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茶葉工藝品(一茶葉工藝品的制作流程)
一茶葉工藝品的制作流程
一步:茶品
茶,是茶席設計的靈魂,也是茶席設計的思想基礎。茶,在一切茶文化以及相關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中,既是源頭,又是目標。茶,應是茶席設計的首要選擇。
二步:茶具
茶具是茶席設計的基礎,也是茶席構成因素的主體。茶具的基本特征是實用性和藝術性相融合。在茶具的質地、造型、體積、色彩、內(nèi)涵等方面,應作為茶席設計的重要部分加以考慮。
三步:鋪墊
鋪墊,指的是茶席整體或布局物件擺放下的鋪墊物。也是鋪墊茶席之下布藝類和其他質地物的統(tǒng)稱。
四步:插花
插花,是指人們以自然界的鮮花、葉草為材料,通過藝術加工 ,在不同的線條和造型變化中,融入一定的思想和情感而完成的花卉的再造形象。其基本特征是:簡潔、淡雅、小巧、精致。鮮花不求繁多,只插一兩枝便能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注重線條,構圖的美和變化,以達到樸素大方,清雅絕俗的藝術效果。
五步:焚香
焚香,是指人們將從動物和植物中獲取的天然香料進行加工,使其成為各種不同的香型,并在不同的場合焚熏,以獲得嗅覺上的美好享受。它美好的氣味彌漫于茶席四周的空間,使人在嗅覺上獲得非常舒適的感受。氣味,有時還能喚起人們意識中的某種記憶。
六步:掛畫
掛畫,又稱掛軸。茶席中的掛畫,是懸掛在茶席背景環(huán)境中書與畫的統(tǒng)稱。書以漢字書法為主。畫以中國畫為主。
七步:工藝品
品茶,是通過感官來獲得感受。但影響感覺系統(tǒng)的因素很多,視、聽、味、觸、嗅覺的綜合感覺,也會直接影響品茶的感覺。綜合感覺會生發(fā)某種心情。相關工藝品,不僅能有效地陪襯、烘托茶席的主題,還能在一定的條件下,對茶席的主題起到深化的作用。
八步:茶點茶果
茶點茶果,是對在飲茶過程中佐茶的茶點、茶果和茶食的統(tǒng)稱。其主要特征是:分量較少,體積較小,制作精細,樣式清雅。
九步:背景
茶席的背景,是指為獲得某種視覺效果,設定在茶席之后的藝術物態(tài)方式。茶席的價值是通過觀眾審美而體現(xiàn)的。因此視覺空間的相對集中和視覺距離的相對穩(wěn)定就顯得特別的重要。背景還起著視覺上的阻隔作用,使人在心理上獲得某種程度的安全感。
茶葉做的工藝品
厘竹又稱為茶桿竹(pseudosasa amabilis(McGLure) kengf)一般株高10多米,徑粗3~5厘米,大的可達8厘米。茶桿竹屬多年生禾本科植物,氣候適應性較強,在零下低溫也能生長,但更適宜于溫熱濕潤、光照多的氣候環(huán)境。對土壤要求則較高,必須土層深厚、松軟,含有機質礦物質豐富的酸性沙壤土,海拔高度150~700米。 按茶稈竹長短、大小以及竹身形狀的不同,習慣上徑粗桿長的叫茶稈竹,短細的叫厘竹。不同地方、不同品種的茶稈竹的外形和竹質上都有差異,以坳仔區(qū)、大坑山農(nóng)林場在綏江沿岸山嶺上生長茶稈竹最優(yōu),一般都株高10多米,徑粗3—5厘米,大的可達厘米,且不易腐朽的蟲蝕。名揚海內(nèi)外的“中國坳仔茶稈竹”的產(chǎn)地主要在這兩區(qū)場。 19世紀前,產(chǎn)地農(nóng)民只用茶稈竹制作竹床、竹椅等家具,或搭棚、圍籬笆、當燃料,間或也有木商、竹農(nóng)砍運一些出縣銷售。據(jù)口碑資料稱,清道光年間,發(fā)現(xiàn),坳仔一農(nóng)民砍野生茶稈竹1捆,隨木排放運到至廣州擺賣,一個英國商人見此竹色澤鮮黃竹質堅韌,便買了幾支帶回英國,受到許多人贊賞。后來,該商人便托中國商人大量收購,供應英國市場,并聲明非懷集坳仔茶稈竹不買。由此引起中國人有關方面關注,組織了調(diào)查隊到廣東、廣西、云南、福建、浙江等省調(diào)查茶稈竹,發(fā)現(xiàn)質地最好的還數(shù)廣東懷集縣的坳仔茶稈竹,謄為“鋼竹”、“竹中之王”。民國14年(1925年),美國植物學家莫古里(MCGLURE)慕名專程到坳仔大同村,住了10多天,對茶稈竹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質地和出口情況進行了考察,回去后寫成資料,并附有竹林和竹株照片,編入《世界竹子研究》一書。后來美國曾用懷集坳仔茶稈竹塑化作飛機油箱的零部件。50年代。蘇聯(lián)用懷集坳仔茶稈竹制成“古比雪夫”牌滑雪桿,曾風靡一時,乃至國際滑雪比賽也規(guī)定用中國懷集坳仔茶稈竹制作的滑雪桿。1974年莫古里的學生、國際地理學家、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地理學會副主席馬丁(MARTIN)遵照老師遺囑,偕夫人遠涉重洋來到懷集坳仔,又一次對桿竹進行考察?;厝ズ螅凇妒澜缰褡友芯俊芬粫凶鞒隽嗽敱M的介紹。懷集坳仔茶桿竹的名聲更噪了。 懷集縣是廣東省重點林產(chǎn)區(qū),其中坳仔鎮(zhèn)的厘竹更是名聞中外。在那里,厘竹長滿山頭,密密麻麻,連綿不絕。厘竹具有桿形通直,材質堅韌,粗度均勻,節(jié)長適中,回彈力強,不易蟲蛀的特點,故又稱“鋼竹”。懷集厘竹是制作釣魚桿、滑雪桿、高檔家具和雕刻工藝品的上乘材料,遠銷歐、美、澳等40多個國家。 一、厘竹的分布 茶桿竹主要生長在懷集縣東部,南部的山嶺之中,集中產(chǎn)地是東南部綏江沿岸?,F(xiàn)在,坳仔區(qū)有茶桿竹50000多公頃,共占全縣茶桿竹林面積的60%以上。坳仔區(qū)的羅大、坳仔、大同、璃玻、仙溪等鄉(xiāng)和大坑山農(nóng)林場的盤布、高龍等鄉(xiāng)的茶桿竹,山連山,片連片,正宗的坳仔茶桿竹就出產(chǎn)在這一帶。 二、厘竹的性能 茶桿竹有竹桿通直、壁厚、枝細、葉疏、節(jié)平、環(huán)細、光滑、堅韌、彈性強、不易蟲蛀、耐腐蝕等特點,有“鋼竹”美謄;沙擦曬干后呈淺黃色。坳仔茶桿竹性能最佳。50年代、蘇聯(lián)以坳仔茶桿筆制成“古比雪夫”牌滑雪桿;國際滑雪比賽曾指定使用中國坳仔茶桿竹制作的滑雪桿,據(jù)美國哈佛大學馬丁教授(1974年8月曾來坳仔考察茶稈竹)介紹,懷集茶稈竹銷往美國后,價值很高,制成的釣魚桿每支市場售價最低100美元,高的200—300美元。 由于茶稈竹竹質優(yōu)良,外形美觀,被廣泛用于制作臺、椅、書架、屏鳳、鳥籠、釣桿、禽舍等家具、用具以及花藍、竹畫、竹簾、花盆等工藝品,同時也是建筑,園藝、造優(yōu)質紙張的上等材料。 茶稈竹屬多年生禾本科物,氣候適應性較強,近年引種到江蘇、浙江、山西等地,在零下低溫也能生長,但更適宜于溫熱濕潤、光照多的氣候環(huán)境。對土壤條件要求則較高,必須土層深厚、松軟,含有機質礦物質豐富的酸性的沙壤土,海拔高度150—700米。坳仔、大坑山一帶的土質和氣候最適合茶稈竹的生長,因而竹質最好,單位面積產(chǎn)量也最高。 茶稈竹移植較難成活,種竹挖起后不宜久貯,不宜遠途運送。但移植成活后的萌芽衍生長能力卻較強,生長快,竹根、竹竿、鞭根均可萌芽出筍,鞭根滿山串,“龍(鞭根)生龍,龍出筍,筍成竹,竹又生龍,”是其衍生特點。種后3—5年即郁蔽成林,即可間伐,一年種植,可多年收益。
茶葉工藝流程圖片
發(fā)酵茶是一種茶葉制作工藝,發(fā)酵茶分為全發(fā)酵茶和半發(fā)酵茶、后發(fā)酵茶。不同的茶葉,茶的發(fā)酵方式不同。
做茶葉的工藝流程
茶葉一般分六大類,加工工藝不同決定了茶葉屬于哪一類,所有六買菜葉加工都不需要清洗的。加工步驟如下分述:中國茶葉按商業(yè)劃分為綠茶.黃茶.白茶.青茶(烏龍茶)紅茶.黑茶六大茶類.
1.綠茶不發(fā)酵的茶(發(fā)酵度為零):其制作工藝都經(jīng)過殺青一揉捻一干燥的過程。由于加工時干燥的方法不同,綠茶又可分為炒青綠茶、烘青綠茶、蒸青綠茶和曬青綠茶。
2.黃茶微發(fā)酵的茶(發(fā)酵度為10~20m)在制茶過程中,經(jīng)過悶堆渥黃,因而形成黃葉、黃湯。
3.白茶輕度發(fā)酵的茶,它加工時不炒不揉,只將細嫩、葉背滿茸毛的茶葉曬干或用文火烘干,而使白色茸毛完整地保留下來。白茶主要產(chǎn)于福建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陽等縣.
4.青茶(烏龍茶)半發(fā)酵的茶(發(fā)酵度為30~60m)青茶又稱烏龍茶,屬半發(fā)酵茶,即制作時適當發(fā)酵,使葉片稍有紅變,是介于綠茶與紅茶之間的一種茶類。青茶它既有綠茶的鮮濃,又有紅茶的甜醇。因其葉片中間為綠色,葉緣呈紅色,故有“綠葉紅鑲邊”之稱。
5.紅茶全發(fā)酵的茶(發(fā)酵度為80~90m)紅茶與綠茶的區(qū)別,在于加工方法不同。紅茶加工時不經(jīng)殺青,而是萎凋,使鮮葉失去一部分水分,再揉捻(揉搓 成條或切成顆粒),然后發(fā)酵,使所含的茶多酚氧化,變成紅色的化合物。這種化合物一部分溶于水,一部分不溶于水,而積累在葉片中,從而形成紅湯、紅葉。
6.黑茶后發(fā)酵的茶,原料粗老,加工時堆積發(fā)酵時間較長,使葉色呈暗褐色, 壓制成磚。
茶葉制作工藝流程圖
茶葉泡制流程:先將清理好的茶具放入茶葉,然后用8o度至9o度的開水充入茶具上半下5至8分鐘后就可以飲用。
各種茶葉的制作過程
茶葉食品有:1. 綠茶香蕉蛋糕
綠茶香蕉蛋糕顧名思義就是由綠茶和香蕉一起做成的蛋糕。香蕉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水果,而且價格也比較便宜。香蕉和綠茶結合起來。也能夠讓蛋糕散發(fā)出一種獨特的味道,還是比較美味的。
2. 茶葉瓜子
也就是茶葉和瓜子的結合。大家都知道瓜子是有很多種味道的,比如說,五香味以及原味的。茶葉瓜子其實也是一種比較好吃的瓜子了。茶葉瓜子,也就是把瓜子在烹制的過程中放進去一些茶葉,讓茶葉和瓜子一起煮,就可以讓茶藝的味道進到到瓜子當中,茶葉瓜子應運而生。
茶葉的制作工藝流程圖片
喝茶需要注意的幾個事項你都知道嗎?
1.不適宜喝濃茶
有些人泡茶就是為了提神,所以泡茶的時候放入很多茶葉,濃茶中含有很多茶堿和咖啡因,刺激性太強會出現(xiàn)頭痛,失眠,對腸胃功能也不好。
2.不易喝隔夜茶
隔夜茶不要覺得扔掉可惜,隔夜茶容易滋生很多細菌,而且茶葉中含鉛,時間過久,含鉛量增加對人體有害。
3.不要空腹喝茶
有很多人喜歡早上一起來泡一杯茶,或者是吃飯前先喝點茶,空腹喝茶會沖淡胃液,對消化非常不利,而且還會營養(yǎng)蛋白質的吸收。
4.茶與藥不能同時吃
茶葉水解藥,本質上是茶中的咖啡因與某些藥物例如鎮(zhèn)靜,安眠的藥物相互抵制,所以最好是吃藥兩個小時之后不要喝茶。
5.生理期不能喝茶
女生來例假的時候失血過多,會出現(xiàn)缺鐵現(xiàn)象,而茶水中鞣酸會影響鐵元素的吸收。
6.不適宜溫度太高
溫度過高對于泡茶的容器有要求,而且過高的溫度會破壞茶葉中的維生素,另外過燙的茶水容易燙傷刺激口腔。
7.孕婦不適宜喝茶
懷孕是個特殊時期,飲食方面要特別注意,茶葉中含有咖啡因對胎兒發(fā)育不好,而且影響鐵元素的吸收,造成貧血。
8.酒后不宜喝茶
我們可能見過喝醉之后喝點茶水具有醒酒作用,其實這樣的醒酒方式可能會加重腎臟負擔,因為茶葉的茶堿使乙醛從腎臟中直接排出。
9.胃潰瘍者不宜飲茶
我們都知道茶葉對胃黏膜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所以如果是胃潰瘍比較嚴重的患者禁忌飲茶的。以免加重病情。
以上小貼士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手工茶葉制作工藝流程
鮮葉的采摘。用于做高檔名優(yōu)茶的鮮葉要求采摘清明前的嫩芽為主,采摘時注意“三不采”,即不采雨水葉、紅紫葉、蟲傷葉。
攤青。新茶采摘回來后,需將其攤開放在篾曬墊上,中途均勻翻動3到4次。周長樹介紹,“要自然萎凋6到8個小時,使茶葉的香氣慢慢的散發(fā)出來?!?/p>
殺青。攤青之后就是殺青,這是關鍵一環(huán)。綠茶的形狀、香味,都與殺青緊密相關。具體操作是將茶葉倒進鍋內(nèi),隨即用雙手翻炒,使茶葉均勻受熱,水分快速蒸發(fā)。“手工操作時要求適溫、適度、適量,溫度適當先高后低,切忌溫度過高或過低。如原料以嫩芽為主,鍋溫溫度控制在110℃-120℃,每鍋投葉量300-400克?!?/p>
散熱、揉捻。茶葉出鍋后,放在篾盤上,及時清風散熱。同時,用雙手在篾盤上反復揉捻,使葉細胞組織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傷,內(nèi)含物質滲出,為成品茶香味發(fā)揮打下基礎。
干燥、造形。手工傳統(tǒng)綠茶制作一般沒有單獨的造形工序,而是把造形與干燥結合起來,其關鍵是隨著茶葉含水量的下降,根據(jù)不同的外形要求在鍋中把握好火候,采用不同的手式,掌握力度,在逐步干燥中造形時又在逐步形成中干燥。這一過程費時費力最多,但極為重要,直接影響茶葉的品質。
提毫。當茶葉達到八成干時,也就是手握茶葉有明顯刺手感時,可以開始提毫,即靈活地運用雙手,使芽條相互摩擦。過早提毫難以奏效,過遲會把白毫搓掉造成茶葉短碎。只要手勢與力度掌握得恰到好處,經(jīng)過3到5分鐘,就可以獲得最佳效果。
足火。其主要的目的是去除芽葉多余的水分,達到足干(含水量6%左右)以利于貯藏,同時去水塑造外形,在干燥過程中借熱化學作用發(fā)展香氣。先將木炭充分燃燒后,再將茶葉均放在焙籠上,翻動4到6次,直到茶葉充分干燥。
茶葉的制作過程 工藝流程圖
流程1、采摘
白茶根據(jù)氣溫采摘玉白色一芽一葉初展鮮葉,做到早采、嫩采、勤采、凈采。芽葉成朵,大小均勻,留柄要短。輕采輕放。竹簍盛裝、竹筐貯運。
流程2、萎凋
采摘鮮葉用竹匾及時攤放,厚度均勻,不可翻動。攤青后,根據(jù)氣候條件和鮮葉等級,靈活選用室內(nèi)自然萎凋、復式萎凋或加溫萎凋。當茶葉達七、八成干時,室內(nèi)自然萎凋和復式萎凋都需進行并篩。
流程3、烘干
初烘:烘干機溫度100-120℃,時間:10分鐘;攤涼:15分鐘。復烘:溫度80-90℃;低溫長烘70℃左右。
流程4、保存
茶葉干茶含水分控制在5%以內(nèi),放入冰庫,溫度1-5℃。冰庫取出的茶葉三小時后打開,進行包裝。
茶葉制作工藝流程圖片
歡迎關注懂茶帝!
我國的茶葉制作歷史可以說是歷史悠久,自發(fā)現(xiàn)野生茶樹,茶葉經(jīng)歷了從生煮羹飲到餅茶、散茶,從綠茶到多茶類,從手工制茶到機械化制茶的過程。
不同茶類的加工制作方法不同,總體就是以茶樹的芽、葉、嫩莖為原料,經(jīng)一系列生產(chǎn)工藝制成。
下面是 六大茶類 的基本制作工藝,具體的加工工藝根據(jù)品種不同,具體的工藝技術也不統(tǒng)一。各個工序的技術要領也不相同,對于時間溫度濕度等條件,也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綠茶:殺青→揉捻→干燥
白茶:萎凋→干燥
黃茶:殺青→悶黃→干燥
烏龍茶:萎凋→殺青→做青→揉捻→干燥
黑茶:殺青→揉捻→渥堆→干燥
紅茶:萎凋→揉捻→發(fā)酵→干燥
基本加工工序完成以后還有茶葉精加工,精加工的對象是毛茶,就是通過選擇符合成品茶要求的毛茶原料,經(jīng)過一系列的技術措施,提高產(chǎn)品質量,制成成品茶。
茶葉制作的工序
茶葉是現(xiàn)在每家每戶的必備飲品,是招待客人的必須品,并且中國的茶道文化歷史悠久。尤其是喜歡喝茶的人們,圍著茶桌談經(jīng)論道。茶水是很好的調(diào)理身體疾病的飲品,可以清楚腸道的垃圾,在養(yǎng)生的方面,有著很好的效果,現(xiàn)在就來學習茶葉的種植技術。
一、茶樹種植
1.茶園選擇
若是荒山、荒坡,只要成片地生長有鐵芒箕、映山紅、油茶、松樹、楊梅等植物的一般呈酸性,可以種茶;
茶樹是深根作物,其根系發(fā)達,根系的垂直深度可達1米以上,其中吸收根主要分布在0-50厘米土層;因此深厚的土層是創(chuàng)造茶樹根深葉茂的先決條件。一般要求茶園土壤土層深度至少在60㎝以上,并且底土無硬盤層。
一般選擇海拔高度1200米以下,最高不能超過1600米。坡度最好選在25℃以下的坡地及丘陵地區(qū),高山陡坡也不要超過30℃。
2.移栽定植規(guī)格
(1)定植規(guī)格:雙行雙株,大行距150cm,小行距0.33cm,窩距35cm,即150㎝×33㎝×35㎝。每畝植苗4000株左右 。
(2)移栽要領: 移栽時,茶苗根部先打新鮮黃泥漿,放入茶苗并讓根系鋪開,回填深層土壤覆蓋,用腳踩緊土壤。
分層填土踩緊2至3次,蓋土深度一定要達到13~17厘米,確保栽深栽緊。移栽后進行第一次定型修剪,中小葉品種留5~7片葉,大葉品種留3~5片葉,保證修剪后茶苗露土部分最高超過15厘米。注意四不栽“地不平不栽,土不碎不栽,土不潮濕不栽,病弱苗不栽,晴天烈日不栽”。
二、幼苗期管理
(1)抗旱、防凍保苗:茶苗移栽后,要保持茶園土壤濕潤。一周內(nèi)無雨,要及時澆水抗旱保苗。此外,培土壅根、茶園灌水等對預防凍害,也有很好效果。
(2)茶園行間鋪草覆蓋:防止水土流失、 抑制雜草生長、穩(wěn)定土壤的水熱變化、增加有機質,提高土壤肥力。
(3)補苗: 新建茶園,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缺窩斷行現(xiàn)象,必須抓緊時間在建園1-2年內(nèi)將缺苗補齊,否則難以補上。最好采用同齡茶苗補,補植后要澆透水。
(4)勤除雜草: 茶苗移栽后要及時除草,用手拔除茶苗附近雜草。
三、定型修剪
第一次定型修剪:
當移栽茶苗高達30cm以上,莖粗3mm以上時,在離地面15-20cm處留1-2個較強分枝,剪去頂端新梢。
第二次定型修剪:
在上次修剪后一年進行。用整枝剪在第一次定型修剪的剪口上提高15-20cm,剪后茶樹高度為30-40cm。修剪時注意剪去內(nèi)側芽,保留外側芽,以促使茶樹向外分枝伸展。
第三次定型修剪
在第二次定型修剪一年后進行,若茶苗生長勢旺盛也可提前。用籬剪在第二次剪口上提高10-15cm,即離地面40-55cm處水平剪除上部枝梢,促進骨干枝正常生長。
四、投產(chǎn)茶樹修剪
(1)輕修剪
輕修剪目的:刺激茶芽萌發(fā),解除頂芽對側芽的抑制,使樹冠整齊、平整,調(diào)節(jié)生產(chǎn)枝數(shù)量和粗壯度,便于采摘、管理。
修剪時間:秋茶停采后的11月上旬-11中旬進行
修剪方法:茶季結束后剪去3-5cm樹冠,修剪宜輕不宜重,否則會推遲春茶開采期,造成春茶減產(chǎn)。
(2)深修剪
每隔4-5年一次,剪去樹冠10-15cm枝葉,留高80-90cm,可在春末夏初成或年底(3月、11月)
修剪的枝葉有機質含量很高,養(yǎng)分含量豐富,是茶園很好的有機肥源;每年修剪的枝葉應設法歸還土壤,可直接作肥料深翻入土壤,也可直接鋪于土壤表面。
(3)重修剪:對象是未老先衰的茶樹和一些樹冠雖然衰老,但骨干枝及有效分枝仍有較強的生育能力、樹冠上有一定綠葉層的茶樹 。
常用的深度是剪去樹高的1/2或略多一些,留下離地面高度30~45cm的主要骨干枝 。
(4)臺刈:茶樹必須是樹勢十分衰老,采用重修剪方法已不能恢復樹勢,即使增強肥培管理產(chǎn)量仍然不高,茶樹內(nèi)部都是粗老枝干,枯枝率高,起骨架作用的莖稈上地衣苔蘚多,芽葉稀少,枝干灰褐色,不臺刈不足以改變樹勢的茶樹。一般采取離地面5~10cm處剪去全部地上部分枝干。
臺刈要求切口平滑、傾斜、不撕裂莖稈,必須選用鋒利的彎刀斜劈或手鋸鋸割,也可選用圓盤式割灌機切割。盡量避免樹樁被撕裂,以防止切口感染病蟲,而且破裂部分會有較多雨水滯留,影響潛伏芽的萌發(fā)。
五、施肥
追肥:
1.定植當年9月,畝施茶葉專用肥5kg。
2.第二年畝施茶葉專用肥15kg,即3月、6月、9月分3次施。
3.第三年畝施茶葉專用肥25kg,即3月、6月、9月分3次施。
4.第四年畝施茶葉專用肥30kg,即3月、6月、9月分3次施。
5.投產(chǎn)后,每年每畝施不少于40kg茶葉專用肥。
追肥施肥要結合中耕除草進行,開溝離樹體20公分,溝深不低于5-10cm,施后蓋土。
基肥:每年11月中旬結合冬季深耕把雜草、枯枝、表土等雜物與有機肥1000kg,同時配施茶葉專用肥,開溝深施,溝深寬不低于25cm,施后蓋嚴。
六、采摘
幼齡樹:當三次定型剪后,樹高70cm以上時,新梢長
一芽五、六葉以上時,實行采高養(yǎng)低、采中養(yǎng)邊,摘去頂端一芽一二葉,留3-4葉,著重養(yǎng)蓬。
成齡樹:采高留低,采主枝留側枝,采中間留兩邊,以采為主,采養(yǎng)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