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澆帶施工工藝(后澆帶施工工藝方法)
后澆帶施工工藝方法
規(guī)范一:后澆帶支模體系 1.1 梁板后澆帶采用獨立的支撐體系
規(guī)范二:后澆帶支模與主體架體一起搭設,主體模板拆除時后澆帶部分架體不拆,模板就不受影響,從而保證后澆帶兩側沉降一致
規(guī)范三:后澆帶支模澆筑后無錯臺、下沉、漏漿現象
規(guī)范四:后澆帶支模樓板、梁側面支模斷面必須垂直,嚴禁留成斜坡狀。
規(guī)范五:后澆帶支模的梁、板鋼筋上、下面保護層的厚度必須按要求作準,鋼筋間距嚴格控制好尺寸。
后澆帶施工工藝及注意事項
后澆帶施工工藝流程:拆除、清理后澆帶雜物→鋼筋除銹、整形、綁扎或補焊→模板支設→監(jiān)理驗收→澆筑砼。
施工方法
1、拆除、清理后澆帶雜物。在現場施工時,為了追求后澆帶留置位置的準確和觀感,在后澆帶二側為鋼絲網和木方,現在施工時要將木方全部拆除,將多余的鋼絲網剔除。梁板后澆帶內的流漿和多出的砼需鑿除干凈并鑿直,將原有的砼垃圾全部清理干凈方可進入下道工序。
2、鋼筋除銹和調直:鋼筋除銹包括將所有鋼筋全部除銹,基礎內的鋼筋用長把鋼絲刷進行除銹;除銹后用水將后澆帶內的鋼筋銹沖洗干凈。
3、除銹后要將鋼筋彎曲的進行調直,梁板內的受力鋼筋需按設計要求進行搭接和補焊,需增補的鋼筋要進行增補。
4、經監(jiān)理單位驗收合格后,基礎除銹沖洗后要立即進行澆筑,樓層后澆帶在砼澆筑前進行沖洗,防止鋼筋二次銹蝕。
后澆帶澆筑施工工藝
后澆帶的設置:后澆帶分為伸縮后澆帶和沉降后澆帶。
1、伸縮后澆帶一般間距30~40m,貫通結構的基礎、頂板、底板和墻板,最小寬度800mm,在兩側混凝土澆灌兩個月以后澆灌(防水規(guī)范要求42天,高層建筑在結構頂板澆筑混凝土14天后進行),混凝土標高一般比兩側提高一級。墻板的鋼筋要求錯開搭接,梁主筋要求貫通。
2、沉降后澆帶除澆筑時間和伸縮后澆帶不一樣以外,其余兩者相同,沉降后澆帶的澆筑時間宜根據實測沉降值并滿足設計要求后方可施工。
注意事項:
1、后澆帶的平面位置應結合基礎及其以上結構布置綜合考慮,宜設置在柱距三等分線附近,以避開上部樓板的最大受力部位。
2、后澆帶應設置在鋼筋最簡單的部位,避免與梁位置重疊,上部框架結構后澆帶可與基礎后澆帶平面位置錯開,但必須在同一跨內,可曲折而行,應注意地下室與上部結構設縫位置的一致性原則。
3、后澆帶的間距應合理,矩形構筑物后澆帶間距一般可設為30~40m,后澆帶的寬度應考慮便于施工操作,并按結構構造要求而定,一般寬度以700 ~1000mm為宜
后澆帶的施工工藝
后澆帶是在建筑施工中為防止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由于自身收縮不均或沉降不均可能產生的有害裂縫,按照設計或施工規(guī)范要求,在基礎底板、墻、梁相應位置留設的臨時施工縫。后澆帶將結構暫時劃分為若干部分,經過構件內部收縮,在若干時間后再澆搗該施工縫混凝土,將結構連成整體的地帶。后澆帶的澆筑時間宜選擇氣溫較低時,可用澆筑水泥或水泥中摻微量鋁粉的混凝土,其強度等級應比構件強度高一級,防止新老混凝土之間出現裂縫,造成薄弱部位。設置后澆帶的部位還應該考慮模板等措施不同的消耗因素。擴展資料后澆帶施工的注意事項:
1 、后澆帶的設置應遵循“抗防兼?zhèn)?以防為主”的設計原則。因為普通混凝土存在開裂問題,設置后澆縫的目的就是將大部分的約束應力釋放,然后用膨脹混凝土填縫以抗衡殘余應力。
2 、結構設計中由于考慮沉降原因而設計的后澆帶,在施工中應嚴格按設計圖紙留設;由于施工原因而需要設置后澆帶時,應視工程具體情況而定,留設的位置應經設計單位認可。3、后澆帶的間距應合理,矩形構筑物后澆帶間距一般可設為30~40m,后澆帶的寬度應考慮便于施工操作,并按結構構造要求而定,一般寬度以700 ~1000mm為宜。
后澆帶施工工藝流程
后澆帶是在建筑施工中為防止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由于自身收縮不均或沉降不均可能產生的有害裂縫,按照設計或施工規(guī)范要求,在基礎底板、墻、梁相應位置留設的臨時施工縫。
后澆帶將結構暫時劃分為若干部分,經過構件內部收縮,在若干時間后再澆搗該施工縫混凝土,將結構連成整體的地帶。
后澆帶的澆筑時間宜選擇氣溫較低時,可用澆筑水泥或水泥中摻微量鋁粉的混凝土,其強度等級應比構件強度高一級,防止新老混凝土之間出現裂縫,造成薄弱部位。設置后澆帶的部位還應該考慮模板等措施不同的消耗因素。
向左轉|向右轉
擴展資料
后澆帶施工的注意事項:
1 、后澆帶的設置應遵循“抗防兼?zhèn)?以防為主”的設計原則。因為普通混凝土存在開裂問題,設置后澆縫的目的就是將大部分的約束應力釋放,然后用膨脹混凝土填縫以抗衡殘余應力。
后澆帶具體施工方法
①沉降后澆帶均采用超前止水構造;
②先澆筑超前止水構造的砼,再澆筑底板砼;
③底板砼澆筑前應對先澆筑的砼表面鑿毛處理;
④超前止水伸縮縫下增設500 寬防水附加層;
后澆帶施工流程
方法步驟:1、在橡膠止水帶兩側距邊緣40mm處打孔,孔徑10mm,孔距1000mm。
2、在附加分布鋼筋上焊接Φ10鋼筋,位置同橡膠止水帶已開的孔,使橡膠止水帶剛好可套在Φ10鋼筋上,在橡膠止水帶下口用遇水膨脹橡膠止水墊圈套在Φ10鋼筋上。施工中必須保證橡膠止水帶的位置準確。
3、在橡膠止水帶上口已露出的Φ10鋼筋上用Φ12鋼筋雙向焊接連接,使整個橡膠止水帶被嵌固在鋼筋網中,保證了中埋式橡膠止水帶的正確位置,形成有效防水。
4、以上工作完成后,在橡膠止水帶上口(125mm處)、底板下層鋼筋下口增設鋼絲網片封閉后方可綁扎底板鋼筋。
后澆帶的施工做法及作用
頂板后澆帶兩側按施工縫做法預留好鋼板止水帶,在頂板混凝土澆筑前在后澆帶兩側安裝好鋼絲網。
要拆除后澆帶位置模板時,要對后澆帶兩側現澆梁板結構做好回頂。
后澆帶支撐及模板加固應牢靠、模板與后澆帶兩側混凝土結構拼縫應嚴密。
工藝流程:
頂板混凝土澆筑頂板預留支撐后澆帶清理后澆帶模板支設后澆帶混凝土澆筑養(yǎng)護防水附加層/防水層節(jié)點圖:構造做法:
1、頂板混凝土澆筑
在后澆帶兩側設置有一定剛度的阻擋混凝土的密目鋼板網,并固定牢固。
隱蔽驗收后澆筑頂板混凝土,須保證鋼板網處的混凝土密實。
2、頂板預留支撐
拆模板時須根據重量和施工要求在梁和板底留設支撐。
3、清理后澆帶
清理干凈外墻與后澆帶接合處的浮漿和垃圾并濕潤24小時以上;
清理干凈后澆帶內鋼筋上的附著物。
4、后澆帶模板支設
模板須與先澆混凝土梁板緊密結合以避免漏漿。
5、后澆帶混凝土澆筑
后澆帶混凝土澆筑前,應先將后澆帶兩側混凝土濕潤24h以上。
后澆帶混凝土選用具有補償收縮作用的。后澆帶應一次澆筑,不宜設置施工縫。6、養(yǎng)護
頂板后澆帶混凝土澆筑后應及時養(yǎng)護,養(yǎng)護時間不少于28天。
7、/防水層
在后澆帶位置施工,防水附加層兩邊須各超出后澆帶300mm以上。
經驗收合格后,再施工后續(xù)防水層。
以后各項施工同地下室室外頂板做法。
:
1、設置鋼板網并固定牢固
2、梁板底部支撐留置
3、后澆帶清理
4、頂板后澆帶模板支設平整、牢靠
5、后質量與養(yǎng)護6、防水附加層和防水層
后澆帶施工技術要點
后澆帶的設置應遵循“抗放兼?zhèn)?以放為主”的設計原則。因為普通混凝土存在開裂問題,設置后澆縫的目的就是將大部分的約束應力釋放,然后用膨脹混凝土填縫以抗衡殘余應力。
2、后澆帶的間距應合理,矩形構筑物后澆帶間距一般可設為30~40m,后澆帶的寬度應考慮便于施工操作,并按結構構造要求而定,一般寬度以 700 ~1000mm為宜?,F常見的有800mm、1000mm、1200mm三種。
3、后澆帶在未澆注混凝土前不能將部分模板、支柱拆除,否則會導致梁板形成懸臂造成變形;施工后澆帶的位置宜選在結構受力較小的部位,一般在梁、板的反彎點附近,此位置彎矩不大,剪力也不大;也可選在梁、板的中部,該位置雖彎矩大,但剪力很小。
4、后澆帶的斷面形式應考慮澆注混凝土后連接牢固,一般應避免留直縫。對于板,可留斜縫;對于梁及基礎,可留企口縫,可根據結構斷面情況確定。
![](/static/images/biaoqian1.png)