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茶葉調煮羹飲(漢代飲茶方式)
漢代茶葉調煮羹飲
茶肆、供喝茶住宿的“菜竂” 驛站是古代供傳遞宮府文書和軍事情報的人或來往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
拓展資料
茶文化從古至今的發(fā)展
對中國人而言,茶不僅是一種飲料,更多的是一種清靜、靜心的精神象征。歷經千年,茶已經滲透到中國人生活的各個層面。
1、神農時代:5000年以前,神農時代利用生葉當藥用。
2、西周、東周:3000以前,開始人工栽培茶樹,當菜食。
3、秦代:2300年以前,開始當茗飲,調煮,羹飲。
4、漢代:(西漢)2000年以前,開始商業(yè)化,成都成為我國茶葉最早的集散中心。
(東漢)1500年左右,開始制作茶餅,以便運輸。
5、唐代:1200年以前,受唐代經濟、文化的影響,陸羽《茶經》的倡導,唐代飲茶文化盛行。
6、宋代:1000年以前,泡茶技藝的改進,水質的講究,斗茶成了一種風潮。
7、元代:700年以前,開始出現散茶。民間則以散茶為主,餅茶主要為皇室宮廷所用。開始出現泡茶方式,即用沸水直接沖泡茶葉。為明代散茶的興起奠定了基礎。
8、明代:600年以前,朱元璋廢團改散,黃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藝相繼形成。
9、清代:300年以前,中國茶風靡世界,獨步世界茶市,當時出口茶葉的只有中國,工藝以烘青和炒青為主,制作了烏龍茶、紅茶、黑茶、花茶、綠茶、白茶。
10、近代:·1846-1886年是中國茶葉的興盛時期,茶園面積不斷的擴大,茶葉產量迅速增遞,有力的促進了對外貿易發(fā)展。
·1886-1947年,是中國茶葉生產的衰落時期,政治、經濟方面、國際茶葉市場競爭失敗。
·1950-1988年,是中國茶葉生產的恢復發(fā)展時期,政府的支持和重視,大力恢復舊茶園,建立新茶園,改進新品種,推行科學種茶,茶葉經濟走向穩(wěn)定發(fā)展之路。使得茶葉生產量居世界第二位。
茶葉利用的三個階段
中國人的祖先飲茶經歷了四個過程:生吃藥用、熟吃當菜、烹煮飲用、沖泡品飲。古人最早利用茶的方式是口嚼生食,后來生煮羹飲,就象人們今天煮菜場一樣,那時的人們只把茶作為羹湯來飲用,或以茶作菜來食用。
藥用
發(fā)現和利用茶可以追溯到原始時期,我國第一部藥物專著《神農本草》中就有“神農氏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辈枳鏊幱?,生嚼內服,清熱,外敷消炎解毒。
食用
從生嚼到煮食,茶葉可以和糧食一起煮“茶粥”,或者灼煮,撈起,加調料。今云南基諾族仍有“涼拌茶菜”。
飲用源于食用,從食用到飲用,是出于對茶之本味的追求?,F代仍然有喝調飲茶的風俗,牧區(qū)將茶摻入牛奶共飲,少數民族地區(qū)有擂茶和打油茶。
飲茶方式的轉變
▲陸羽煮茶圖
1、唐代煮茶法
煮茶前,先把茶葉碾碎,燒開水后將調料放入,再將茶粉撒入鍋內。飲用時,趁熱將茶渣和茶湯一起一起喝下去,謂之“吃茶”。
唐人煮茶一度喜歡往茶湯里添加調味料,如鹽、蔥、姜或橘皮等等,中唐時陸羽極力反對這一煮茶的方式,煮茶的時候最多加一點鹽調味。此后唐人飲茶開始提倡茶湯的原味,為茶道之興奠定基礎。
2、宋代點茶法
宋代的飲茶方式上升到了審美的高度,到達了極致。他們在茶餅上裝飾了很多龍鳳的花紋,十分精致,叫做“龍鳳團茶”。
先將餅茶碾成細細的粉末,用沸水沖點茶。為了使茶末與水融為一體,用茶筅快速擊打,茶水充分交融,并使茶盞中出現大量白色茶沫。日本的抹茶道就是起源于此。
3、明代泡茶法
到了明代,制茶法和飲茶法一再簡化。朱元璋大力推廣散茶導致了茶類的異化,以前只有綠茶,后來慢慢又出現了別的茶類。
明朝人認為這種飲法“簡便異常,天趣悉備,可謂盡茶之真味矣”。茶葉沖泡的方法也延續(xù)到了今天,泡茶不加任何調味料,喝的是茶的原味、真味,同時泡茶所用的茶具和方法也簡化了很多,更利于茶文化的
傳播。
茶的各種別稱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稱很多,但“茶”則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寫作“荼”字?!拜薄弊钟幸蛔侄嗔x的性質,表示茶葉只是其中一項。由于茶葉生產的發(fā)展,飲茶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頻率也越來越高。后來,民間的書寫者為了將茶的意義表達的更加清楚,于是就把“荼”字減去一劃,成了現在我們看到的“茶”字。
荼
這是古代用得最多的表示茶的字?!拜薄弊钤缫娪凇对娊洝む掞L·谷風》:“誰謂荼苦,其甘如薺?!本渲小拜薄弊质欠裰覆?,學者推考說法不一。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也說:“荼,苦茶也?!?/p>
茗
據說是云南某地區(qū)的“茶”之土音,大約在東漢時始用來表示茶,現在與茶字基本通用,為茶之雅稱。宋代蘇軾有詩云:“從來佳茗似佳人?!毕愀坳懹鸩枋矣忻骷遗_靜農題寫的茶聯:“泉烹苦茗琉璃碧,菊釀香醪琥珀黃?!?/p>
不夜侯
喝茶有醒腦提神,解除睡意之功,唐代白居易詩云:“破睡見茶功。”唐代曹鄴詩云:“六臟睡神去,數朝詩思清?!睍x代張華在《博物志》中說:“飲真茶令人少睡,故茶別稱不夜侯,美其功也?!蔽宕畤鷯陲嫴柙娭匈澋溃骸捌扑毞獠灰购?。”
漢代飲茶方式
古代中國人最早從發(fā)現野生茶樹到開始利用茶,是以咀嚼茶樹的鮮葉開始的。
而傳說第一個品嘗茶樹的鮮葉并發(fā)現了它神奇的解毒功能的人就是神農氏。在漢代托名神農而作的藥書《神農本草經》中有這樣的記載:“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日遇七十毒,得茶而解?!倍褶r氏是什么時代的人呢?《莊子篇》稱:“神農之氏,……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笨梢娝钣谥恢淠福恢涓傅哪赶凳献迳鐣?。 據考證,茶的發(fā)現與利用迄今當有萬年左右的時間了。
古人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是口嚼生食,后來,便以火生煮羹飲,就像今天我們煮菜湯一樣。在茶的利用之最早階段是談不上什么制茶的。那時人們把它作羹湯來飲用或以茶作菜來食用。
《晏子春秋》這本記載春秋時代齊景公的宰相晏嬰生平事跡的史書,有一段以茶作餐菜的記載:“嬰相齊景公時,食脫粟之飯,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闭f晏嬰身為國相,飲食節(jié)儉,吃糙米飯,幾樣葷菜之外只有“茗菜而已”。晏嬰吃的這種“茗菜”,就是新鮮的不經曬干的茶葉。這種以茶作菜的風俗,就是在現代還有某些地方仍保留著。如云南省基諾族至今還有吃“涼拌茶”的習慣,把采來的新鮮茶葉,揉碎放在碗里,加上少許大蒜、辣椒、鹽等配料,再加上泉水拌勻,就成為美味可口的佳肴了。
后來,到了周朝和春秋時代,古人為了長時間保存茶葉以用作祭品,開始把茶葉曬干,以便隨時取用。而將茶葉曬干,用水煮羹的飲茶法,持續(xù)了很長時間。晉朝人郭璞為《爾雅》這部古代字典作注時還說,茶葉“可煮作羹飲”,說明晉朝人還采用這種飲茶法。
生煮或曬干到用時再煮羹的羹飲茶,是古代最原始的茶類。生煮和曬干的羹飲茶,嚴格說來,又有一些區(qū)別。采下的鮮茶葉,經過陽光曝曬,內質發(fā)生一定變化。在某種意義上說,它又是古代最早的制茶法,使茶便于保藏和運輸。
漢代煮茶器皿
最早出現茶具的朝代為西漢。
西漢辭賦家王褒《僮約》有“烹茶盡具,酺已蓋藏”之說(譯文:燒水煮茶,分杯陳列。),這是中國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條史料,到唐代,“茶具”一詞在唐詩里初處可見。中國的茶具,種類繁多,造型優(yōu)美,除實用價值外,也有頗高的藝術價值,因而馳名中外,為歷代茶愛好者青睞。
古代的茶湯
古代皇帝們喝的茶一般都是貢茶,而貢茶與其他貢品一樣,主要被用來滿足君主及上層階級的物質、文化生活需求。不過茶的品種那么多,歷代皇帝們都愛喝什么茶呢?
01.
蒙頂山茶
皇帝:唐玄宗李隆基
這種茶來自于四川蒙山,因生長于蒙山山頂而得名。
蒙頂茶栽培始于西漢,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相傳被宋哲宗封為“甘露普惠禪師”的吳理真親手植七株茶樹于蒙山五峰之中。
蒙頂貢茶在古代被稱為“仙茶”,號稱天下第一,從唐至明一千多年來,一直為皇室所專屬。
蒙頂山茶的茶葉鮮葉采摘標準為一芽一葉初展,每斤鮮葉約有八千至一萬個芽頭,外型整齊,形狀扁直,色澤偏黃,香氣清純,湯色黃亮,滋味甘醇,葉底嫩勻。
現在我們提到的蒙頂山茶一般是四川蒙頂山各類名茶的總稱,有傳統(tǒng)名茶,也有新創(chuàng)制的,其中品質最佳的當屬“蒙頂甘露”、“蒙頂黃芽”、“蒙頂石花”等。
02.
顧渚紫筍
皇帝:唐代宗李豫
顧渚紫筍,因其鮮茶芽葉微紫,嫩葉背卷似筍殼,故而得名。顧渚紫筍是上品貢茶中的“老前輩”,該茶產于浙江長興顧渚山一帶。
顧渚紫筍早在唐代便被茶圣陸羽論為“茶中第一”。在唐朝廣德年間開始進貢,正式成為貢茶。
那時因紫筍茶的品質優(yōu)良,還被朝廷選為祭祀宗廟用茶。當時的皇室規(guī)定,紫筍貢茶分為五等,第一批茶必須確保“清明”前抵達長安,以祭祀宗廟。
▲顧渚山貢茶院
公元770年,唐代宗甚至在浙江長興顧渚山專門設立了貢茶院,專門生產“顧渚紫筍”貢茶,責成湖州、常州兩州刺史督造貢茶并負責進貢,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座皇家貢茶院。
03.
龍鳳團茶
皇帝:宋代宋徽宗
宋徽宗“嗜茶如命”,他最愛的茶為龍鳳團餅,是用福建鳳凰山北苑御茶園的茶芽壓印而成,因為茶餅上印有龍鳳形的紋飾而得名。
由于制作極為精美,曾是皇家和官員們追捧的名茶,上面的花紋也是栩栩如生,造價昂貴至極,飲用時所搭配的器具也都是精美之物,建盞就是在那時燒制出來的。
癡迷茶葉的宋徽宗甚至還針對宋朝的茶葉發(fā)展情況撰寫了一部茶葉專著《茶論》,后人稱之為《大觀茶論》。龍鳳團茶也是由他親自監(jiān)督制作的。
04.
洞庭碧螺春
皇帝:清朝康熙皇帝
洞庭名茶碧螺春,產于蘇州太湖東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俗稱“嚇煞人香”,清時康熙帝南巡時被此茶清香驚襲,問得茶名后覺得難登大雅之堂,因茶形卷曲似螺,清新雅致,就取名為碧螺春,并且列為貢茶。
康熙在位期間,策劃舉辦了兩次國家級的大型茶會——千叟宴,康熙爺給每位赴宴的老臣們都賞賜了貢茶碧螺春,可見其珍貴程度。
漢魏六朝飲茶法
唐代以前良好的歷史基礎
唐代以前,中國茶葉種植、生產、加工都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為唐代茶產業(yè)的異軍突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商周時期,茶葉在巴蜀之地已經能自覺種植、生產茶葉,飲茶和茶業(yè)初興于巴蜀。說明商周時期人們已經邁入人工種植茶的新時代。漢魏六朝時期,中國茶產業(yè)初具規(guī)模,茶葉生產和經濟初起,形成了較為廣闊的茶葉產區(qū)和區(qū)域性的茶葉市
漢代茶葉調煮羹飲出現了原始形態(tài)的餅茶
茶起始于魯周公,興于唐,盛于宋,普及于明清,而茶字正式出現是在西漢的《僮約》一書,在唐代則由陸羽編著《茶經》,從而系統(tǒng)闡述茶葉飲法,從最早的食用,再到烹煮,再到沖泡飲用,經過不斷的發(fā)展與繼承,而茶文化活動,也涵蓋了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譜、茶藝等。
中國是茶的發(fā)源地,是世界上最早發(fā)現茶和食用茶的國家,在三千多年的西周,就開始有人工培育茶園的出現。根據現存相關史料記載,中國飲茶在西漢已有,魏晉時成為宮廷高級飲品,唐代,在統(tǒng)治者及知識分子范圍內得到普及,很多平民百姓也已開始飲茶。西漢辭賦家王褒的《僮約》記載:“烹荼盡具”“武陽買茶”,當時人們把茶用來烹煮飲品,并出現了專門的茶具,這也是飲茶文化形成的重要時期??梢?,茶葉的最早利用要早于西漢,因為茶葉栽培利用的發(fā)展和傳播在早期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有時消費也往往能促進生產。隨著茶葉消耗量的增大,茶葉的生產和貿易也發(fā)達起來。
唐朝時期的四川、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安徽、福建、廣東、貴州等省的廣大地區(qū)都是產茶區(qū)。唐朝煮茶、煎茶盛行。到唐朝,茶圣陸羽的《茶經》標志著茶文化進入興盛時期,煮茶、煎茶、飲茶之風擴散到民間,茶成為一種家常飲品。唐朝人發(fā)明了蒸青制茶法,即把新鮮茶葉洗凈、蒸后制成茶餅烘干,需要時就取一點來煮,煮茶講究三沸:一沸,加點鹽,煮至水中微有聲,氣泡像魚眼;二沸,先舀出一瓢水,再放入茶末,煮至鍋邊氣泡像連珠;三沸即全沸,再加入二沸時舀出的水,便可飲茶湯、嚼茶葉。
由于唐朝佛教文化鼎盛,當時的日本等國紛紛派遣唐使、留學生來學習,茶葉因氣味清香又提神醒腦,深受喜愛,茶文化也因此走出了國門。茶風盛行,茶葉生產持續(xù)擴大,唐代出現了我國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恫杞洝纷髡哧懹穑ü罚常衬辍福埃茨辏?,唐代競陵(湖北天門)人,字鴻漸,自稱桑蒞翁,又號東閔子。全書共分上、中、下三卷十節(jié),闡述有關茶的起源、采制工具、茶的品種與制法、烹飲茶具、煮茶方法、飲茶風俗、茶的產地及等級、茶的典故、傳說和藥方等??梢哉f是一本關于茶葉的大百科全書,對茶葉知識的傳播和茶葉生產的發(fā)展起到積極作用,為后世研究茶史提供重要資料。如他在《茶經·七之事》中記載當時幾乎所有可以搜羅到的有關茶人茶事史料。上自炎帝神農氏,下至本朝人物,極為詳備,為我國茶業(yè)歷史資料的保存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至宋代,茶已成為主要經濟作物之一,江淮和秦嶺以南各地區(qū)都在種植。盡管很多農民只是將它看做一項副業(yè),但實際上一些茶農就是以種茶為生。宋承唐代飲茶之風,日益普及,并將其發(fā)展到新的高度,專業(yè)的茶師、茶學評論、文學藝術作品紛紛涌現。宋朝人的飲茶方式稱為點茶和斗茶。點茶即將研細后的茶末放在茶盞中,先沖入少許沸水點泡,把茶末調勻,然后慢慢注入沸水,用茶筅(一種調茶工具)去拂,調勻后即可飲用原汁原味的茶水;斗茶則是為了評比茶的品質,當時在閩北最盛行,詩人范仲淹將其生動地描寫為“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在當時,茶已成為老百姓生活中的必需品,名茶種目繁多,如吳興的紫筍、常州的陽羨、紹興的日注、隆興的黃龍等,都被譽為“絕品”;還有龍、鳳、勝雪、密云龍、王液長春、萬春銀葉等數十種名茶。唐宋以后,飲茶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早已司空見慣。元代武漢臣《李素芝風月玉壺春雜劇》中云:“早晨起來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睂⒉枧c柴米油鹽醬醋并列在一起,成為人們生活中必須考慮的問題,可見茶在當時人們生活中已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明、清兩代,名茶種類已達四五十種,已分綠茶、紅茶、花茶了。
如今,茶葉和咖啡、可可一起,并稱為世界三大飲料,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許多國家紛紛從我國引進茶樹、茶籽以及制茶工具等。而我國的茶葉在歷史長河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同時也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
漢代煮茶法
最早出現茶具的朝代為西漢。
西漢辭賦家王褒《僮約》有“烹茶盡具,酺已蓋藏”之說(譯文:燒水煮茶,分杯陳列。),這是中國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條史料,到唐代,“茶具”一詞在唐詩里初處可見。中國的茶具,種類繁多,造型優(yōu)美,除實用價值外,也有頗高的藝術價值,因而馳名中外,為歷代茶愛好者青睞。
漢代茶詩句
但是也有人能夠找到證據指出,飲茶的習慣不僅僅是中國人發(fā)明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飲茶的發(fā)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 1823年,一個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印度發(fā)現了野生的大茶樹,從而有人開始認定茶的發(fā)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國當然也有野生大茶樹的記載,都集中在西南地區(qū),記載中也包含了甘肅、湖南的個別地區(qū)。茶樹是一種很古老的雙子葉植物,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在國內,也有關于茶樹的最早原產地的爭論,有好幾種說法。今人不少人認定在云南,有一學者在認真研究考證以后斷言,云南的西雙版納是茶樹的原產地。人工栽培茶樹的最早文字記載始于西漢的蒙山茶。這在《四川通志》中有載。 其實到底在哪里現在對我們飲茶者來說并不重要。也許具有文化意義。我們可以先來看看學術界的一些說法: 飲茶的發(fā)源時間 1.神農時期: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氏?!痹谥袊奈幕l(fā)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yè)、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于神農氏。歸到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為如此,神農才成為農之神。 2.西周時期: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边@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他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度A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了。 3.秦漢時期:西漢。王褒《僮約》:“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近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fā)現陪葬清冊中有" 一笥"和“ 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經查證" "即"槚"的異體字,說明當時湖南飲茶頗廣。 我們現在還飲用著與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之流相同的飲料,確實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夠給我們很多的遐想。 飲茶發(fā)源的地點 對這一點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樹的發(fā)源地的研究上來。關于茶樹的發(fā)源地,有這么幾種說法: 1.西南說:“我國西南部是茶樹的原產地和茶葉發(fā)源地?!边@一說法所指的范圍很大,所以正確性就較高了。 2.四川說:清·顧炎武《日知錄》:“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飲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帶已知飲茶。其實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說成立,那么西南說就成立了。四川說要比西南說“精密”一些,但是正確的風險性會大些。 3.云南說:認為云南的西雙版納一代是茶樹的發(fā)源地,這一帶是植物的王國,有原生的茶樹種類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這一說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風險,因為茶樹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則是活化勞動的成果。 4.川東鄂西說:陸羽《茶經》:“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巴山峽川即今川東鄂西。該地有如此出眾的茶樹,是否就有人將其利用成為了茶葉,沒有見到證據。 5 .江浙說: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帶目前是我國茶葉行業(yè)最為發(fā)達的地區(qū),歷史若能夠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義的話題。 其實我認為在遠古時期肯定不只一個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樹存在。有茶樹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夠發(fā)展出飲茶的習俗來。前面說到茶是神農發(fā)明的,那么它在哪一帶活動?如果我們求得“茶樹原生地”與“神農活動地”的交集,也許就有答案了,至少是縮小了答案的“值域”。 發(fā)明飲茶的方式 祭品說:這一說法認為茶與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為祭品用的,后來有人償食之發(fā)現食而無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藥用”,最終成為飲料。 藥物說:這一說法認為茶“最初是作為藥用進入人類社會的?!薄渡褶r百草經》中寫到:“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食物說:“古者民茹草飲水”,“民以食為天”,食在先符合人類社會的進化規(guī)律。 同步說:“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為烤煮的食物,同時也逐漸為藥料飲用?!边@幾種方式的比較和積累最終就發(fā)展成為“飲茶”是最好的方式。 以上這幾種說法中最無用的就是第四種,它把前面的三種說法加在一起,就成為了自己“萬無一失”的解釋了。也許這種解釋就是最恰當的了。 現在我們可以論證茶在中國被很早就有認識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樹的種植和茶葉的采制。但是也可以考證,茶在社會中各階層被廣泛普及品飲,大致還是在唐代陸羽的《茶經》傳世以后。所以宋代有詩云“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也就是說,茶發(fā)明以后,有一千年以上的時間并不為大眾所熟知。 《茶經》中陸羽列舉了我國古代識茶的人物,如神農、周公旦和晏嬰等,表明了我國是最早發(fā)現,利用茶葉的國家,他引《神農食經》說:“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他引《爾雅》說:“槚,苦茶;”他引《晏子春秋》說:“嬰相齊景公時,食脫粟之飯,灸三戈、五卵、茗菜而已。”由此可見,我國先秦茶事已始。但是,有的學者認為陸羽引用著作,都成書于漢代,況且中華民族發(fā)源于黃河中下游,我國西北古代氣候雖較溫潤,但歷來不產茶,那么神農氏怎能“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彼麄冋J為我國的茶事較遲,以致外國人趁機制遣中國茶葉來自印度的說法,后來事實證明印度古代無茶。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四川一帶已盛行飲茶。西漢時,茶是四川的特產,曾通過進貢傳到京城長安,原來我國古代四川東鄂西就是茶樹的發(fā)祥地,而這里正是三皇五帝最早生息之地。神農氏是“三苗”、“九黎”部族之首領。在《史記·吳起傳》與《說苑》等古籍中有“三苗氏,衡山在其南,歧山其北,左洞庭之坡,右彭蠡之川”的記載,這說明神農氏的部族發(fā)源在四川東部和湖北西部山區(qū),這正是今日大神農架的地域。在這樣一個植被茂盛,至今還盛產茶葉的環(huán)境里,神農嘗百草完全是可能的。后來這些部族不斷北移或東徙,西北才成為華夏政治中心。 到舜帝禪讓王位于大禹,氏族社會的政治中心已移到河南登封一帶,前幾年己在該處王城崗發(fā)掘出夏代遺址遺物,大禹接位,并非一帆風順,當初在江浙沿海治水,疏流入海,導苕溪、余不溪、入太湖,克服了洪水之患。后又戰(zhàn)敗防風氏,逐漸北上。舜帝得知大禹治水有功,就讓位于他。而“三苗”后裔不服,所以,《史記五帝本紀》有“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的記載。大禹治水在江南,史書也有根據: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曾“上會稽、祭大禹”,司馬遷20歲時,也“登會稽,探禹穴?!彼越袢照憬B興留有大禹遺跡。夏禹原讓位于“百蟲將軍”伯益,但為兒子夏啟奪權,啟有太康、仲康和少康三子,不斷發(fā)生王位之爭,到禹的第六代孫夏杼時政局統(tǒng)一,國力強盛,他曾率部南下尋根,至浙西、駐驊金斗山東南延巒妙峰一帶,故這一帶山稱之為杼山。當時在山南至今尚留有避它城夏王村等遺跡。夏杼之后八代而衰,履癸(桀)為契滅,契建立先商世代。 從現存的歷史資料也不難看出,氏族社會“三苗氏”生息之地,產茶歷代不衰,如南北朝時,《劉琨購茶書》中提到安州(今湖北安陸);《桐君錄》中提到酉陽(今湖北黃風東)、巴東(四川奉節(jié));《荊州土地記》中提到武陵(湖南常德)。都盛產茶葉。唐代的史料中提到湖北江陵、南漳、四川彭景、安景、邛崍等地盛產茶。陸羽《茶經》中提茶葉品質不詳的十一州中就有鄂州即今湖北武昌。由此可見,《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事應發(fā)生我國中原。即使從《王褒僮約》所記載的飲茶、賣茶的事實看來,我國漢代以前,川東鄂西地區(qū)生產和利用茶葉的事業(yè)已相當發(fā)達。人們不難設想從采野茶到人工栽培茶樹,從自給自用到“產、供、銷”的過程,需要多長年代。所以說我國祖先發(fā)現利用栽培茶葉的歷史是悠久的
漢代的茶葉
“茶”字出于《爾雅釋木》:“槚,苦”荼”,即后來的“茶”字。茶”字起源于“荼”,“茶”字從“荼”的簡化始于漢代。古漢印中,有些“荼”字已減去一筆,成為“茶”字。“荼”,在古書中一字多義,一指苦菜,二指茅草、蘆草之類的白花,成語中就有“如火如荼”一詞;三指茶葉。由于茶葉生產的發(fā)展,飲茶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茶文字使用的頻率也越來越高。因此,民間的書寫者為了將茶的意義表達得更加清楚、直觀。于是,就把“荼”字減去一畫,成了現在的“茶”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