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如何制作茶葉(唐朝茶葉工藝)
唐朝茶葉工藝
古代中國人最早從發(fā)現野生茶樹到開始利用茶,是以咀嚼茶樹的鮮葉開始的。
而傳說第一個品嘗茶樹的鮮葉并發(fā)現了它神奇的解毒功能的人就是神農氏。在漢代托名神農而作的藥書《神農本草經》中有這樣的記載:“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日遇七十毒,得茶而解。”而神農氏是什么時代的人呢?《莊子篇》稱:“神農之氏,……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笨梢娝钣谥恢淠?,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會。 據考證,茶的發(fā)現與利用迄今當有萬年左右的時間了。
古人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是口嚼生食,后來,便以火生煮羹飲,就像今天我們煮菜湯一樣。在茶的利用之最早階段是談不上什么制茶的。那時人們把它作羹湯來飲用或以茶作菜來食用。
《晏子春秋》這本記載春秋時代齊景公的宰相晏嬰生平事跡的史書,有一段以茶作餐菜的記載:“嬰相齊景公時,食脫粟之飯,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闭f晏嬰身為國相,飲食節(jié)儉,吃糙米飯,幾樣葷菜之外只有“茗菜而已”。晏嬰吃的這種“茗菜”,就是新鮮的不經曬干的茶葉。這種以茶作菜的風俗,就是在現代還有某些地方仍保留著。如云南省基諾族至今還有吃“涼拌茶”的習慣,把采來的新鮮茶葉,揉碎放在碗里,加上少許大蒜、辣椒、鹽等配料,再加上泉水拌勻,就成為美味可口的佳肴了。
后來,到了周朝和春秋時代,古人為了長時間保存茶葉以用作祭品,開始把茶葉曬干,以便隨時取用。而將茶葉曬干,用水煮羹的飲茶法,持續(xù)了很長時間。晉朝人郭璞為《爾雅》這部古代字典作注時還說,茶葉“可煮作羹飲”,說明晉朝人還采用這種飲茶法。
生煮或曬干到用時再煮羹的羹飲茶,是古代最原始的茶類。生煮和曬干的羹飲茶,嚴格說來,又有一些區(qū)別。采下的鮮茶葉,經過陽光曝曬,內質發(fā)生一定變化。在某種意義上說,它又是古代最早的制茶法,使茶便于保藏和運輸。
唐代茶葉的生產情況
唐朝經濟繁榮表現在:農業(yè)方面:
①水利事業(yè)發(fā)達;
②耕作技術和栽培方法的進步;
③新植物品種的出現(有新蔬菜品種和茶葉。唐朝時,飲茶之風全國范圍盛行,江南成為種植水稻和茶葉的重要產地)④生產工具的改進——曲轅犁和筒車。手工業(yè)方面:①絲織業(yè)發(fā)達;②陶瓷業(yè)發(fā)達(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和唐三彩最為有名)商業(yè)方面:商業(yè)繁榮,大都市有長安、洛陽、廣州、揚州。長安既是當時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唐朝的茶藝
茶文化在唐代的形成和興盛,有著來自茶本身特性、宗教、政治、士族社會變遷、文化導向、經濟發(fā)展等各方面的主要原因。概括而言,茶本身特性是茶文化興盛的物質基礎,佛教禪宗重茶讓茶文化得以確立,皇室朝廷崇茶為茶文化提供制度保障,貴族士人揚茶讓茶文化得以推廣,文人墨客譽茶讓茶文化內涵進一步提升,而唐朝經濟制度變革則讓茶文化的發(fā)展有堅實的社會基礎。
唐朝茶葉工藝特征
唐朝的時候把喝茶稱之為吃茶。因為在唐朝的時候人們喝茶的步驟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1:先把茶葉焙干
2:把焙干的茶葉放到茶碾里碾成碎沫。
3:將碾好的碎沫放入茶具中加入開水。
4:喝茶時將茶葉碎沫一起喝掉。
所以在唐朝的時候將喝茶稱之為吃茶。
可參照陜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文物中的一套唐朝的茶具。
唐代制茶技術
很多茶友都知道用蓋碗或是紫砂壺泡普洱茶,而且不同的茶具泡不同的茶,也要講求不同的方法。但很多茶友應該不知道,現在我們采用的泡茶方式只是其中一種泡茶方法而已,還有其他幾種失傳已久的泡茶方法你肯定不知道。
今天就帶你穿越到過去,一起感受下歷代茶人的泡茶方式,飲茶始于西漢,西漢以來,茶的烹飲方法不斷發(fā)展變化。大體說來,從西漢至今,有煮茶、煎茶、點茶、撮泡法四種烹飲方法。
1、煮茶法
唐代以前無制茶法,往往是直接采生葉煮飲,唐以后則以干茶煮飲,明清以迄今,煮茶法主要在少數民族流行。
漢魏南北朝以迄初唐,主要是直接采茶樹生葉烹煮成羹湯而飲,飲茶類似喝蔬茶湯,此羹湯吳人又稱之為“茗粥”。
唐代飲茶以陸羽式煎茶為主,但煮茶依然流行,特別是在少數民族地區(qū)。陸羽《茶經·五之煮》就記載:“或用蔥、姜、棗、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揚令滑,或煮去沫,斯溝渠間棄水耳,而習俗不已。
晚唐樊綽《蠻書》記:茶出銀生成界諸山,散收,無采早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唐代煮茶,往往加鹽蔥、姜、桂等佐料。
2、煎茶法
唐代至南宋末年流行,團餅茶經過灸、碾、羅等工序,成細微粒的茶末,再根據水的煮沸程度(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鍋邊緣如涌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在二沸時投茶煮,然后分飲。
具體過程就是:當鍋內的水煮到出現魚眼大的氣泡,并微有沸水聲時,是第“一沸”,這時要根據水的多少加入適量的鹽調味,嘗嘗水的味道。
當水煮到鍋的邊緣出現連珠般的水泡往上冒的時候,是“二沸”,這時需舀出一瓢開水,用竹夾在水中攪動使之形成水渦,再用量茶小勺取適量的茶末投入水渦中心。待水面波浪翻滾時,是“三沸”,這時將原先舀出的一瓢水倒回鍋內,使開水停止沸騰。此時,鍋內茶湯表面即生成厚厚沫餑,但需及時將茶沫上形成的一層黑水膜去掉,因為它會影響茶湯的味道。然后再將茶湯均勻地舀入三個或者是五個茶盞中,而每盞的茶沫要均勻,陸羽認為茶湯的精華就是這茶湯上面的沫餑。
煎茶法的主要程序:備器、選水、取火、侯湯、炙茶、碾茶、羅茶、煎茶(投茶、攪拌)、酌茶。與煮茶法不同之處:煮茶法中茶投冷、熱水皆可,需經較長時間的煮熬;煎茶法只是在水二沸時投入“茶末”煮。
3、點茶法
宋代點茶比唐代煎茶法更為講究,包括將團餅炙、碾、羅,以及侯湯、點茶等一整套規(guī)范的程序。區(qū)別與煎茶之處在于,茶末不再是水二沸時投茶煮,而是將茶末適量入盞中,再把煮好的水用“湯提點”(煮水瓶)注入盞中,先是調成膏狀,再接著注水,用茶筅快速擊打,使茶與水充分交融并使茶盞中出現大量白色茶沫為止。茶的優(yōu)劣,以餑沫出現是否快,水紋露出現是否慢來評定。沫餑潔白,水腳晚露而不散者為上。因茶乳融合,水質濃稠,飲下去盞中膠著不干,自然稱為“咬盞”。
宋代點茶時強調水沸的程度,謂之“候湯”。候湯最難,未熟則沫浮,過熟則茶沉,只有掌握好水沸的程序,才能沖點出茶的色、香、味。宋代點茶,煮水改用肚圓頸細高的湯瓶,因為很難用眼辨認煮水的程度,因此只能依靠水沸的聲音來判斷煮水。
從蔡襄《茶錄》、宋徽宗《大觀茶論》等書看來,點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備器、洗茶、炙茶、碾茶、磨茶、羅茶、擇水、取火、候湯、茶盞、點茶(調膏、擊拂)。
4、撮泡法
明代開始,用沸水直接沖泡散茶的飲茶法,逐漸代替了唐代餅茶煎飲法和宋代末茶點飲法,即撮泡法。置茶于茶壺或蓋甌中中,以沸水沖泡,再分釃到茶盞(甌、杯)中飲用。
唐五代主煎茶,宋元主點茶,泡茶法直到明清時期才流行。
朱元璋罷貢團餅茶,遂使散茶(葉茶、草茶)獨盛,茶風也為之一變。散茶代替龍團鳳餅,炒茶工藝逐漸流行,六類茶類開始逐步確立。今日流的泡茶法也多是明代撮泡的延續(xù)。
唐代的茶文化
唐代時期是我國茶文化的形成時期
一、“茶”文化的形成時期——唐代
隋唐時,茶葉多加工成餅茶。飲用時,加調味品烹煮湯飲。隨著茶事的興旺和貢茶的出現,加速了茶葉栽培和加工技術的發(fā)展,涌現出了許多名茶,品飲之法也有較大改進。為改善茶葉苦澀味,開始加入薄荷、鹽、紅棗調味。此外,開始使用專門的烹茶器具, 飲茶的方式也發(fā)生了顯著變化, 由之前的粗放式轉為細煎慢品式。
唐代的飲茶習俗蔚然成風,對茶和水的選擇、烹煮方式以及飲茶環(huán)境越來越講究。皇宮、寺院以及文人雅士之間盛行茶宴,茶宴的氣氛莊重,環(huán)境雅致,禮節(jié)嚴格,且必用貢茶或高級茶葉,取水于名泉、清泉,選用名貴茶具。盛唐茶文化的形成,與當時佛教的發(fā)展、科舉制度、詩風大盛、貢茶的興起、禁酒等等均有關聯(lián)。
公元780年左右,陸羽著成《茶經》,闡述了茶學、茶藝、茶道思想。這一時期由于茶人輩出,使飲茶之道對水、茶、茶具、煎茶的追求達到一個極盡高雅、奢華的地步,以至于到了唐朝后期和宋代,茶文化中出現了一股奢靡之風。
二、‘茶’文化的興盛時期——宋代
到了宋代,茶文化繼續(xù)發(fā)展深化,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品位。宋太祖趙匡胤本身就喜愛飲茶,在宮中設立茶事機關,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至于下層社會,平民百姓搬家時鄰居要“獻茶”;有客人來,要敬“元寶茶”,訂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
在學術領域,由于茶業(yè)的南移,貢茶以建安北苑為最,茶學研究者傾向于研究建茶。在宋代茶葉著作中,著名的有葉清臣的《述煮茶小品》、蔡襄的《茶錄》、朱子安的《東溪試茶錄》、沈括的《本朝茶法》、趙佶的《大觀茶論》等。
宋代是歷史上茶飲活動最活躍的時代,由于南北飲茶文化的融合,開始出現茶館文化,茶館在南宋時稱為茶肆,當時臨安城的茶飲買賣晝夜不絕。此外,宋代的茶飲活動從貢茶開始,又衍生出“繡茶”“斗茶”“分茶”等娛樂方式。
三、“茶”文化的持續(xù)發(fā)展時期——元明清時代
宋人讓茶事成為一項興旺的事業(yè),但也讓茶藝走向了繁復、瑣碎、奢侈,失卻了茶文化原本的樸實與清談,過于精細的茶藝淹沒了唐代茶文化的精神。自元代以后,茶文化進入了曲折發(fā)展期。直到明代中葉,漢人有感于前代民族興亡,加之開國之艱難,在茶文化呈現出簡約化和人與自然的契合,以茶顯露自己的苦節(jié)。
此時茶已出現蒸青、炒青、烘青等品類,茶的飲用已改成“攝泡祛”,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傳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等。茶葉種類增多,泡茶的技藝有別,茶具的款式,質地、花紋千姿百態(tài)。晚明到清初,精細的茶文化再次出現,制茶、烹飲雖未回到宋人的緊瑣,但茶風趨向纖弱。
明清之際,茶館發(fā)展極為迅速,有的全鎮(zhèn)居民只有數干家,而茶館可以達到百余家之多。店堂布留古樸雅致,喝茶 的除了文人雅士之外,還有商人、手工業(yè)者等,茶館中營點心和飲食,還增設說書、演唱節(jié)目,等于是民間的娛樂場所。
四、“茶”文化的再現輝煌時期——當代
雖然中華茶文化古已有之,但是它們在當代的復興,被研究卻是始于二十世紀80年代。臺灣是現代茶藝、茶道的最早復興之地。內地方面,新中國成立后,我國茶葉產量發(fā)展很快。物質基礎的豐富為茶文化的發(fā)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從二十世紀90年代起,一批茶文化研究者創(chuàng)作一批專業(yè)著作,對當代茶文化的建立做出了積極貢獻,如:黃志根的《中國茶文化》、陳文華的《長江流域茶文化》、姚國坤的《茶文化概論》、余悅主編的《問俗》,對茶文化學科各個方面進行系統(tǒng)的專題研究。這些成果,為茶文化學科的確立奠定了基礎。
隨著茶文化的興起,各地茶文化組織、茶文化活動越來越多,有些著名茶葉產區(qū)所組織的茶藝活動逐漸形成規(guī)模化、品牌化、產業(yè)化,更加促進了茶文化在社會的普及與流行。
唐朝制茶工藝
唐代紡織工藝五法
唐朝服飾當時紡織工藝加工可分為織、繡、繪、纈xié、貼五法。(唐朝服飾豐富多彩的的原因:胡服和紡織工藝)
①、織為織錦,一為五色織就的彩錦,以小團窠最為常見;一為特制宮錦,有專用于官服的彩綾,也有專人設計花樣后工人織就,用于制屏風的瑞錦宮綾。
②、繡為刺繡,有五色彩繡和金銀線繡,唐女子衫、襦、裙皆施繡紋。題材的拓寬,技法的豐富標志著唐代刺繡大發(fā)展。以前主要靠辯綉、短針相接,色彩生硬、形象滯澀。唐中期,普遍采用漢代平繡法,細密絨線往復交接,線條光潤平滑,色彩濃淡相宜,適于大面積表現形象。
③、繪是泥金銀繪或彩繪。泥金銀繪即是用金銀粉畫在衣裙材料上。
④、纈為印染。唐時稱印染為纈,分彩色套染及單色染。以植物的花莖、果實、根、葉為染料,綾羅紗絹等為坯。品種有絞纈(xie),夾纈、蠟纈、灰纈等。
⑤、貼即“堆綾、貼絹”法,把彩色綾絹照圖案需要剪下后貼在絲綢之上。
唐朝制茶工藝圖
唐代的瓷器是青瓷,制作方法卻比較復雜,全手工利胎成器,浸釉稍干入窯燒制。
唐朝中期以前茶葉的加工技術
唐朝的四大發(fā)明:印刷術與火藥
長慶四年,也即公元824年,熙熙攘攘的長安街還是一片繁華,琳瑯滿目的商品陳列在店鋪中,吆喝聲、叫賣聲此起彼伏。而在其中,一個很響亮的小販 叫賣卻是顯得很不一般。原來他的商品竟然全是等當朝大詩人作品的寫本和印本,字跡清晰,包裝精美。
且看當初平民能夠看到白居易等大詩人詩作的機會并 不是很多,而有人能將他們的詩作刻印出來,確實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而此時,在京城各個大大小小的酒店里,竟還有人拿著白詩來換酒或者茶,一來二去,竟 然相當于貨幣而在坊間流行起來。由此可見,當時的雕版印刷已經開始在民間普及起來。 >有關雕版印刷,在民間的應運還有這樣一條有趣的史 料。
《舊唐書》記載,大和九年(835),唐文宗忽然下令各地,不得私自雕版印刷歷書。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頒布歷法是封建帝王的特權,每年頒發(fā)新歷的事 情應該由朝廷的司天臺管轄。然而,最近在劍南、兩川和淮南道的人民在朝廷頒發(fā)新歷之前已經有民間私印的歷書出賣。因此,東川節(jié)度使馮宿為了維護朝廷的威 信,就奏請禁止私人出版歷書。
但這道禁令對于天高皇帝遠的四川地區(qū)成效卻不是很大,雖然唐文宗下了這道命令,民間刻印的歷書仍舊十分風行。可笑的是,當時 民間印刷歷書已經形成一定的規(guī)模,根本就不能完全禁止。等到黃巢起義圍攻京城,唐僖宗慌張?zhí)拥剿拇??;实鄢鎏?,朝廷岌岌可危,當然更沒有人來管理禁印歷書 的事了,由此一度,民間私印歷書得到更大發(fā)展。
據記載,唐僖宗中和元年(881),江東地區(qū)有兩家不同的書社刻印歷書,可是不知為何,這兩個版本的歷書在 月大月小上差了一天,發(fā)生了爭執(zhí)。兩家為給自己的歷書正名,就鬧到地方官衙門,于是這個地方官相當不屑地說:“大家都是同行做生意,相差一天半天又有什么 關系呢?”一時被傳為笑談。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當時私印歷書已經不在官府的禁止范圍,而且民間雕版印刷已經成為一種正當職業(yè),并且有一定競爭的存在,雕版 印刷得到了一定的發(fā)展。 >刻印的書籍,目前保存下來的只有一部咸通九年刻印的《金剛經》。
咸通九年是公元868年,這個時段,距離 現在已有一千多年。關于這本這一千多年前的印刷品的保存,還有這樣一段故事。早在的時候,在今甘肅省墩煌東南的鳴沙山,有一些佛教徒即在這里鑿開山 洞,雕刻佛像,建筑寺廟。山洞不斷增加,佛像也跟著增多,久而久之,人們就把這里稱為“千佛洞”。
1900年,有一位王姓道士在修理洞窟的時候,無意中發(fā) 現了一個密閉的暗室,打開一看,里面竟然堆滿了一捆捆已經泛黃的紙卷,而其中有相當多的紙卷是唐代抄寫的書籍,還有一卷是唐代刻印的《金剛經》。這部《金 剛經》長約一丈六尺,高約一尺,是由7個印張粘連而成的。卷首有一幅畫,是關于釋迦牟尼對他的弟子說法的,人物形態(tài)非常逼真。
畫面的后 面是《金剛經》的全文,卷未有一行文字,注明這卷書冊乃是咸通九年刻印的。這個卷子圖文都非常精美,雕刻刀法細膩,渾樸凝重,說明當時刊刻印刷的技術都達 到了相當純熟的程度。這本書是世界上現存的最早的雕板印刷書籍,而圖畫也是雕刻在一塊整版上的,這或許是世界上最早的版畫。
在《夢溪筆談》中說,隋唐時期,雕版印刷“熟練工匠,一天可印兩千張”,同時,雕版印刷技術也已逐步傳到國外,唐朝時期,朝鮮和日本來我國的留學生學到許多工藝技術,包括印刷技術。 >雕版印刷的發(fā)明時間,歷來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當唐朝大量刻印書籍的出現,即已充分表明雕版印刷術在唐朝已經開始盛行。
與印刷術一同出現的,還有火藥的發(fā)明?;鹚幾畛跗鹪从谖覈鴺反瞬黄5臒挼ばg。在古代人持久不息的煉丹生涯中,終于有一日他們中的某人忽然就在火爐中發(fā)現 了明媚的火光和焰火。煉丹術中很重要的一種方法就是“火法煉丹”,它與火藥的發(fā)明有直接關系。因此,在發(fā)明火藥之前,煉丹術已經得到了一些人造的化學藥 品,如硫化汞等。
這可能是人類最早用化學合成法制成的產品之一。 當持續(xù)了近千年的煉丹術到了唐代以后,技術和材料的配置又有了新發(fā) 展。煉丹家對于硫磺、砒霜等具有猛毒的金石藥,在使用之前,常用燒灼的辦法將其毒性失去或減低,這種手續(xù)稱為“伏火”。
唐初的名醫(yī)兼煉丹家孫思邈在“丹經 內伏硫磺法”中記載:將硫磺、硝石各二兩混合,并將其研成粉末,放在銷銀鍋或砂罐子里。再把沒有被蟲蛀過的三個皂角逐一點著,然后夾入鍋里,把硫磺和硝石 起燒焰火。
等焰火逐步熄滅,并趁還沒冷卻,取入混合物,這就伏火了。到了唐朝中期,有個名叫清虛子的,又提出了一個新的伏火方子:“硫二兩,硝二兩,馬兜 鈴三錢半。右為末,拌勻。
掘坑,入藥于罐內與地平。將熟火一塊,彈子大,下放里內,煙漸起?!彼麄兊臒挼ぜ夹g已經一步步接近現代制作火藥的技術水平。在 《太平廣記》有這樣一則記載,初年,有一個叫杜春子的人去拜訪一位煉丹老人。當晚住在那里。半夜杜春子忽然被一陣燒灼的味道給嗆醒了,只見屋內煉丹爐 內有“紫煙穿屋上”。這說的即是煉丹過程中火藥的偶然出現。
而這種技術到了軍事家的手里,于是火藥因此配置而成了?!毒艊尽酚涊d, 唐哀帝時,鄭王番率軍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他們使用“發(fā)機飛火”,燒毀該城的龍沙門。這可能是有關用火藥攻城的最早記載。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火藥的 制作水平也越來越高。
遺憾的是,到了近代,我國的火藥卻并沒有完全運用到軍事之中,相反卻廣泛地被用作街頭雜耍、爆仗的制作。相反,對于外國帝國主義的侵 略,我們卻顯得落后了幾千年??墒?,當初火藥的最初發(fā)現,卻是在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