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的民風(fēng)民俗200字
我先給你飲食的,其他的我先不給,因為太長了,看了會頭暈 飲食風(fēng)俗之“不放辣椒不成菜” 3餐有葷腥的,僅官紳富豪人家而已。一般市民只有初一、十五才吃紅燒肉,叫“打牙祭”,平素能撿(買)豆腐、端水豆腐、弄點火焙魚、淡干魚、蒸(炒)雞蛋之類就算不錯。 鄉(xiāng)間,只有匠師上門或生日喜慶才稱肉打豆腐。民間請客,用臘肉、咸魚、鰍、鱔、干筍、豆腐等。廣大農(nóng)村擺筵席,以十碗蟶干席為常。令現(xiàn)代人不可思議的是,蛇肉、狗肉、蛙肉長期被視為厭物,不僅不能上正席,而且不準在灶上烹飪。 比北方人幸運的是,長沙人四時均能嘗到新鮮蔬菜,即使在冬天,也能吃到茼蒿、冬莧、菠菜、油菜苔等綠油油的青菜。長沙烹調(diào)菜肴講究色和味,所用佐料多。最常用的佐料是豆鼓和辣椒,幾乎無菜不辣,所謂“湖南人有一怪,不放辣椒不成菜”。特別是吃魚,不放辣椒頓覺味道全無。 長沙辣椒有光皮椒、牛角椒、燈籠椒、朝天椒等傳統(tǒng)品種。壓扁爆炒的燈籠椒、牛角椒最令人垂涎,被稱為“送飯菜”。青椒經(jīng)鹽漬、腌制成醬辣椒、覆辣椒,可四季受用。紅辣椒往往曬成干椒,再碾成粉,使用方便;或就鮮剁成辣椒醬,拌入蒜頭、刀豆、豆鼓等,再倒入適量的酒和麻油,可長期保鮮,四時咸備。除辣椒豆豉外,芫荽、蔥、蒜、姜、胡椒、八角、桂子等也是長沙人喜歡的佐料,不但能助其味,而且有提神發(fā)汗、祛濕抗寒之功能。 飲食風(fēng)俗之“臘肉鹵蛋霉豆腐” 長沙人善于加工貯藏菜肴,普通家庭都會薰臘肉、鹵蛋、做霉豆腐等。 臘肉放在茶油或谷倉內(nèi)可留至伏天,不霉不走味。至于小菜腌制方法更是五花八門,家家戶戶都有酸壇,泡豆角、黃瓜、蘿卜等可隨時食用,經(jīng)濟方便。經(jīng)淘米水泡過的刀豆、芋頭梗風(fēng)味獨特。青菜、白菜、排菜經(jīng)不同方法腌制,可變成風(fēng)味各異的擦菜和酸菜。如腌成鹽菜,則芳香撲鼻,曬干后可長期保存。至于生姜、茄子、苦瓜、蘿卜等晾曬腌制后,既是美味食品,又是饋贈佳品。如將刀豆、姜做成蝙蝠型,諧音“?!?;制成喜鵲,象征“喜”;切成蘭草形,寓意“男”,都是很受歡迎的工藝食品。 飲食風(fēng)俗之“年節(jié)旱茶” 長沙巧婦善作家庭副食品,僅紅薯做出的品種,就不下數(shù)十種,可說是花樣翻新。 如將紅薯去皮煮熟搗成糊狀,摻入芝麻桔皮,切塊曬干叫薯糕,用油炸或用沙炒,又香又脆;將紅薯熬糖,又甜又粘。薯粉,又稱芡粉,是上乘的流食。薯粉加工成粉皮,是農(nóng)民最喜歡食用的干貨之一。 至于大米糯米,更可加工成各式各樣的副食品,如年糕、糍粑、湯圓、凍米糕、油粑粑、粽子、八寶果飯等,還有米粉、夏至坨(或立夏粳),都是長沙人喜愛的食物。 每逢喜慶節(jié)日,主婦都要將自制的豐富多采的副食品加上炒花生、豆子、瓜子等擺盤招待客人,叫“旱茶”(或漢茶),有的地方叫茶食或叫“換茶”。長沙飲料自古豐富,農(nóng)家大都自己蒸酒,客人來了,用錫壺盛酒在火中加熱,慢慢品嘗。富裕人家還自制甜酒。市民一般飲用河水和井水。白沙井水在民國以前不僅是城南一帶居民食用水,而且四城富戶多飲用之。一天到晚,“買沙水不”的叫喊聲不斷。至于山區(qū),很多人家自古就食用“自來水”,他們用竹枧將山后清泉引入家中水缸。夏天,城鄉(xiāng)都喜歡飲用涼茶,即用金銀花、淡竹葉、夏枯草、車前草、薄荷之類,加上石膏煎水代茶,既香甜可口,又清熱解暑,利尿解毒。 飲食風(fēng)俗之“幾個人吃茶飯” 茶葉多自產(chǎn)自制,也有用黃荊葉、十大功勞葉等代用的。中西部的河西、寧鄉(xiāng)等地,有吃芝麻豆子茶的習(xí)俗,即在泡茶時加入炒熟的黃豆芝麻及姜末等。西部溈山還有吃擂茶的習(xí)慣。東部瀏陽北鄉(xiāng)則愛吃茴香茶,即在茶葉中加川芎和小茴香,飲后有祛寒止痛,健胃祛風(fēng)之功。由于長沙人離不開茶,故把茶與飯并稱,問人家有幾口人,常說“有幾個人吃茶飯”。 長沙地區(qū)四季分明,冬寒夏熱。 居住習(xí)慣之“夏歇涼,冬圍爐” 農(nóng)家夏天多在地坪和曬谷坪歇涼至夜深人靜;冬天喜歡圍爐共話。一般廳側(cè)正房必有一間烤火房,客人來訪,多引至此屋烤火休息。該房靠窗戶一側(cè)設(shè)火爐,上有通鉤(亦名火鉤、梭鉤),鉤上掛飲壺、爐罐。爐中多燒松木辟柴,又名硬柴,也燒樹蔸、谷糠等。村婦在爐邊紡織,男人們邊烤火,邊抽煙,邊扯談,其樂也融融。 百姓為避兵匪,有的于家中修夾墻,即在兩房之間加砌一道墻,兩墻之間留約1米寬的空間作暗室,放些不常用的較貴重的物品。必要時,人從樓上下去匿藏,外人難于發(fā)現(xiàn)。長沙另有一居住習(xí)俗——借屋不成雙。即客人留宿,夫婦不同居一室,如須住較長時間,必租房才能同居。據(jù)說借客成雙對屋場對主家均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