍候茶藥。唐代《南部新書》中記載,唐肅宗曾賜給道士張志和奴、婢各一名。張志和為他們?nèi)∶麧O童、樵青,"使蘇蘭薪桂,竹里煎茶"。唐代最著名的道家茶人,應(yīng)是女道士李季蘭。李季蘭和陸羽是好友,曾在德宗年間和陸羽、皎然在茗溪組織詩會。有學(xué)者認(rèn)為,正是他們?nèi)斯餐_創(chuàng)了唐代茶道格局。
在文學(xué)作品中,茶和道士之間的密切關(guān)系也無處不在。歐陽修在《送龍茶與許道人》中,寫到他將當(dāng)時非常名貴的龍團(tuán)茶,送給了"來似浮云去無跡"的一位滎陽道士。元朝著名散曲家張養(yǎng)浩在泰山游玩,發(fā)現(xiàn)一道觀中香茶怡人,寫下了"鼎鐺百沸失膏火,風(fēng)水萬里忘萍逢"的佳句。明朝藩王朱權(quán),晚年時兼修釋老,尤喜沉于茶道,以求達(dá)到"探虛玄而參造化,清心神而出塵表"的修身境界。晚清劉鶚,為寫《老殘游記》數(shù)次到泰山,對其風(fēng)俗民情極為熟悉,開篇第一回寫老殘和其他人一起游道觀,道人見客來,就"端出茶盒","大家吃了茶"。
道家人飲茶不似佛家執(zhí)著于精神上的追求,也不似儒家飲茶需要一套數(shù)十種茶器且極為煩瑣的禮儀。相對來講,茶對于道家的養(yǎng)生意義更為重要。相傳活了八百多歲的彭祖之徒丹丘子、黃山君,就是因喝茶才羽化成仙。雖然是傳說,卻可以從中看出茶的養(yǎng)生保健功能,至少在黃山君那個時代已被發(fā)現(xiàn)并利用了。
茶對養(yǎng)生的重要影響,甚至使古人認(rèn)為,飲茶不僅能養(yǎng)生,還能讓人成仙。服用草木果實(shí)之類的安全養(yǎng)生品,是道家人最想研究的課題。而茶有升清降濁、疏通經(jīng)絡(luò)的作用,正好可為道家練功所用。因此,從葛洪的《抱樸子》到陶弘景的《本草經(jīng)》,道家人從藥理方面研究茶是最認(rèn)真的,而且成就斐然。
六、與茶有關(guān)的神話傳說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茶和酒最與眾不同,它們似乎比其他飲食品類更容易被用來參與人神、人鬼之間的溝通。因此,說茶有幾分仙氣、神氣、鬼氣,也不算夸張。
陸羽在《茶經(jīng)》中,就頻繁引用《搜神記》、《續(xù)搜神記》等野史筆記類文獻(xiàn)中的故事,展現(xiàn)茶與神鬼之間發(fā)生的故事。從這些傳說產(chǎn)生的心理根源探究,可能是因?yàn)椴杞o人類的生活帶來太多益處,所以古人特別是名茶區(qū)的古人,心甘情愿以茶為崇拜對象。
中國茶區(qū)幾乎都有和神仙有關(guān)的故事。比如武夷山崇安縣星村有五株與眾不同的茶樹,茶葉成雙出現(xiàn),且形態(tài)一模一樣,制成茶葉皆為上品。相傳這五棵茶樹就是八仙之一的呂洞賓所栽,武夷人稱"呂仙茶"。又如云南西雙版納的南糯山原本無茶,三國時期諸葛亮帶兵至此,逢將士患眼疾,他便以杖擊地,地生茶樹,于是茶葉醫(yī)好了將士們的眼疾。后來南糯山便有了名聞天下的普洱茶。當(dāng)?shù)厝俗鹬T葛孔明為茶祖,每年孔明生日之際要飲茶放"孔明燈"。安徽的名茶太平猴魁茶,相傳是兩只得道的老猴贈給當(dāng)?shù)厝说?。如此傳說,數(shù)不勝數(shù)。
七、吟詠茶葉的作品
在古代,出現(xiàn)過不少歌頌茶葉的歌,如唐代皮日休的《茶中雜詠序》中有"昔晉杜育有《荈賦》,季疵有《茶歌》"。這里所說的茶歌是指陸羽所做的六羨茶歌:"不羨黃金壘,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登臺,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
此外,唐代還有皎然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劉禹錫的《西山蘭若試茶歌》等。當(dāng)然,茶歌來自生活,主要以民間創(chuàng)作為主。即便是文人參與,也只是由他們從民謠中整理再編曲,然后返回到人民中去。明清時期,杭州富陽一帶有一首廣為流傳的《貢茶鯽魚歌》。此歌便是正德九年(1514),由按察檢事韓邦奇據(jù)民間的《富陽謠》改編而成。這首歌以當(dāng)?shù)夭柁r(nóng)的口吻,通過痛徹心扉的質(zhì)問,表現(xiàn)出對采辦貢茶和貢魚所受到的侵?jǐn)_。韓邦奇也因?yàn)闉槊裾堅(jiān)阜磳M(jìn)貢茶葉而觸犯朝廷,被治以重罪。
另一類茶歌,是茶農(nóng)和茶工自己創(chuàng)作的民歌或山歌。如清代在江西流傳的茶山歌,其歌詞非常有民間生活氣息,如:"茶葉下山出江西,吃碗青茶賽過雞。"
古時詠茶的詩也不勝枚舉,但在唐朝之前,文人詩作中提到茶的只有四首:晉代孫楚的《出歌》;張載的《登成都白菟樓》;左思的《嬌女詩》;南朝宋王微的《雜詩》。其中,"洛陽紙貴"的左思,在其五言敘事長詩中,描寫了兩個豆蔻年華的小女孩,她們天真爛漫,在花園中追打嬉戲。游戲得口渴了,便急著烹茶以飲。為了更快喝到茶,她們"心為荼荈劇,吹噓對鼎"。詩中的鼎是一種用來煮茶的三足兩耳食器,但并非專門煮茶的器具。因?yàn)樘拼郧安杵鞒3J桥c酒器、食器混用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南朝女文學(xué)家鮑令暉的《香茗賦》。鮑令暉是著名文學(xué)家鮑照的妹妹。她出身貧寒,卻飽讀詩書,才華橫溢,文獻(xiàn)記載她有《香茗賦集》一書傳世,遺憾的是今已散佚。古代詩歌總集《玉臺新詠》也收錄了她的詩作。艱難生活的歷練,促成了鮑令暉對社會人生的深刻感悟,也讓她留下了不少詩文佳作。詩論家鐘嶸夸贊:"令暉歌詩,往往嶄絕清巧?!稊M古》尤勝,唯《百愿》淫矣。"可惜她的作品僅存詩七首,都與茶無關(guān)。她在《香茗賦》中究竟如何寫茶,后人無從知曉,實(shí)乃一大憾事。
武夷巖茶306是什么茶
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共計(jì)518項(xiàng))
一、民間文學(xué) (共計(jì)31項(xiàng))
序號 編 號 項(xiàng)目名稱 申報地區(qū)或單位
1 Ⅰ—1 苗族古歌 貴州省臺江縣、黃平縣
2 Ⅰ—2 布洛陀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田陽縣
3 Ⅰ—3 遮帕麻和遮咪麻 云南省梁河縣
4 Ⅰ—4 牡帕密帕 云南省思茅市
5 ?、瘛? 刻道 貴州省施秉縣
6 ?、瘛? 白蛇傳傳說 江蘇省鎮(zhèn)江市
浙江省杭州市
7 ?、瘛? 梁祝傳說 浙江省寧波市、杭州市、上虞市
江蘇省宜興市
山東省濟(jì)寧市
河南省汝南縣
8 ?、瘛? 孟姜女傳說 山東省淄博市
9 ?、瘛? 董永傳說 山西省萬榮縣
江蘇省東臺市
河南省武陟縣
湖北省孝感市
10 Ⅰ—10 西施傳說 浙江省諸暨市
11 Ⅰ—11 濟(jì)公傳說 浙江省天臺縣
12 Ⅰ—12 滿族說部 吉林省
13 Ⅰ—13 河西寶卷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qū)、酒泉市肅州區(qū)
14 Ⅰ—14 耿村民間故事 河北省藁城市
15 Ⅰ—15 伍家溝民間故事 湖北省丹江口市
16 Ⅰ—16 下堡坪民間故事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qū)
17 Ⅰ—17 走馬鎮(zhèn)民間故事 重慶市九龍坡區(qū)
18 Ⅰ—18 古漁雁民間故事 遼寧省大洼縣
19 Ⅰ—19 喀左東蒙民間故事 遼寧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
20 Ⅰ—20 譚振山民間故事 遼寧省新民市
21 Ⅰ—21 河間歌詩 河北省河間市
22 Ⅰ—22 吳歌 江蘇省蘇州市
23 Ⅰ—23 劉三姐歌謠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宜州市
24 Ⅰ—24 四季生產(chǎn)調(diào) 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25 Ⅰ—25 瑪納斯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克孜勒蘇柯爾克孜
自治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文聯(lián)民間
文藝家協(xié)會
26 Ⅰ—26 江格爾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和布克賽爾蒙古自
治縣、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巴音郭
楞蒙古自治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文
聯(lián)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
27 Ⅰ—27 格薩(斯)爾 西藏自治區(qū)
青海省
甘肅省
四川省
云南省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格薩(斯)爾》辦
公室
28 Ⅰ—28 阿詩瑪 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
29 Ⅰ—29 拉仁布與吉門索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
30 Ⅰ—30 畬族小說歌 福建省霞浦縣
31 Ⅰ—31 青林寺謎語 湖北省宜都市
二、民間音樂(共計(jì)72項(xiàng))
序號 編 號 項(xiàng)目名稱 申報地區(qū)或單位
32 Ⅱ—1 左權(quán)開花調(diào) 山西省左權(quán)縣
33 Ⅱ—2 河曲民歌 山西省河曲縣
34 Ⅱ—3 蒙古族長調(diào)民歌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
35 Ⅱ—4 蒙古族呼麥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
36 Ⅱ—5 當(dāng)涂民歌 安徽省馬鞍山市
37 Ⅱ—6 巢湖民歌 安徽省巢湖市
38 Ⅱ—7 畬族民歌 福建省寧德市
39 Ⅱ—8 興國山歌 江西省興國縣
40 Ⅱ—9 興山民歌 湖北省興山縣
41 Ⅱ—10 桑植民歌 湖南省桑植縣
42 Ⅱ—11 梅州客家山歌 廣東省梅州市
43 Ⅱ—12 中山咸水歌 廣東省中山市
44 Ⅱ—13 崖州民歌 海南省三亞市
45 Ⅱ—14 儋州調(diào)聲 海南省儋州市
46 Ⅱ—15 石柱土家啰兒調(diào) 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
47 Ⅱ—16 巴山背二歌 四川省巴中市
48 Ⅱ—17 傈僳族民歌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縣
49 Ⅱ—18 紫陽民歌 陜西省紫陽縣
50 Ⅱ—19 裕固族民歌 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
51 Ⅱ—20 花兒 甘肅省康樂縣、和政縣、岷縣
(蓮花山花兒會、松鳴巖花 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互助
兒會、二郎山花兒會、老爺山 土族自治縣、民和回族土族自治
花兒會、丹麻土族花兒會、七 縣、樂都縣
里寺花兒會、瞿曇寺花兒會、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
寧夏回族山花兒)
52 Ⅱ—21 藏族拉伊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
53 Ⅱ—22 聊齋俚曲 山東省淄博市
54 Ⅱ—23 靖州苗族歌鼟 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
55 Ⅱ—24 川江號子 重慶市
四川省
56 Ⅱ—25 南溪號子 重慶市黔江區(qū)
57 Ⅱ—26 木洞山歌 重慶市巴南區(qū)
58 Ⅱ—27 川北薅草鑼鼓 四川省青川縣
59 Ⅱ—28 侗族大歌 貴州省黎平縣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柳州市、三江侗族
自治縣
60 Ⅱ—29 侗族琵琶歌 貴州省榕江縣、黎平縣
61 Ⅱ—30 哈尼族多聲部民歌 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62 Ⅱ—31 彝族海菜腔 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63 Ⅱ—32 那坡壯族民歌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那坡縣
64 Ⅱ—33 澧水船工號子 湖南省澧縣
65 Ⅱ—34 古琴藝術(shù) 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
66 Ⅱ—35 蒙古族馬頭琴音樂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
67 Ⅱ—36 蒙古族四胡音樂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通遼市
68 Ⅱ—37 嗩吶藝術(shù) 河南省沁陽市
甘肅省慶陽市
69 Ⅱ—38 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藝 四川省茂縣
70 Ⅱ—39 遼寧鼓樂 遼寧省、遼陽市
71 Ⅱ—40 江南絲竹 江蘇省太倉市
上海市
72 Ⅱ—41 海州五大宮調(diào) 江蘇省連云港市
73 Ⅱ—42 嵊州吹打 浙江省嵊州市
74 Ⅱ—43 舟山鑼鼓 浙江省舟山市
75 Ⅱ—44 十番音樂 福建省龍巖市、福州市
(閩西客家十番音樂、茶亭十番
音樂)
76 Ⅱ—45 魯西南鼓吹樂 山東省嘉祥縣
77 Ⅱ—46 板頭曲 河南省南陽市
78 Ⅱ—47 宜昌絲竹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qū)
79 Ⅱ—48 枝江民間吹打樂 湖北省枝江市
80 Ⅱ—49 廣東音樂 廣東省廣州市、臺山市
81 Ⅱ—50 潮州音樂 廣東省潮州市、汕頭市
82 Ⅱ—51 廣東漢樂 廣東省大埔縣
83 Ⅱ—52 吹打 重慶市巴南區(qū)、萬盛區(qū)
(接龍吹打、金橋吹打)
84 Ⅱ—53 梁平癩子鑼鼓 重慶市梁平縣
85 Ⅱ—54 土家族打溜子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86 Ⅱ—55 河北鼓吹樂 河北省永年縣、撫寧縣
87 Ⅱ—56 晉南威風(fēng)鑼鼓 山西省臨汾市
88 Ⅱ—57 絳州鼓樂 山西省新絳縣
89 Ⅱ—58 上黨八音會 山西省晉城市
90 Ⅱ—59 冀中笙管樂 河北省固安縣、淶水縣、霸州市
(屈家營音樂會、高洛音樂會、
高橋音樂會、勝芳音樂會)
91 Ⅱ—60 銅鼓十二調(diào) 貴州省鎮(zhèn)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貞
豐縣
92 Ⅱ—61 西安鼓樂 陜西省
93 Ⅱ—62 藍(lán)田普化水會音樂 陜西省藍(lán)田縣
94 Ⅱ—63 回族民間器樂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
95 Ⅱ—64 文水鈲子 山西省文水縣
96 Ⅱ—65 智化寺京音樂 北京市
97 Ⅱ—66 五臺山佛樂 山西省五臺縣
98 Ⅱ—67 千山寺廟音樂 遼寧省鞍山市
99 Ⅱ—68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 江蘇省蘇州市
100 Ⅱ—69 武當(dāng)山宮觀道樂 湖北省十堰市
101 Ⅱ—70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shù)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鄯善縣、哈密
(十二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 地區(qū)、麥蓋提縣
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
102 Ⅱ—71 南音 福建省泉州市、廈門市
103 Ⅱ—72 泉州北管 福建省泉州市
三、民間舞蹈(共計(jì)41項(xiàng))
序號 編 號 項(xiàng)目名稱 申報地區(qū)或單位
104 Ⅲ—1 京西太平鼓 北京市門頭溝區(qū)
105 ?、蟆? 秧歌 河北省昌黎縣
?。ú璧匮砀琛⒐淖友砀?、膠 山東省商河縣、膠州市、海陽市
州秧歌、海陽大秧歌、陜北秧 陜西省綏德縣
歌、撫順地秧歌) 遼寧省撫順市
106 ?、蟆? 井陘拉花 河北省井陘縣
107 ?、蟆? 龍舞 重慶市
?。ㄣ~梁龍舞、湛江人龍舞、汕 廣東省湛江市、汕尾市
尾滾地金龍、浦江板凳龍、長 浙江省浦江縣、長興縣、奉化市
興百葉龍、奉化布龍、瀘州雨 四川省瀘縣
壇彩龍)
108 ?、蟆? 獅舞 河北省徐水縣
?。ㄐ焖瑾{、天塔獅舞、黃沙 山西省襄汾縣
獅子、廣東醒獅) 浙江省臨海市
廣東省佛山市、遂溪縣、廣州市
109 Ⅲ—6 花鼓燈 安徽省蚌埠市、鳳臺縣、潁上縣
(蚌埠花鼓燈、鳳臺花鼓燈、
潁上花鼓燈)
110 ?、蟆? 儺舞 江西省南豐縣、婺源縣、樂安縣
?。县S跳儺、婺源儺舞、樂安儺
舞)
111 Ⅲ—8 英歌 廣東省揭陽市、汕頭市
(普寧英歌、潮陽英歌)
112 ?、蟆? 高蹺 山西省稷山縣
(高蹺走獸、海城高蹺、遼西高 遼寧省海城市、錦州市
蹺、苦水高高蹺) 甘肅省永登縣
113 ?、蟆?0 永新盾牌舞 江西省永新縣
114 ?、蟆?1 翼城花鼓 山西省翼城縣
115 Ⅲ—12 泉州拍胸舞 福建省泉州市
116 ?、蟆?3 安塞腰鼓 陜西省安塞縣
117 Ⅲ—14 洛川蹩鼓 陜西省洛川縣
118 ?、蟆?5 蘭州太平鼓 甘肅省蘭州市
119 Ⅲ—16 余杭滾燈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qū)
120 ?、蟆?7 土家族擺手舞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21 ?、蟆?8 土家族撒葉兒嗬 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
122 ?、蟆?9 弦子舞 西藏自治區(qū)
(芒康弦子舞、巴塘弦子舞) 四川省巴塘縣
123 ?、蟆?0 鍋莊舞 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
(迪慶鍋莊舞、昌都鍋莊舞、玉 西藏自治區(qū)
樹卓舞)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
124 ?、蟆?1 熱巴舞 西藏自治區(qū)
(丁青熱巴、那曲比如丁嘎熱巴)
125 ?、蟆?2 日喀則扎什倫布寺羌姆 西藏自治區(qū)
126 ?、蟆?3 苗族蘆笙舞 貴州省丹寨縣、貴定縣、納雍縣
(錦雞舞、鼓龍鼓虎-長衫龍、滾
山珠)
127 Ⅲ—24 朝鮮族農(nóng)樂舞 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象帽舞、乞粒舞) 遼寧省本溪市
128 ?、蟆?5 木鼓舞 貴州省臺江縣
(反排苗族木鼓舞、滄源佤族木鼓舞)云南省滄源佤族自治縣
129 ?、蟆?6 銅鼓舞 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
(文山壯族、彝族銅鼓舞)
130 ?、蟆?7 傣族孔雀舞 云南省瑞麗市
131 Ⅲ—28 達(dá)斡爾族魯日格勒舞 內(nèi)蒙古莫力達(dá)瓦達(dá)斡爾族自治
旗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
132 ?、蟆?9 蒙古族安代舞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庫倫旗
133 Ⅲ—30 湘西苗族鼓舞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34 ?、蟆?1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35 ?、蟆?2 黎族打柴舞 海南省三亞市
136 ?、蟆?3 卡斯達(dá)溫舞 四川省黑水縣
137 ?、蟆?4 舞 四川省九寨溝縣
138 ?、蟆?5 傈僳族阿尺木刮 云南省維西傈僳族自治縣
139 Ⅲ—36 彝族葫蘆笙舞 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
140 ?、蟆?7 彝族煙盒舞 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141 ?、蟆?8 基諾大鼓舞 云南省景洪市
142 ?、蟆?9 山南昌果卓舞 西藏自治區(qū)
143 ?、蟆?0 土族於菟 青海省同仁縣
144 ?、蟆?1 塔吉克族鷹舞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塔什庫爾干
塔吉克自治縣
四、傳統(tǒng)戲?。ü灿?jì)92項(xiàng))
序號 編 號 項(xiàng)目名稱 申報地區(qū)或單位
145 Ⅳ—1 昆曲 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
江蘇省
浙江省
上海市
北京市
湖南省
146 ?、簟? 梨園戲 福建省泉州市
147 ?、簟? 莆仙戲 福建省莆田市
148 Ⅳ—4 潮劇 廣東省汕頭市、潮州市
149 Ⅳ—5 弋陽腔 江西省弋陽縣
150 ?、簟? 青陽腔 安徽省青陽縣
江西省湖口縣
151 ?、簟? 高腔 浙江省衢州市、松陽縣
(西安高腔、松陽高腔、岳西高 安徽省岳西縣
腔、辰河高腔、常德高腔) 湖南省辰溪縣、瀘溪縣、常德
市
152 Ⅳ—8 新昌調(diào)腔 浙江省新昌縣
153 ?、簟? 寧海平調(diào) 浙江省寧海縣
154 ?、簟?0 永安大腔戲 福建省永安市
155 ?、簟?1 四平戲 福建省屏南縣、政和縣
156 ?、簟?2 川劇 四川省
重慶市
157 Ⅳ—13 湘劇 湖南省衡陽市
158 ?、簟?4 廣昌孟戲 江西省廣昌縣
159 Ⅳ—15 正字戲 廣東省陸豐市
160 ?、簟?6 秦腔 陜西省
161 ?、簟?7 漢調(diào)桄桄 陜西省漢中市
162 ?、簟?8 晉劇 山西省
163 ?、簟?9 蒲州梆子 山西省臨汾市、運(yùn)城市
164 ?、簟?0 北路梆子 山西省忻州市
165 Ⅳ—21 上黨梆子 山西省晉城市
166 ?、簟?2 河北梆子 河北省
167 ?、簟?3 豫劇 河南省
168 ?、簟?4 宛梆 河南省內(nèi)鄉(xiāng)縣
169 ?、簟?5 懷梆 河南省沁陽市
170 Ⅳ—26 大平調(diào) 河南省濮陽縣、滑縣、延津縣
171 ?、簟?7 越調(diào) 河南省周口市
172 Ⅳ—28 京劇 中國京劇院
北京市
天津市
遼寧省
山東省
上海市
173 ?、簟?9 徽劇 安徽省、黃山市
江西省婺源縣
174 ?、簟?0 漢劇 湖北省武漢市
175 ?、簟?1 漢調(diào)二簧 陜西省安康市
176 Ⅳ—32 泰寧梅林戲 福建省泰寧縣
177 ?、簟?3 閩西漢劇 福建省龍巖市
178 Ⅳ—34 巴陵戲 湖南省岳陽市
179 ?、簟?5 荊河戲 湖南省澧縣
180 ?、簟?6 粵劇 廣東省文化廳
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民政事務(wù)局
澳門特別行政區(qū)文化局
廣東省廣州市、佛山市
181 ?、簟?7 桂劇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
182 ?、簟?8 宜黃戲 江西省宜黃縣
183 ?、簟?9 亂彈 浙江省臺州市、浦江縣
184 ?、簟?0 石家莊絲弦 河北省石家莊市
185 Ⅳ—41 雁北耍孩兒 山西省大同市
186 ?、簟?2 靈丘羅羅腔 山西省靈丘縣
187 Ⅳ—43 柳子戲 山東省
188 ?、簟?4 大弦戲 河南省滑縣、濮陽縣
189 ?、簟?5 閩劇 福建省福州市
190 ?、簟?6 壽寧北路戲 福建省壽寧縣
191 ?、簟?7 西秦戲 廣東省海豐縣
192 Ⅳ—48 高甲戲 福建省泉州市、廈門市
193 ?、簟?9 碗碗腔 山西省孝義市
(孝義碗碗腔)
194 ?、簟?0 四平調(diào) 河南省商丘市、濮陽市
195 Ⅳ—51 評劇 天津市寶坻區(qū)
河北省灤南縣
遼寧省沈陽市
196 ?、簟?2 武安平調(diào)落子 河北省武安市
197 Ⅳ—53 越劇 浙江省
上海市
198 ?、簟?4 滬劇 上海市
199 ?、簟?5 蘇劇 江蘇省蘇州市
200 Ⅳ—56 揚(yáng)劇 江蘇省揚(yáng)州市
201 ?、簟?7 廬劇 安徽省合肥市、六安市
202 ?、簟?8 楚劇 湖北省
203 ?、簟?9 荊州花鼓戲 湖北省潛江市
204 ?、簟?0 黃梅戲 安徽省安慶市
湖北省黃梅縣
205 ?、簟?1 商洛花鼓 陜西省商洛市
206 ?、簟?2 泗州戲 安徽省宿州市、蚌埠市
207 ?、簟?3 柳琴戲 山東省棗莊市
208 ?、簟?4 歌仔戲 福建省漳州市、廈門市
209 ?、簟?5 采茶戲 江西省贛州市
(贛南采茶戲、桂南采茶戲)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博白縣
210 Ⅳ—66 五音戲 山東省淄博市
211 ?、簟?7 茂腔 山東省高密市、膠州市
212 Ⅳ—68 曲劇 河南省
213 ?、簟?9 曲子戲 甘肅省敦煌市、華亭縣
(敦煌曲子戲、華亭曲子戲)
214 ?、簟?0 秧歌戲 河北省隆堯縣、定州市
(隆堯秧歌戲、定州秧歌戲、朔州 山西省朔州市、繁峙縣
秧歌戲、繁峙秧歌戲)
215 ?、簟?1 道情戲 山西省右玉縣、臨縣
(晉北道情戲、臨縣道情戲、太康道 河南省太康縣
情戲、藍(lán)關(guān)戲、隴?。? 山東省萊州市
甘肅省
216 Ⅳ—72 哈哈腔 河北省清苑縣、青縣
217 Ⅳ—73 二人臺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呼和浩特市
山西省河曲縣
河北省康??h
218 Ⅳ—74 白字戲 廣東省海豐縣
219 Ⅳ—75 花朝戲 廣東省紫金縣
220 ?、簟?6 彩調(diào)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
221 ?、簟?7 燈戲 重慶市梁平縣
(梁山燈戲、川北燈戲) 四川省南充市
222 ?、簟?8 花燈戲 貴州省思南縣
(思南花燈戲、玉溪花燈戲) 云南省玉溪市
223 ?、簟?9 一勾勾 山東省臨邑縣
224 Ⅳ—80 藏戲 西藏自治區(qū)
(拉薩覺木隆、日喀則迥巴、日喀則 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
南木林湘巴、日喀則仁布江嘎爾、
山南雅隆扎西雪巴、山南瓊結(jié)卡卓扎
西賓頓、黃南藏戲)
225 ?、簟?1 山南門巴戲 西藏自治區(qū)
226 Ⅳ—82 壯劇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
227 ?、簟?3 侗戲 貴州省黎平縣
228 Ⅳ—84 布依戲 貴州省冊亨縣
229 ?、簟?5 彝族撮泰吉 貴州省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
縣
230 ?、簟?6 傣劇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
231 Ⅳ—87 目連戲 安徽省祁門縣
(徽州目連戲、辰河目連戲、南樂目 湖南省溆浦縣
連戲) 河南省南樂縣
232 Ⅳ—88 鑼鼓雜戲 山西省臨猗縣
233 ?、簟?9 儺戲 河北省武安市
(武安儺戲、池州儺戲、侗族儺戲、 安徽省池州市
沅陵辰州儺戲、德江儺堂戲) 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縣、沅
陵縣
貴州省德江縣
234 ?、簟?0 安順地戲 貴州省安順市
235 ?、簟?1 皮影戲 河北省唐山市、邯鄲市
(唐山皮影戲、冀南皮影戲、孝義皮 山西省孝義市
影戲、復(fù)州皮影戲、海寧皮影戲、 遼寧省瓦房店市
江漢平原皮影戲、陸豐皮影戲、華縣 浙江省海寧市
皮影戲、華陰老腔、阿宮腔、弦板腔、湖北省潛江市
環(huán)縣道情皮影戲、凌源皮影戲) 廣東省汕尾市
陜西省渭南市、華陰市、富
平縣、乾縣
甘肅省環(huán)縣
遼寧省凌源市
236 Ⅳ—92 木偶戲 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漳州
市
(泉州提線木偶戲、晉江布袋木偶戲、 遼寧省錦州市
漳州布袋木偶戲、遼西木偶戲、邵陽 湖南省邵陽縣
布袋戲、高州木偶戲、潮州鐵枝木偶 廣東省高州市、潮州市
戲、臨高人偶戲、川北大木偶戲、石 海南省臨高縣
阡木偶戲、郃陽提線木偶戲、泰順?biāo)? 四川省
發(fā)木偶戲) 貴州省石阡縣
陜西省
浙江省泰順縣
五、曲藝(共計(jì)46項(xiàng))
序號 編 號 項(xiàng)目名稱 申報地區(qū)或單位
237 ?、酢? 蘇州評彈 江蘇省蘇州市
(蘇州評話、蘇州彈詞)
238 Ⅴ—2 揚(yáng)州評話 江蘇省揚(yáng)州市
239 ?、酢? 福州評話 福建省福州市
240 ?、酢? 山東大鼓 山東省
241 Ⅴ—5 西河大鼓 河北省河間市
242 ?、酢? 東北大鼓 遼寧省沈陽市
黑龍江省
243 ?、酢? 木板大鼓 河北省滄縣
244 ?、酢? 樂亭大鼓 河北省樂亭縣
245 ?、酢? 潞安大鼓 山西省長治市
246 ?、酢?0 京東大鼓 天津市寶坻區(qū)
247 ?、酢?1 膠東大鼓 山東省煙臺市
248 Ⅴ—12 河洛大鼓 河南省洛陽市
249 ?、酢?3 溫州鼓詞 浙江省瑞安市
250 ?、酢?4 陜北說書 陜西省延安市
251 ?、酢?5 福州伬藝 福建省福州市
252 Ⅴ—16 南平南詞 福建省南平市
253 ?、酢?7 紹興平湖調(diào) 浙江省紹興市
254 ?、酢?8 蘭溪攤簧 浙江省蘭溪市
255 Ⅴ—19 賢孝 甘肅省武威市、臨夏市
(涼州賢孝、河州賢孝)
256 ?、酢?0 河南墜子 河南省
257 ?、酢?1 山東琴書 山東省
258 ?、酢?2 鑼鼓書 上海市南匯區(qū)
259 Ⅴ—23 紹興蓮花落 浙江省紹興縣
260 ?、酢?4 蘭州鼓子 甘肅省蘭州市
261 Ⅴ—25 揚(yáng)州清曲 江蘇省揚(yáng)州市
262 ?、酢?6 錦歌 福建省漳州市
263 Ⅴ—27 常德絲弦 湖南省常德市
264 ?、酢?8 榆林小曲 陜西省榆林市
265 Ⅴ—29 天津時調(diào) 天津市
266 ?、酢?0 新疆曲子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昌吉回族自
治州
267 Ⅴ—31 龍舟說唱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qū)
268 ?、酢?2 鼓盆歌 湖北省荊州市
269 Ⅴ—33 漢川善書 湖北省漢川市
270 ?、酢?4 歌冊 福建省東山縣
(東山歌冊)
271 Ⅴ—35 東北二人轉(zhuǎn) 遼寧省黑山縣、鐵嶺市
吉林省
黑龍江省海倫市
272 ?、酢?6 鳳陽花鼓 安徽省鳳陽縣
273 Ⅴ—37 答嘴鼓 福建省廈門市
274 ?、酢?8 小熱昏 浙江省杭州市
275 Ⅴ—39 山東快書 山東省
276 ?、酢?0 烏力格爾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扎魯特旗、科爾
沁右翼中旗
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
吉林省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
縣
277 ?、酢?1 達(dá)斡爾族烏欽 黑龍江省
278 ?、酢?2 赫哲族伊瑪堪 黑龍江省
279 Ⅴ—43 鄂倫春族摩蘇昆 黑龍江省
280 ?、酢?4 傣族章哈 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281 Ⅴ—45 哈薩克族阿依特斯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伊犁哈薩克
自治州
282 ?、酢?6 布依族八音坐唱 貴州省興義市
六、雜技與競技(共計(jì)17項(xiàng))
序號 編 號 項(xiàng)目名稱 申報地區(qū)或單位
283 ?、觥? 吳橋雜技 河北省吳橋縣
284 Ⅵ—2 聊城雜技 山東省聊城市
285 ?、觥? 天橋中幡 北京市
286 ?、觥? 抖空竹 北京市宣武區(qū)
287 ?、觥? 維吾爾族達(dá)瓦孜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
288 ?、觥? 寧德霍童線獅 福建省寧德市
289 ?、觥? 少林功夫 河南省登封市
290 Ⅵ—8 武當(dāng)武術(shù) 湖北省十堰市
291 ?、觥? 回族重刀武術(shù) 天津市
292 Ⅵ—10 滄州武術(shù) 河北省滄州市
293 ?、觥?1 太極拳 河北省永年縣
(楊氏太極拳、陳氏太極拳) 河南省焦作市
294 ?、觥?2 邢臺梅花拳 河北省邢臺市
295 ?、觥?3 沙河藤牌陣 河北省沙河市
296 ?、觥?4 朝鮮族跳板、秋千 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297 ?、觥?5 達(dá)斡爾族傳統(tǒng)曲棍球競技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莫力達(dá)瓦達(dá)斡爾
族自治旗
298 ?、觥?6 蒙古族搏克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
299 Ⅵ—17 蹴鞠 山東省淄博市
七、民間美術(shù)(共計(jì)51項(xiàng))
序號 編 號 項(xiàng)目名稱 申報地區(qū)或單位
300 ?、鳌? 楊柳青木版年畫 天津市
301 ?、鳌? 武強(qiáng)木版年畫 河北省武強(qiáng)縣
302 Ⅶ—3 桃花塢木版年畫 江蘇省蘇州市
303 ?、鳌? 漳州木版年畫 福建省漳州市
304 Ⅶ—5 楊家埠木版年畫 山東省濰坊市
305 ?、鳌? 高密撲灰年畫 山東省高密市
306 ?、鳌? 朱仙鎮(zhèn)木版年畫 河南省開封市
307 ?、鳌? 灘頭木版年畫 湖南省隆回縣
308 ?、鳌? 佛山木版年畫 廣東省佛山市
309 ?、鳌?0 梁平木版年畫 重慶市梁平縣
310 ?、鳌?1 綿竹木版年畫 四川省德陽市
311 ?、鳌?2 鳳翔木版年畫 陜西省鳳翔縣
312 ?、鳌?3 納西族東巴畫 云南省麗江市
313 ?、鳌?4 藏族唐卡 西藏自治區(qū)
(勉唐畫派、欽澤畫派、噶瑪嘎孜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
畫派)
314 ?、鳌?5 衡水內(nèi)畫 河北省衡水市
315 Ⅶ—16 剪紙 河北省蔚縣、豐寧滿族自治縣
(蔚縣剪紙、豐寧滿族剪紙、中陽 山西省中陽縣
剪紙、醫(yī)巫閭山滿族剪紙、揚(yáng)州 遼寧省錦州市
剪紙、樂清細(xì)紋刻紙、廣東剪紙、 江蘇省揚(yáng)州市
傣族剪紙、安塞剪紙) 浙江省樂清市
廣東省佛山市、汕頭市、潮
州市
云南省潞西市
陜西省安塞縣
316 Ⅶ—17 顧繡 上海市松江區(qū)
317 ?、鳌?8 蘇繡 江蘇省蘇州市
318 Ⅶ—19 湘繡 湖南省長沙市
319 ?、鳌?0 粵繡 廣東省廣州市、潮州市
(廣繡、潮繡)
320 ?、鳌?1 蜀繡四川省成都市
321 Ⅶ—22 苗繡 貴州省雷山縣、貴陽市、劍河
(雷山苗繡、花溪苗繡、劍河苗繡) 縣
322 ?、鳌?3 水族馬尾繡 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
323 ?、鳌?4 土族盤繡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
324 Ⅶ—25 挑花 湖北省黃梅縣
(黃梅挑花、花瑤挑花) 湖南省隆回縣
325 ?、鳌?6 慶陽香包繡制 甘肅省慶陽市
326 ?、鳌?7 象牙雕刻 北京市崇文區(qū)
廣東省廣州市
327 Ⅶ—28 揚(yáng)州玉雕 江蘇省揚(yáng)州市
328 ?、鳌?9 岫巖玉雕 遼寧省岫巖滿族自治縣
329 Ⅶ—30 阜新瑪瑙雕 遼寧省阜新市
330 ?、鳌?1 夜光杯雕 甘肅省酒泉市
331 Ⅶ—32 金石篆刻 浙江省杭州市西泠印社
(西泠印社)
332 ?、鳌?3 青田石雕 浙江省青田縣
333 ?、鳌?4 曲陽石雕 河北省曲陽縣
334 ?、鳌?5 壽山石雕 福建省福州市
335 ?、鳌?6 惠安石雕 福建省惠安縣
336 Ⅶ—37 徽州三雕 安徽省黃山市
(婺源三雕) 江西省婺源縣
337 ?、鳌?8 臨夏磚雕 甘肅省臨夏縣
338 Ⅶ—39 藏族格薩爾彩繪石刻 四川省色達(dá)縣
339 ?、鳌?0 潮州木雕 廣東省潮州市
340 Ⅶ—41 寧波朱金漆木雕 浙江省寧波市
341 ?、鳌?2 樂清黃楊木雕 浙江省樂清市
342 ?、鳌?3 東陽木雕 浙江省東陽市
343 Ⅶ—44 漳州木偶頭雕刻 福建省漳州市
344 ?、鳌?5 萍鄉(xiāng)湘東儺面具 江西省萍鄉(xiāng)市
345 ?、鳌?6 竹刻 上海市嘉定區(qū)
(嘉定竹刻、寶慶竹刻) 湖南省邵陽市
346 ?、鳌?7 泥塑 天津市
(天津泥人張、惠山泥人、鳳翔泥 江蘇省無錫市
塑、??h泥咕咕) 陜西省鳳翔縣
河南省浚縣
347 ?、鳌?8 塔爾寺酥油花 青海省湟中縣
348 ?、鳌?9 熱貢藝術(shù) 青海省同仁縣
349 Ⅶ—50 燈彩 浙江省仙居縣、海寧市
(仙居花燈、硤石燈彩、泉州花燈、 福建省泉州市
東莞千角燈、湟源排燈) 廣東省東莞市
青海省湟源縣
350 ?、鳌?1 嵊州竹編 浙江省嵊州市
八、傳統(tǒng)手工技藝(共計(jì)89項(xiàng))
序號 編 號 項(xiàng)目名稱 申報地區(qū)或單位
351 ?、? 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 江蘇省宜興市
352 ?、? 界首彩陶燒制技藝 安徽省界首市
353 ?、? 石灣陶塑技藝 廣東省佛山市
354 ?、? 黎族原始制陶技藝 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縣
355 Ⅷ—5 傣族慢輪制陶技藝 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
州
356 ?、? 維吾爾族模制法土陶燒制技藝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英吉沙
縣、喀什市、吐魯番地區(qū)
357 ?、? 景德鎮(zhèn)手工制瓷技藝 江西省景德鎮(zhèn)市
358 Ⅷ—8 耀州窯陶瓷燒制技藝 陜西省銅川市
359 ?、? 龍泉青瓷燒制技藝 浙江省龍泉市
360 ?、?0 磁州窯燒制技藝 河北省峰峰礦區(qū)
361 ?、?1 德化瓷燒制技藝 福建省德化縣
362 ?、?2 澄城堯頭陶瓷燒制技藝 陜西省澄城縣
363 ?、?3 南京云錦木機(jī)妝花手工織造技藝 江蘇省南京市
364 ?、?4 宋錦織造技藝 江蘇省蘇州市
365 Ⅷ—15 蘇州緙絲織造技藝 江蘇省蘇州市
366 ?、?6 蜀錦織造技藝 四川省成都市
367 ?、?7 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 上海市徐匯區(qū)
368 ?、?8 土家族織錦技藝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
自治州
369 Ⅷ—19 黎族傳統(tǒng)紡染織繡技藝 海南省五指山市、白沙
黎族自治縣、保亭黎族
苗族自治縣、樂東黎族
自治縣、東方市
370 ?、?0 壯族織錦技藝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靖西縣
371 ?、?1 藏族邦典、卡墊織造技藝 西藏自治區(qū)山南地區(qū)、
日喀則地區(qū)
372 ?、?2 加牙藏族織毯技藝 青海省湟中縣
373 Ⅷ—23 維吾爾族花氈、印花布織染技藝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吐
魯番地區(qū)
374 ?、?4 南通藍(lán)印花布印染技藝 江蘇省南通市
375 ?、?5 苗族蠟染技藝 貴州省丹寨縣
376 Ⅷ—26 白族扎染技藝 云南省大理市
377 ?、?7 香山幫傳統(tǒng)建筑營造技藝 江蘇省蘇州市
378 ?、?8 客家土樓營造技藝 福建省龍巖市
379 ?、?9 景德鎮(zhèn)傳統(tǒng)瓷窯作坊營造技藝 江西省
380 ?、?0 侗族木構(gòu)建筑營造技藝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柳州
市、三江侗族自治縣
381 Ⅷ—31 苗寨吊腳樓營造技藝 貴州省雷山縣
382 ?、?2 蘇州御窯金磚制作技藝 江蘇省蘇州市
383 ?、?3 苗族蘆笙制作技藝 貴州省雷山縣
云南省大關(guān)縣
384 ?、?4 玉屏簫笛制作技藝 貴州省玉屏侗族自治縣
385 Ⅷ—35 陽城生鐵冶鑄技藝 山西省陽城縣
386 ?、?6 南京金箔鍛制技藝 江蘇省南京市
387 Ⅷ—37 龍泉寶劍鍛制技藝 浙江省龍泉市
388 ?、?8 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 浙江省杭州市
389 ?、?9 蕪湖鐵畫鍛制技藝 安徽省蕪湖市
390 ?、?0 苗族銀飾鍛制技藝 貴州省雷山縣
湖南省鳳凰縣
391 ?、?1 阿昌族戶撒刀鍛制技藝 云南省隴川縣
392 ?、?2 保安族腰刀鍛制技藝 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
鄉(xiāng)族撒拉族自治縣
393 Ⅷ—43 景泰藍(lán)制作技藝 北京市崇文區(qū)
394 ?、?4 聚元號弓箭制作技藝 北京市朝陽區(qū)
395 ?、?5 明式家具制作技藝 江蘇省蘇州市
396 Ⅷ—46 蒙古族勒勒車制作技藝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東烏珠穆
沁旗
397 ?、?7 拉薩甲米水磨坊制作技藝 西藏自治區(qū)
398 ?、?8 蘭州黃河大水車制作技藝 甘肅省蘭州市
399 Ⅷ—49 萬安羅盤制作技藝 安徽省休寧縣
400 ?、?0 雕漆技藝 北京市崇文區(qū)
401 ?、?1 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 山西省平遙縣
402 Ⅷ—52 揚(yáng)州漆器髹飾技藝 江蘇省揚(yáng)州市
403 ?、?3 天臺山干漆夾苧技藝 浙江省天臺縣
404 ?、?4 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 福建省福州市
405 ?、?5 廈門漆線雕技藝 福建省廈門市
406 ?、?6 成都漆藝 四川省成都市
407 Ⅷ—57 茅臺酒釀制技藝 貴州省
408 ?、?8 瀘州老窖酒釀制技藝 四川省瀘州市
409 ?、?9 杏花村汾酒釀制技藝 山西省汾陽市
410 Ⅷ—60 紹興黃酒釀制技藝 浙江省紹興市
411 ?、?1 清徐老陳醋釀制技藝 山西省清徐縣
412 ?、?2 鎮(zhèn)江恒順香醋釀制技藝 江蘇省鎮(zhèn)江市
413 ?、?3 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 福建省武夷山市
414 ?、?4 自貢井鹽深鉆汲制技藝 四川省自貢市、大英縣
415 ?、?5 宣紙制作技藝 安徽省涇縣
416 ?、?6 鉛山連四紙制作技藝 江西省鉛山縣
417 ?、?7 皮紙制作技藝 貴州省貴陽市、貞豐
縣、丹寨縣
418 ?、?8 傣族、納西族手工造紙技藝 云南省臨滄市、香格里
拉縣
419 ?、?9 藏族造紙技藝 西藏自治區(qū)
420 ?、?0 維吾爾族桑皮紙制作技藝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吐
魯番地區(qū)
421 Ⅷ—71 竹紙制作技藝 四川省夾江縣
浙江省富陽市
422 ?、?2 湖筆制作技藝 浙江省湖州市
423 ?、?3 徽墨制作技藝 安徽省績溪縣、歙縣、
黃山市屯溪區(qū)
424 ?、?4 歙硯制作技藝 安徽省歙縣
江西省婺源縣
425 ?、?5 端硯制作技藝 廣東省肇慶市
426 ?、?6 金星硯制作技藝 江西省星子縣
427 ?、?7 木版水印技藝 北京市榮寶齋
428 Ⅷ—78 雕版印刷技藝 江蘇省揚(yáng)州市
429 ?、?9 金陵刻經(jīng)印刷技藝 江蘇省南京市
430 ?、?0 德格印經(jīng)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藝 四川省德格縣
431 Ⅷ—81 制扇技藝 江蘇省蘇州市
432 ?、?2 劇裝戲具制作技藝 江蘇省蘇州市
433 ?、?3 樺樹皮制作技藝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鄂倫春自
治旗
黑龍江省
434 ?、?4 黎族樹皮布制作技藝 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
治縣
435 Ⅷ—85 赫哲族魚皮制作技藝 黑龍江省
436 ?、?6 瀏陽花炮制作技藝 湖南省瀏陽市
437 ?、?7 黎族鉆木取火技藝 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
治縣
438 ?、?8 風(fēng)箏制作技藝 山東省濰坊市
(濰坊風(fēng)箏、南通板鷂風(fēng)箏、拉薩 江蘇省南通市
風(fēng)箏) 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
439 Ⅷ—89 涼茶 廣東省文化廳
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民政事
務(wù)局
澳門特別行政區(qū)文化局
九、傳統(tǒng)醫(yī)藥(共計(jì)9項(xiàng))
序號 編 號 項(xiàng)目名稱 申報地區(qū)或單位
440 Ⅸ—1 中醫(yī)生命與疾病認(rèn)知方法 中國中醫(yī)科學(xué)院
441 ?、? 中醫(yī)診法 中國中醫(yī)科學(xué)院
442 ?、? 中藥炮制技術(shù) 中國中醫(yī)科學(xué)院
中國中藥協(xié)會
443 ?、? 中醫(yī)傳統(tǒng)制劑方法 中國中醫(yī)科學(xué)院
中國中藥協(xié)會
444 Ⅸ—5 針灸 中國中醫(yī)科學(xué)院
中國針灸學(xué)會
445 ?、? 中醫(yī)正骨療法 中國中醫(yī)科學(xué)院
446 Ⅸ—7 同仁堂中醫(yī)藥文化 中國北京同仁堂(集
團(tuán))有限責(zé)任公司
447 Ⅸ—8 胡慶余堂中藥文化 浙江省杭州市
448 ?、? 藏醫(yī)藥 西藏自治區(qū)
(拉薩北派藏醫(yī)水銀洗煉法和藏藥仁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
青常覺配伍技藝、甘孜州南派藏醫(yī)藥)
十、民俗(共計(jì)70項(xiàng))
序號 編 號 項(xiàng)目名稱 申報地區(qū)或單位
449 ?、? 春節(jié) 文化部
450 Ⅸ—2 清明節(jié) 文化部
451 ?、? 端午節(jié) 文化部
(屈原故里端午習(xí)俗、西塞神舟會、汨 湖北省宜昌市、秭歸
羅江畔端午習(xí)俗、蘇州端午習(xí)俗) 縣、黃石市
湖南省汨羅市
江蘇省蘇州市
452 Ⅸ—4 七夕節(jié) 文化部
453 ?、? 中秋節(jié) 文化部
454 ?、? 重陽節(jié) 文化部
455 ?、? 京族哈節(jié)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東興市
456 ?、? 傣族潑水節(jié) 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
治州
457 ?、? 錫伯族西遷節(jié)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察布
查爾錫伯自治縣
458 ?、?0 火把節(jié)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
(彝族火把節(jié))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
459 ?、?1 景頗族目瑙縱歌 云南省隴川縣
460 Ⅸ—12 黎族三月三節(jié) 海南省五指山市
461 ?、?3 鄂倫春族古倫木沓節(jié) 黑龍江省
462 ?、?4 瑤族盤王節(jié)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賀州市
廣東省韶關(guān)市
463 ?、?5 壯族螞蟲另(蟲字旁加另)節(jié)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河池市
464 ?、?6 仫佬族依飯節(jié)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羅城仫
佬族自治縣
465 ?、?7 毛南族肥套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環(huán)江毛
南族自治縣
466 ?、?8 羌族瓦爾俄足節(jié) 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
治州
467 ?、?9 苗族鼓藏節(jié) 貴州省雷山縣
468 ?、?0 水族端節(jié) 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
469 ?、?1 布依族查白歌節(jié) 貴州省
470 ?、?2 苗族姊妹節(jié) 貴州省臺江縣
471 Ⅸ—23 獨(dú)龍族卡雀哇節(jié) 云南省貢山獨(dú)龍族怒族
自治縣
472 ?、?4 怒族仙女節(jié) 云南省貢山獨(dú)龍族怒族
自治縣
473 Ⅸ—25 侗族薩瑪節(jié) 貴州省榕江縣
474 ?、?6 仡佬毛龍節(jié) 貴州省石阡縣
475 ?、?7 傈僳族刀桿節(jié) 云南省瀘水縣
476 Ⅸ—28 塔吉克族引水節(jié)和播種節(jié)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塔什
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
477 ?、?9 土族納頓節(jié) 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
治縣
478 Ⅸ—30 都江堰放水節(jié) 四川省都江堰市
479 ?、?1 雪頓節(jié) 西藏自治區(qū)
480 ?、?2 黃帝陵祭典 陜西省黃陵縣
481 ?、?3 炎帝陵祭典 湖南省炎陵縣
482 Ⅸ—34 成吉思汗祭典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鄂爾多斯
市
483 ?、?5 祭孔大典 山東省曲阜市
484 Ⅸ—36 媽祖祭典 福建省莆田市
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xié)會
485 ?、?7 太昊伏羲祭典 甘肅省天水市
河南省淮陽縣
486 Ⅸ—38 女媧祭典 河北省涉縣
487 ?、?9 大禹祭典 浙江省紹興市
488 Ⅸ—40 祭敖包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錫林郭勒
盟
489 ?、?1 白族繞三靈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490 Ⅸ—42 廠甸廟會 北京市宣武區(qū)
491 ?、?3 熱貢六月會 青海省同仁縣
492 ?、?4 小欖菊花會 廣東省中山市
493 Ⅸ—45 瑤族耍歌堂 廣東省清遠(yuǎn)市
494 ?、?6 壯族歌圩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寧市
495 ?、?7 苗族系列坡會群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融水苗
族自治縣
496 Ⅸ—48 那達(dá)慕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錫林郭勒
盟
497 ?、?9 維吾爾刀郎麥西熱甫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麥蓋
提縣
498 Ⅸ—50 秦淮燈會 江蘇省南京市
499 ?、?1 秀山花燈 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
自治縣
500 Ⅸ—52 全豐花燈 江西省修水縣
501 ?、?3 泰山石敢當(dāng)習(xí)俗 山東省泰安市
502 ?、?4 民間社火 陜西省寶雞市
山西省潞城縣
503 ?、?5 鄂爾多斯婚禮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鄂爾多斯
市
504 ?、?6 土族婚禮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
505 Ⅸ—57 撒拉族婚禮 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
縣
506 ?、?8 馬街書會 河南省寶豐縣
507 ?、?9 胡集書會 山東省惠民縣
508 ?、?0 安國藥市 河北省安國市
509 ?、?1 壯族銅鼓習(xí)俗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河池市
510 ?、?2 楹聯(lián)習(xí)俗 中國楹聯(lián)學(xué)會
511 ?、?3 蘇州甪直水鄉(xiāng)婦女服飾 江蘇省蘇州市
512 ?、?4 惠安女服飾 福建省惠安縣
513 ?、?5 苗族服飾 云南省保山市
(昌寧苗族服飾)
514 ?、?6 回族服飾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
515 Ⅸ—67 瑤族服飾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丹
縣、賀州市
516 Ⅸ—68 農(nóng)歷二十四節(jié)氣 中國農(nóng)業(yè)博物館
517 ?、?9 女書習(xí)俗 湖南省江永縣
518 ?、?0 水書習(xí)俗 貴州省黔南苗族布依族
武夷巖茶305是什么品種
南平市為三線城市。
南平市常住人口為321.26萬人,按照城市等級劃分標(biāo)準(zhǔn)屬于大城市。
南平介于東經(jīng)117°00’-119°25’北緯26°30’-28°20’之間,地處武夷山脈北段東南側(cè)、閩江上游,是福建的北大門,俗稱"閩北",是福建、浙江、江西三省結(jié)合部。
南平屬中亞熱帶季風(fēng)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yán)寒,年均氣溫19.3℃,無霜期268天,年降雨量1660毫米。
南平是福建省面積最大的行政區(qū)域,轄邵武、武夷山、建甌、建陽四市和順昌、浦城、光澤、松溪、政和五縣及延平區(qū),幅員面積2.63萬平方公里,總?cè)丝?05萬人。
南平境內(nèi)山巒起伏,河谷縱橫,水系發(fā)達(dá),屬典型的中低山丘陵構(gòu)造侵蝕地貌。是山水森林城市,閩江(南平是閩江的發(fā)源地,建溪、富屯溪、沙溪在南平城匯合始稱閩江)上游的生態(tài)屏障,近代詩人郭沫若吟詠南平為“山圍八面綠,水繞 二江青”。
閩北山川秀麗,文物古跡眾多,發(fā)展旅游業(yè)有著得天獨(dú)厚的條件。近年來,在觀光旅游的基礎(chǔ)上,著力開發(fā)的茶藝、修學(xué)、朱熹遺址考察、古陶瓷、森林浴、科考、拖屋車、民俗等10多項(xiàng)專項(xiàng)旅游,引起了海內(nèi)外旅游者的極大興趣。景觀:有武夷山、杉嶺、仙霞嶺、鷲峰山四大山脈。
閩北是全國四大林區(qū)之一。有林地2697萬畝,森林覆蓋率68.4%;林木總蓄積量1.15億立方米,占全省的1/3。全市有竹林面積509萬畝,立竹量7.8億株,占全國1/10,建甌、順昌是全國的十大“竹子之鄉(xiāng)”之一。這里還有大量的松香、油茶籽、香料油、筍制品等副產(chǎn)品。
閩北人杰地靈,名流輩出。歷史上出將入相的有17位,如李綱、真德秀、楊榮等。著名理學(xué)家朱熹一生71年有40余年時光是在閩北度過。閩北在歷史上曾享有“閩邦鄒魯”和“道南理窟”之稱。
勤勞智慧的閩北人民發(fā)明了中國印刷史上最早出現(xiàn)的順昌竹紙和先進(jìn)的建陽麻沙雕版印刷技術(shù),制造了在中國瓷業(y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建窯黑釉瓷器,并形成了馳名中外的制茶工藝。
早在3000多年前,古越先民就在這塊土地上開疆拓土,繁衍生息,是中國大陸南方開發(fā)最早的地區(qū)之一。
有 1800多年的建城史,秦漢時期是閩越國政治、經(jīng)濟(jì)、文化中心;東漢年間,福建設(shè)5縣,南平占3縣;明清時期,福建置8府,南平據(jù)3府。文化積淀深厚,古越文化、閩越文化、茶文化、蛇文化有著獨(dú)特的魅力。
武夷巖茶306和305怎么區(qū)分
選卡特306好,他在配置上有很大升級。使用的最新的處理器,在性能方面提升幅度比較大,使用起來更加流暢,導(dǎo)致系統(tǒng)的流暢性有很大增加。
其次,在拍照方面,它有也有一定的優(yōu)化,所以拍出來的照片質(zhì)量更高,完全不會出現(xiàn)模糊的情況,有受拍照的速度也有一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